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海明


摘 要:教學目標是指教學活動實施的方向和預期達成的結果,是一切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最終歸宿。《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師現有的教學應該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采用多種有效學習方式進行學習。所以,在設計教學目標時,還應該從學生的實際出發,以教材為準繩,以課程標準為水平尺,多角度、全方位地進行設計,這樣才能保證教學目標最大化地落實到課堂教學中。
關鍵詞:教學目標;落實策略;對比;合作
如何正確解讀教學目標,讓教學目標落到實處是判斷一堂課成功與否的首要因素。教學目標在課堂教學中主導著教學的方法和過程,也是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但是,教學目標該怎樣合理定位和規范描述?在課堂教學中又該如何有效地落實教學目標?這些問題一直困擾著我們,不少教師在擬定目標時過于求新求全,缺乏深刻的思考,許多數學課堂產生了新理念下的新尷尬。鑒于此,筆者結合近期參與的童燕娜名師工作室活動,執教了六年級下冊的“總復習數學思考——找規律”一課,以我自己的課堂為視角,積極深入地探索教學目標落實的策略,以便更好地把握教學目標,從而全面優化數學課堂。
一、理清脈絡,在對比中明確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指教學活動實施的方向和預期達成的結果,是一切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最終歸宿。現行人教版教材和老版本相比,一個明顯的區別是現行教材把同一個板塊的內容分成多冊教材來逐步滲透教學。這往往給教師帶來了很多困惑。因此,在備課時,我們首先需要理清脈絡,明確教學目標。
人教版教材關于“找規律”的知識分為幾個階段進行編排。一年級下冊主要是一個對生活中常見的“規律”的初步認識。大家都知道,在學生學習數學的過程中,任何看似淺顯的數學知識后面都蘊含著豐富的數學思想,這是《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提出的重要教學目標。就如剛才我們說到的一年級下冊的“找規律”以及其他如五年級上冊小數除法單元中的“用計算器探索規律”等一些應用模式的內容,都體現了合情推理的思想。而第二大部分綜合在六下年級的總復習中,這里的例1以幾何內容為載體的找規律問題,然后綜合了圖形、數字、數形結合的找規律。比較羅列、全面。縱觀小學階段的“找規律”的內容安排,充分體現了兒童的認知規律和數學知識的內在聯系性。因此,作為執教者必須牢牢把握編者的意圖。因此,筆者將該內容在兩個階段的教學目標、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進行了對比:一年級下冊教學目標為:通過觀察、實驗、猜測等活動,使學生發現圖形或數字排列的簡單規律,理解規律的含義并能描述和表達規律,同時會進行推理;從而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數學表征能力和推理能力;使學生感受規律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初步培養學生欣賞數學規律美的意識。而六年級下冊是使學生理解點與點之間的內在規律,掌握正確計算線段數的方法;通過觀察、分析、歸納等過程,進一步發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從而進一步體會數形結合思想,感受數學魅力,增強數學學習的興趣。一年級下冊教學重點難點為:能發現規律并表述出來,會運用發現的簡單規律確定后一項或者其他缺失的項。能用語言簡潔而準確地表述找到的規律;而六年級下冊為:通過觀察、分析、歸納等方法發現規律并熟練地運用規律,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如何發現隱藏在其中的規律,得出相應的結論并運用到實踐中去。
從上述列表中,我們可以看出:一下和六下的教學目標和重難點對學生的要求是完全不同的。一年級下冊因為學生是剛開始接觸規律,所以只要求學生能結合具體情境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清楚規律即可,不必要求學生以統一的語言結構進行表述。而六年級下冊就要求學生會用各種方法得出模式化的規律,并運用到實踐中去,甚至增加“n個點能連多少條線段”的要求,希望學生能以更加抽象的方式來刻畫這個規律。
基于以上的分析,筆者把該課時的教學目標確定為:利用數形結合的方式通過觀察、分析、歸納等方法,發現規律,進一步發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從而進一步體會數形結合思想,感受數學魅力,增強數學學習的興趣。切忌停留在一下年級時候只要發現描述規律的層面上。
二、深入解讀文本,讓情境更貼近學生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環境,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情境,從而激發他們對學習數學的興趣,以及學好數學的強烈愿望。
我們要解讀教材的變化,思考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變化,切實領會編者的意圖。要解讀教材中的知識內容有哪些,這些知識點是怎樣呈現的,知識點之間有怎樣的聯系。
對此,我在教材提供的素材上,對情境做出了適當調整:
師:看,老師和同學們初次相識,想和大家握一握手,要握手幾次?如果加上老師在內51人相互握手一次,要握手幾次?
不難發現,第一個問題很簡單,但要解決第二個問題,得先從小處著手。因此,在情境選取上,我對教材主題圖稍作改變,把幾個點能連成多少條線段改編成學生身邊的握手問題。對于孩子們而言,點線這個問題較數形化、抽象化,初中以后才會有大量的接觸,而握手是現實生活中身邊的情境,相比而言,學生對握手更加熟悉,更易于親近。而且,握手的次數更直觀。鑒于以上兩點,我做出了以上調整;而在數據的選擇上依舊沿襲了書本提供的數據。因為這5個數據非常有代表性,為發現規律提供充分的數據依靠,更是為后面的討論做一個自然且完美的鋪墊。
學生一看這節課我們來研究握手問題,興致高漲,積極投入到課堂探討中來,取得了良好的課堂效果。
三、智導過程,在合作、討論、體驗中突破重難點
有了一個良好的情境導入,還需要有一個良好的課堂主體展開部分。對于此,我為學生創設了課堂合作研討的學習平臺。課堂合作研討學習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為解決某個問題而進行探討和辯明是非真偽以獲取知識的一種教學策略。合作研討與講授不同,使用研討是雙向的。如果說講授是向學生傳遞信息,那么使用研討則讓學生積極從事數學學習,并允許學生提出疑問,在合作、討論中解決問題,在體驗中突破教學重難點。
怎樣才能讓每個學生都能夠在具體情境中發現隱藏在背后的巨大規律呢?結合主題圖,我們可以得出以下方法:用列表方法記錄每次數據的發展變化情況。為了讓教學目標落到實處,我設計了以下內容:
為了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討論中來,為了讓每個學生都能夠解決問題,我特意設計了三個層次的PPT:
PPT1:3個同學、4個同學、5個同學相互握手幾次?(用點和線段操作)
PPT2:6個同學、8個同學相互要握手幾次?(用點和線段操作后,列出算式)
PPT3:50個同學相互握手幾次?n個呢?
師:接下去4人小組討論,為了幫助大家更好地解決問題,老師給大家準備了一些表格,如果你們看了里面的表格還是解決不了問題的,可以小組合作交流。
小組合作討論,教師指導。
匯報:
生1:3個點能畫3條線段,所以3個同學相互握手3次;同樣道理4個同學握手6次(6條線段)、5個同學相互握手10次(10條線段)
生2:6個同學相互握手次數為:1+2+3+4+5;8個為:1+2+3
+…+7。
師:請你到黑板上寫出來。
生2在黑板上寫出算式,然后要求大家找一找算式的規律。
生3:50個同學握手次數:1+2+3+…+49,n個同學握手次數:1+2+3+…+(n-1)
知識的學習必須要讓學生親身經歷學習的過程,“經歷過程”不僅僅是經歷知識產生的過程,更是指體驗、探究、思考、抽象、預測、推理和反思的過程,從而積累各種活動經驗。本環節的設計中,教師通過這三個層次的PPT設計,引導學生用列表的方法進行模式化思考。學生興致勃勃地在紙上有規律地畫線段。每個小組都展開了熱烈的討論,氣氛濃烈且和諧。設計三個層次的PPT,還可以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夠獲得成功的體驗,都能夠找出握手問題背后隱藏的數學規律。
在集體匯報時,學生都能侃侃而談,都能說出握手次數的來源,順利發現n個學生的握手問題。
四、精心設計,在練習中鞏固拓展
課堂練習是鞏固新課的重要途徑,是運用新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體現,是教師獲得反饋信息的橋梁。學生當堂練習,既能促使學生將剛剛理解的知識加以應用,在應用中加深對新知識的理解,又能暴露學生對知識目標掌握上的不足,還能進行課堂提升。
鞏固練習開始,我以一年級以來學生獲得的找規律經驗,設計圖形變化方面的找規律,然后是數字變化方面的找規律練習,最后是數形結合方面的找規律練習,根據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層層展開:
練習第一題:教材第103頁第3題,節日期間廣場上有一排彩旗,按照1面紅旗、2面黃旗、3面綠旗的順序排列。第55面彩旗是什么顏色?第100面呢?
練習第二題:教材第103頁第1題,找規律,填數。
3,11,20,30, ,53 ,…
1,3,2,6,4,9,8, , ,15, ,18,…
練習第三題:教材第103頁第4題。
(1)多邊形內角和與它的邊數有什么關系?多邊形內角和=(邊數-2)×180°
(2)一個九邊形的內角和是多少度?(9-2)×180°=1260°
練習第四題拓展提高:
擺一擺,找規律
(1)第6個圖形是什么圖形?
(2)擺第7個圖形共需要用多少根小棒?
(3)擺第n個圖形共需要用多少根小棒?
從教學目標中來看,要求學生在本節課中能夠通過一些生活中的現象,體會并發現其中隱藏著的規律,最終要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對于六年級的學生而言,他們主要的生活經歷就還集中在感性層面上。所以,第一題的設計意圖是讓學生再一次結合具體感性的東西找出規律;第二題著手出示抽象的數據,讓其找規律。這兩題都是緊密結合教學目標而設計的練習。三四兩題的設計屬于提高、拓展及升華,在結合具體形體找出背后隱藏的規律,明白數形結合,以形帶數,找到規律,感受數學的魅力,增強數學學習的興趣。
總之,只有準確、全面地把握好教學目標,才能駛向理想的彼岸,從而能切實提高教學效率,優化課堂效果。這是一把不可多得的鑰匙!
參考文獻:
[1]夏飛.優化課堂教學的技巧[J].教育文匯,2014(9).
[2]劉雪清.優化處置數學課堂教學細節[J].小學時代(教師),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