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中群
【摘要】“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多讀好書能使人開闊視野、豐富知識、陶冶情操、凈化心靈。童年是人生的起步,也是學習的起點,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會使他們受益終身。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但小學生有貪玩的天性,自控能力相對較低,讀書興趣需要教師的激發,讀書習慣更需要教師的長期引導。要培養學生養成讀書的習慣,就必須解決如何激發學生的讀書興趣,指導學生讀什么書、怎么讀、怎么學以致用的一系列問題。只要學生把閱讀當作一種興趣,對于陶冶情操,培養審美能力,提高語文水平是至關重要的,那么如何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質量呢?下面談幾點個人建議。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思考;
書籍是智慧的結晶,是人類的精神食糧,它豐富人的思想,武裝人的頭腦,是催動人不斷進步發展的不竭動力。“讀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優質閱讀有利于學生提高自身聽說讀寫的基本學習技能,培養理解、感知、欣賞等方面的思維學習能力,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閱讀是小學語文課堂中的重要部分,學生通過閱讀經典,體會其中富含的奧妙,思想與心靈的相互碰撞融合使經典中的精華被學生轉化為自身力量,從而更好地進行精神的成長,閱讀教學的重要性也因此不言而喻。但是,在現代的小學教育實踐中,由于種種因素,閱讀教學工作進展并不順利,因此,切實提高閱讀教學質量是小學教育面對的重要課題。
一、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有效目標的虛化。有效合理的目標為老師的講解與學生的學習指明前進方向,是教學課程順利進行以及完成的重要前提。在普遍實際教學之中,老師多傾向于自身的角度來設定教學目標,或是依賴參考書中提供的建議制定教學方向,缺少自身進行教學研究理解的過程,導致目標的不明確或是不切合實際。當目標具有不確定性時,學生對教學目的不明所以,直接影響教學任務額完成。例如老師組織學生對文章進行小組討論,學生由于缺少確切的方向指引,討論內容膚淺表象,沒有抓住文章的重點與中心思想,使討論不但沒有實際意義,更是浪費了寶貴的課堂時間。
2.模式化的教學方式。小學生的情感豐富外露,活潑好動,任課老師要想組織一個兼具節奏緊湊與靈活生動的課堂氣氛是十分不易的,因此,為了便于教學任務的完成,模式化的教學方式被廣泛使用。模式化的教學將思想情感與知識技能分離開來,將重點放在學生對字詞的認識理解和語文閱讀基本技能的訓練,把原本應該以欣賞心態學習的課文轉為訓練的教材,缺少對文章的細細體會,學生的情感想象與體驗僅僅是表面形式。與此同時,老師對新的教學方式的過度使用、盲目跟風的做法同樣不合理。過于依靠多媒體、課本劇等新式教學方法,雖然從形式上炒熱氣氛,但是教學效果沒有得到實質性的發展,反而因為課件束縛了學生的想法,顧此失彼。
3.教學被動型。盡管新的教學理念是以人為本,要求實現學生進行自主學習,但是老師對學生仍然存有“不放心”的觀念,生怕學生將某個考試知識點忽略。老師過強的教學意志使教學仍然呈現被動式的局面。課堂之中,老師準備大量的問題對學生考驗,強迫其進行思考,忙于應對的學生只會根據答題技巧機械回答,缺少自主思考的空間,學習質量自然得不到真正的提高。
二、有關閱讀教學措施
1.加強讀的指導。要使孩子們保持對課外閱讀的興趣,這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由于年齡小,注意力不夠集中,維持對某件事的熱情的時間短,許多孩子都只具有“三分鐘熱度”。因此,必須加強指導,并“授之以漁”——教給讀書方法。指導學生選擇讀物。閱讀是一項反映個性和人格的活動,而讀物的選擇是個性的表現。只有讓學生選擇最感興趣的讀物,他們才能深入理解讀物內容,受到讀物的感染。但是小學生年齡小,閱歷淺,選擇讀物時往往帶有盲目性、隨意性,這樣就不能提高閱讀的質量,因此,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指導的過程中既有尊重和注意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但又要注意避免放任自流,克服“偏食”現象。
2.給學生讀的自由。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生的引導者、合作者,在課外閱讀過程中,要讓學生去感受、體驗、想象。大家知道,學生并不是對一切書籍都不感興趣,只要我們讓學生選擇他們喜歡的閱讀方式去讀,其實學生同樣都會對課外閱讀產生濃厚的興趣。每個學生都會有不同的閱讀方式,有的喜歡高聲朗讀,有的喜歡低聲詠讀,有的喜歡邊讀邊畫。要尊重學生的選擇,讓他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讀,這樣學生才會讀得高興,讀得投入,對文章就能理解得透徹。所以我們要相信學生,給他們閱讀的自由,再抓住時機,巧妙引導,進行遷移,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這實際上是保護了學生的自尊心、自主性與求知欲,而學生的閱讀量也自然會提高。
3.留給學生讀的時間。在以往的教學中,許多教師怕完成不了教學任務,總是不肯給充足時間讓學生自主讀書,讓學生讀書也只是一種形式,走過場,學生還沒有弄懂文章的內容,教師就要他們匯報自學情況,結果可想而知,學生就感覺到沉悶,自然會對閱讀失去興趣。所以培養學生閱讀的興趣,語文教師首先要解放思想,摒棄那些阻礙學生發展的陳舊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方法,從封閉沉悶的繁瑣分析中走出來,徹底解放學生的頭腦、手腳,開放課堂、教材,讓學生有充足的時間讀書,感受課文的語言美、意境美、思想美。例如教學《凡卡》這篇文章時,我大膽引導學生想象,讓學生大膽地談自己的感受。凡卡給爺爺的信發出后,命運將會出現哪些可能?學生懷著極大的興趣主動、大膽地去想象。有的認為他爺爺不能收到凡卡的信,有的認為他的爺爺即使收到他的信也沒有辦法幫凡卡擺脫悲慘的命運。可見,多讓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和感受,就能發掘學生智慧的火花,從而提高學生的課外閱讀能力。
4.豐富教學的過程。注意力是思維運轉的前提,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隨時留意學生的聽課情況,并且采取有效手段吸引學生。小學生的注意力維持時間較短,而多媒體的合理運用將更好的吸引學生,節省板書時間,給課堂效果帶來極大的改善。但是多媒體的運用不能過度,合理分配課堂多媒體使用時間,科學設計多媒體課件內容,實現科學技術與課堂時間的完美結合。除了輔助教學手段外,老師應該提高自身素質水平。老師的語言對學生有很深影響,講授閱讀課文時,老師可以聲情并茂的進行文章朗讀,從言語、神態方面吸引注意力,從而幫助學生體會文章內涵。對于上課走神的學生,老師同樣可以用眼神話語進行暗示或提醒,譬如停止講課10秒鐘時間,讓“開小差”的學生發現氣氛變化而注意到老師的暗示,從而重新集中注意,這種方法既幫助老師組織教學,又不會引起學生的反感抵抗。
結語:掌握到方法遠比掌握到知識重要,靈活的教學方式才能給學生帶來實質上的發展。在閱讀教學中,老師不斷探索研究更完善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學習熱情,鍛煉閱讀能力,使學生在科學自主的教學氛圍中開拓思維、發展創新。老師與學生的完美配合,共同營造和諧學習環境,從而推動語文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與進步,從真正意義上實現教育的現代化。
參考文獻:
1.黃育民;新課程理念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探索[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2年05期
2.高芳;探討小學信息技術與閱讀教學的有效整合[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1年24期
3.李金葉;淺談如何培養小學高年級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J];中國校外教育;2012年14期
4.胡明道;閱讀教學現狀探因[J];語文教學通訊;2001年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