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峰
摘 要:中國的古詩文內涵博大精深,用詞造句深奧難解,小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這就對古詩文的教學提出了較高的要求。關鍵是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樂學,巧妙設計,減緩學生學習的難度,從而完成教學任務。
關鍵詞:古詩文;抽象;具體;感悟
古詩文的內涵博大恢弘,遣詞造句凝練深奧,對于一些十歲左右的小學三年級學生而言,在理解上是有相當難度的。因此,為教師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古詩文教學中,如何激發學生求知的極大興趣,變“教”為“學”,化抽象為具體,來減緩學生學習的難度,從而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在教學《小兒垂釣》時,要立足觀察,以感悟為主,注重發現,轉難為易,力求新的升華,具體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開展教學活動。
一、從觀察入手,化抽象為具體
為了達到課伊始趣即生的效果,一開課就從觀察入手來激發學生求知的興趣。教師引導學生觀察色彩艷鮮、栩栩如生、以課文插圖制作為內容的動畫課件,學生的興趣一下子就高漲起來,紛紛進入情境。這時教師適時提出一些開放性的問題,如:同學們你們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有什么疑問嗎?這樣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在積極地觀察、思考,爭先恐后想把自己不同程度的所得匯報給老師和其他同學,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不知不覺進入了理解詩句意思的環節之中。
針對學生淺層次的觀察和想象,教師要做適當的引導,引導學生進一步仔細觀察、探討,創設一個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交流的機會。討論交流的內容是:這個孩子有什么特點?所處的環境怎樣?為什么擺手?他和問路人之間可能會有什么樣的對話?設計這組討論內容的目的是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重點明白稚子、蓬頭、草映身、搖招手等重點詞語,在畫面上所反映出的意思,以及畫面以外的意境。
二、抓口述,變被動為主動
從一上課開始,就巧妙地把學生推到了前臺,抓住了“說”這一關鍵的環節,在觀察的基礎上依托于畫面,讓學生充分地說出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因為學生有觀察的體驗,有觀察的感受,自然說起來就容易很多,可以說是有感而發,有話可說,興趣也會更濃。
緊接著,教師根據學生在原有理解畫面內容的基礎上,為了讓學生更進一步了解、理解畫面的內容,設計了一組小組討論題,又一次為學生提供了說一說的機會,使每一個學生都主動參與到其中來,在交流中進一步加深了理解。
然后教師讓學生用自己的話,加上自己的想象,連貫地說說畫面的內容,并引導學生比一比、看一看。看誰能用精練的語言、優美的詞語來描述畫面的內容,從中有意識地讓學生感受語言的感染力。
最后,教師抓住時機說:“同學們說得都很精彩,但是你們知道嗎?有位大詩人把畫面的內容寫下來了,成為一首流傳千古的美文佳句。此時學生一定急于想知道這位詩人是誰,寫下了什么樣的詩句,竟然千古流芳。教師這時趁熱打鐵,讓學生打開書,學生個個如饑似渴地讀起書來,邊讀邊感悟詩人遣詞造句的功夫,同時又一次領略了古詩文的博大精深,祖國語言文字的非凡魅力。這時教師順勢掃除學生在讀文中的生字障礙,至于詩文的含意學生早就掌握了,而且已經熟記于心,教師再也沒有必要做太多的講解了。
無論是在學生的一次又一次觀察中,還是在口述畫面內容及想象到的內容時,他們自始至終是在主動地參與學習的全過程,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參與,學習效果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三、重感悟,化“教”為“學”
在本節課的教學實踐中,自始至終為學生搭建了感悟的平臺。從開課的看——觀察畫面,到說——說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可以說學生的觀察與表達貫穿于教學的始終。觀察、表達的過程也是學生親自感悟的過程,隨著教學的不斷深入,學生的感悟不斷加深,學生進入了自主學習的狀態,變教為學。雖然古詩文學生不太容易理解,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難,但在教學中由于注重了學生的感悟,不用教師生硬地說教,學生卻很好地掌握了本節課的內容,與此同時,在觀察、表達的同時很好地培養了學生觀察、想象、語言表達、思維反映等方面的能力。
四、在拓展中尋求新的升華
其實教學至此并沒有結束,而是轉向了一個新的起點,為學生創設一個實踐的機會是很有必要的,進而促使學生對所學到的知識進行新的運用和升華。春天到了,請同學們課后拿起筆,畫一幅春天的畫,并用精練恰當的語言,為你的作品起一個名字,然后給畫配上一兩句詩或順口溜。有困難的學生可以請出父母或家人幫助完成。然后帶到班里來,班級要開展一次評比活動,看誰的作品最精彩。這個看似平常的評比,它的作用卻是不可估量的,絕不僅僅在于這一寫一畫之中,也許在不經意間開啟了一些孩子人生新的起點,為他們以后的發展奠定了興趣基礎、知識儲備,更使本課教學達到了真正意義上的升華。
參考文獻:
[1]方振彪.也談古詩文的教與學[J].課程教育研究,2013(6).
[2]胡翠云.淺析古詩文教學[J].科學文匯旬刊,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