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欣子
【關鍵詞】 小學美術;審美教育;實踐;方法
【中圖分類號】 G623.7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09—0123—01
一、向學生提供豐富多樣的審美素材
學生的欣賞能力不是臨時可以得來的,而是需要教師逐步引導與培養的。引領學生感知多元化的美術作品是教師在美術教學中經常實施的教學手段之一。學生的審美能力除了在對美術作業開展評價活動中得到體現,還需要通過不斷接觸美術作品進一步得到培養。教師可以根據美術作品的繪畫方式和制作材料選擇不同時代和國家的美術作品指導學生進行欣賞活動。
例如,數字在日常書寫時是一種記憶符號,當它走進繪畫里就是一個點或是一條線,亦或是一個形狀,它變成了繪畫的語言。于是超現實主義繪畫大師胡安·米羅(joanmiro,1893—1983)的畫走進了課堂、走近了學生。他的畫中沒有什么明確具體的形,而只有一些線條、一些形的胚胎、一些類似于兒童涂鴉期的偶得形狀。當學生看到大師的畫也是如此的簡單、漂亮時,從而能激發創作的欲望,增強作畫的信心。
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
首先,教師可激發學生在自我欣賞中的成就感。如,在課堂上,學生的作品被貼在了黑板上,每個學生這時都會非常關心他人對自己的評價。 “我的畫肯定是不好的”、“我可不敢把畫展示在大家面前”、“我是永遠沒有機會的”……有些學生也許會這么想。如此,繪畫對他們來說就成為了一種負擔。對于這樣的情況,教師就要幫助這些學生建立自信心,鼓勵他們嘗試著把自己的“畫中話”講出來,讓他們看到畫中的美,看到自己的成功。
其次,引導學生擁有一份對他人的欣賞之情。法國雕塑大師羅丹曾說:“生活中不是沒有美,而是缺少對美的發現。”如今,我們已不贊成用“像不像”、“好不好”來引導學生評價他人的繪畫作業,因為這樣的評價會刺傷學生的自尊心,會阻礙學生自信心的建立,甚至會影響學生今后的發展。教師應鼓勵學生以發現他人的優點為主進行互評,培養學生善于發現別人長處、相互尊重和信任的習慣。這樣,學生不僅學會了發現美,更學會了欣賞美。
三、創設健康向上的審美環境
美術教師要積極營造學生可以發展的空間,為他們創設有益、健康、豐富的審美環境,使學生真正擁有快樂的童年。因此我們實施的一系列美育活動都要從學生的興趣出發,把他們幼小的心靈引向繽紛的藝術世界。美術教師可根據學校教育教學計劃定時定期與其他學科整合舉辦藝術節活動,讓學生盡情地參與到體驗美、欣賞美的活動中來。例如,美術與音樂學科可共同舉辦“鮮花朵朵滿庭芳” 和“我是小小藝術家”五月藝術節;美術與自然學科可共同舉辦“傳承中華文化”科藝節,等等。
學生的興趣愛好是廣泛的,學生的興趣愛好也是可以培養的。美術教師可以利用有限的資源為學生提供參觀和展示的空間。例如,在學校的“書畫展示欄”上,可經常替換學生們的課堂繪畫作品、興趣班上學到的插花作品、學生在校外輔導班繪制的各種美術作品等;或者教師利用學校網站以及家校互動的平臺上傳學生作品,或鼓勵學生將自己的繪畫、制作、攝影等作品放到班網上,與大家一起分享快樂。教師還可以帶領學生參觀美術展覽,或提供相關信息,讓他們發現身邊更多的美,欣賞到不曾被自己留意的美。
四、開展新穎多樣的審美活動
學生發現美、欣賞美的渠道是很多的,可以是課內的,也可以是課外的。
在課內,教師可組織學生進行作業欣賞與評價活動,這可以是滲透在每個教學環節中的。評價是一種激勵、總結、校正的有效教學途徑,教師可以根據評價的內容(過程評價、成果評價)、評價的對象(自我評價、他人評價)、評價的方式(等第評價、激勵評價)來開展多樣性的評價活動。在評價時,教師既要注意到學生的個性差異和發展差異,將評價作業的范圍從結果轉向過程,從靜態發展為動態,又要多方面觀察學生在自主發展、動態變化的過程中,學習態度、主動性與創造性、過程中的發展狀態、作業效果、進步情況等,采取相應的評價機制,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在評價中發現美、欣賞美。
在課外,教師可聯合德育室組織學生撰寫參觀畫展后的心得體會,在紅領巾節目中進行交流;利用學校電視臺開展美術作品鑒賞討論活動,讓學生欣賞大師的畫,說說自己的話;召集有專業特長的學生交流自己美術學習的成長歷程;組織學生開展主題繪畫比賽,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