彭素清
【關鍵詞】 數學教學;教學效率;提高;知識;有效;參與;應用
價值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09—0101—01
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指通過數學課堂教學活動,使學生在數學上有提高,有進步,有收獲。它既關注學生當前的發展,又關注學生未來的發展。有效的課堂教學是通過課堂教學活動,讓學生在認知和情感上均有所發展。傳統的數學課堂把豐富復雜、動態變化的教學過程簡約化歸為“明算理,重練習”的特殊認識活動,導致數學課堂變得機械、沉悶和程序化,缺乏生機與樂趣,缺乏對智慧的挑戰。學生學習起來覺得枯燥、乏味,沒興趣,自然教學效率也不高。那么,如何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呢?
一、讓學生鉆研教材,確保知識的有效性
知識的有效性是保證課堂教學有效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條件。對學生而言,教學知識有效是指新觀點、新材料,他們不知不懂的、學后奏效的內容。教學內容是否有效和知識的屬性以及學生的狀態有關。
例如,在教學“乘法的初步認識”時,筆者這樣導入:“今天老師要和同學們開展計算比賽,比一比誰算得又對又快。”接著筆者出示了如下題目:3+3+3、7+7+7+7+7、8+8+8+8……+8(100個8)。看了題目以后,學生們馬上投入到緊張的計算比賽中去,就在他們興致勃勃地把數字一個一個加時,筆者立即說出了得數。學生一個個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覺得很奇怪。這時筆者說:“其實,老師做加法的本領并不比你們強,只是掌握了一種新的運算方法。掌握了這種方法,算幾個相同加數的加法時,速度就會快多了。這種運算叫乘法,你們想學嗎?”正是這一舉措,展示了乘法這一教學內容的內在魅力和巨大作用。實踐證明,這樣教學無疑把學生緊緊地吸引住了,從而誘發了學生急切學習乘法的需要和強烈的學習興趣,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二、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
課堂教學的核心是調動全體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全過程,使學生自主地學習、和諧地發展。學習過程是否有效,是課堂教學是否有效的關鍵。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但我們也不得不承認,處于成長發展中的小學生,是不成熟的學習主體。由于受年齡、經驗、知識、能力的限制,他們提出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畢竟是有限的。
如,在教學“20以內個數的認識”時,筆者出了這樣一道題:同學們排隊做操,小華的前面有5個同學,后面有8個同學,這一隊一共有多少同學?讓學生解答,結果學生們不假思索地告訴筆者:5+8=13(個)。看著學生們一個個神氣的神態,筆者并沒有急于表態,而是講了一個故事:兔媽媽帶小兔們到草地上去做游戲。天黑了,兔媽媽讓小兔們把隊伍整理好準備回家。她認認真真地數了數,大吃一驚:“不好,丟了一只小兔”。她又仔仔細細數了一次,小兔卻一只都沒少。為什么14只兔子變成了13只呢?這時學生們頓有所悟,邊笑邊喊:“兔媽媽把自己忘了數了。”也正是此時,學生們馬上意識到剛才那道題存在的錯誤。紛紛表示怎么把小華給忘了。如此妙趣橫生的數學內容,當然深深地吸引了學生。
三、用數學的應用價值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數學是一門應用非常廣泛的學科。小學數學中的許多知識,也都直接或間接地應用于人們的生活領域和生產實際。因此,在教學中,對教學內容要講來源,講用處,通過聯系實際,解決學習、生活中的問題,讓學生感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這樣,學生學起來自然有親切感、真實感,從而激發學習數學的積極性,產生學習興趣。
如,在教學“認識人民幣”時,筆者設計了這樣一個活動:在教室里布置了一個超市,里面擺了好多商品,琳瑯滿目,選一位學生扮演售貨員,其他學生先仔細觀察這些商品的價格,然后扮演采購員。一方面使學生進一步認識了人民幣,使課內的數學知識得以鞏固;另一方面也讓學生真正認識到數學就在我們生活中間。既看得見也摸得著,不再覺得數學是脫離實際的海市蜃樓,而且培養了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