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桂鳳


摘 要:課堂教學時間是影響學生學業成績的重要因素。而在中小學課堂教學中仍然存在著時間效率觀念淡薄、課堂結構松散、課堂時間流失的現象。本文運用錄像觀察法分析小學體育課堂教學有效時間的構成與比例,提出改進課堂有效教學時間的策略與措施,盡量減少時間損耗,優化教學進程,進而提高課堂教學時間的利用效率,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關鍵詞:體育課堂;有效教學;教學時間
中圖分類號:G633.9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2410(2016)09-0022-03
課堂教學時間是影響學生學業成績的重要因素。長期以來,我國中小學體育教學存在著一個非常突出的問題,那就是教師教的辛苦,學生學的痛苦,雖然我們花了大量時間與精力,學生的身體素質和技能甚至是對體育的興趣卻沒有得到提高。在實際教學中,有些教師缺乏強烈的時間效率觀念,不注意通過教學雙邊活動的優化調控提高課堂有效教學的時間量,不去反思如何通過改進教學設計提高教學效率和質量,這種教學效率效益觀念淡薄、課堂結構松散、課堂時間流失嚴重的現象正不同程度地存在著。
本文運用錄像觀察法分析小學體育課堂教學有效時間的構成與比例,提出改進課堂有效教學時間的策略與措施,盡量減少時間損耗,優化教學進程,提高課堂教學時間的利用效率,進而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一、有效教學時間的概念與分類
(一)有效教學的含義與特征
受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和行為主義心理學教學效能核定思潮的影響,20世紀下半葉以來,有效教學逐漸演變成為一種明確的教育理念和自覺的教育實踐,逐漸形成由關注教師品質過渡到關注教學品質再到關注學生發展的過程。但有效教學不是一個固定不變的概念,它隨著課程目標和教學目標的變化逐漸形成了目標取向、技能取向和成就取向[1]。簡言之,有效教學就是通過有效的教學目標(教學準備)、有效的教學活動來評價促進學生有效發展與進步的活動。有效教學應該具備如下特征。
1.有效教學應以學生是否得到有效發展為基本核心,甚至可以說學生的進步與發展是評價教學有效性的唯一指標,因此評價教學是否有效不是也不應該以教師教的如何和教學任務完成的多少為評價指標,而應以學生學習積極性和學生的發展進步為依據,反之,即為無效或低效教學。
2.學生的發展是實現教學的三維目標的基本內涵,即學生應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上得到協調發展,如果片面地強調某一方面而忽視或忽略其他方面的發展也是無效或低效的。
3.有效教學必須講求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有效教學的效果以學生的進步為依據,效率是以盡可能少的時間、精力和人力物力投入獲取盡可能大的、好的教學效果,即在單位時間內取得最大最優化的教學效果;教學效益是看教學結果與教學目標的吻合程度,關注教學效果的社會效益和個人發展需求的結果。
總之,有效教學的達成度是以學生的進步與發展為核心的,在講求效果效率與效益的前提下才能使學生獲得全面發展。
(二)課堂教學時間的分類
教學時間是一個多層次、多維度的結構功能系統,其分類可從形式結構與內容結構兩方面展開。
1.教學時間的形式結構
教學時間的形式結構是指構成教學時間系統各要素之間的比例關系與排列組合方式。
(1)根據教學時間所關注的范圍不同,可分為宏觀、中觀與微觀三個層次。宏觀時間是指學制年限、學段教學和學年與學期的總體教學時間。中觀層面的教學時間是每學期每一學科的教學時間,微觀教學時間是指學日與學時教學時間,是最現實與最具體、最可利用的也是有效教學最為關注的教學時間。
(2)根據教學時間的價值不同,可分為名義時間、分配時間、群體實用時間、個體實用時間和個體學術學習時間,他們之間是遞進嵌套的層級時間類型,后一變量較前一變量的范圍由寬變窄,與學習結果間的關系也愈加密切。
(3)根據學生自主性時間的不同,可分為制度化教學時間與自主學習時間,而兩者功能互補,只有科學合理地搭配才能促進學生的發展。
(4)根據教學實效的高低不同可分為高效時間、低效時間和無效時間。每一節課由于內容安排與學生的知識準備狀態不同,每節課的效率會有不同,我們應盡量挖掘高效時間的潛力,將低效時間和無效時間降到最低。
(5)根據教學時間的“合法性”不同,可分為合法時間與非法時間。[2]
2.教學時間的內容結構
教學時間的內容結構是指構成教學時間系統的內容性要素所占的時間比例及其排列組合。
(1)根據常規課的縱向展開順序可將課時分為組織教學時間、檢查復習時間、講授新課時間、鞏固練習時間和布置作業時間。體育課的時間也可簡單分為開始導入時間、課的展開時間和結束放松時間三部分。
(2)根據教學時間的橫向空間結構可分為全班集體化教學、小組合作學習和個體學習等不同教學組織形式。
(3)根據教學時間的互動結構主體不同可分為師個與生個、師個與生群、生個與生個、生個與生群、生群與生群等五種互動形式;從互動的人際狀態性質出發分為:合作性、對抗性與競爭—合作三類互動類型,課堂互動又分為師生單向、雙向與多向。[3]
(4)根據教學時間的思維水平高低分為記憶水平、理解水平和發展水平三種類型。
(5)根據教學方式不同分為接受學習與發現學習。
(6)根據教學時間的密度結構分為一般密度與特殊密度。
(7)根據布魯姆的教學目標分類理論,教學時間分為認知、情意和動作技能三大類別。
3.有效教學時間的維度
根據上述對有效教學時間的分析,結合新課程改革的理念,初步確定體育課堂有效教學時間的維度是:(1)小學體育課的時間結構;(2)課的密度;(3)師生互動時間;(4)接受學習時間;(5)自主學習時間;(6)各種教學方式使用時間;(7)深層發展學生情感價值觀時間;(8)維持課堂紀律的時間;(9)機動地體現教師智慧的時間;(10)設疑與探究學習時間。
二、研究方法——錄像觀察法
1.觀察對象
本研究選取來自遼寧、江蘇和湖北的5張小學體育教學的光盤作為分析素材,平均每節課時長33.6分鐘,共計168分鐘。授課對象為小學3~5年級的學生,以中心小學為主。
2.編碼體系
(1)編碼系統的建立
本套編碼體系以弗蘭德斯的互動分析分類系統為依據,首先對體育教師的課堂教學時間做出一階編碼和二階編碼的分析,并對他們做詳細的操作定義,并用數字表示其行為(即代碼),再采用時間抽樣的編碼統計表,統計教師有效教學時間的時長,從而總結出小學體育名師有效教學時間的特點。每一節課被分為10大類,10個大類中又分為不同小類,詳細具體分析一節體育課的有效時間構成比例。
(2)編碼規則
① 當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行為同時出現時,以該時段連續的、主導行為為主。
② 當本幀動作不完整時,下一幀記錄要繼續完成上一個動作。
(3)編碼系統的一致性檢驗
編碼系統建立后,先對兩位研究生進行簡單培訓,講解本套編碼系統,然后請他們單獨對同一節課進行編碼,并同實驗者本人的結果一起進行一致性檢驗。
三、研究結果與分析
通過對課堂體育教學具體時間的解析和觀察,將小學體育名師的有效教學時間分為四個方面加以研究:(1)一節體育課的時間構成及比例;(2)接受學習與探究學習所占時間及比例;(3)師生互動各類型所占時間及比例;(4)各種教學方式所使用的時間。因為教師的課堂管理是在教學中進行的,難以單獨分離出來用時間統計,還有學生品德培養方面也難以用顯性的量化標準呈現,與本文統計方法不一致,需要尋找其他方法加以統計。
1.一節體育課的時間構成及比例
為了解體育教師對一節體育課的總體時間分布狀況,將開始部分、基本部分、結束部分所用時間除以一節課的總時間(33'6")即為他們所占的比例,其結果見表2。一般將體育課分為三大部分,開始部分用時8~10分鐘,基礎部分用時20~25分鐘,結束部分用時3~5分鐘,本文得出的這一時間構成比例與傳統教學的課的結構基本吻合,是一節常態課程。體育課堂有效教學時間應當關注課的進行部分,挖掘其潛力,各個環節有機結合。
2.接受與探究自主學習所占時間及比例
將一節課中教學主體之間相互轉換時間加以統計,發現受傳統教育思想影響,體育教師仍是以系統的傳授/接受的教師主導的形式為主,占64.6%,提問設疑的探究占28.2%,對于啟發學生自己獨立學習,自己改革與創新的活動很少,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基本被教師取代,所占時間與比例都很少。講解與探究、閱讀理解與技能訓練的時間排列與組合,不能夠使教學方式的比例失調,一節課不能一味地只是接受或探究,而應為多種教學方式的合理組合與搭配。
3.師生互動各類型所占時間及比例
師生互動類型主要探討師生間及生生間的互動形式,它反映了師生互動的時間與空間比例,影響著師生互動的頻率與效果。5節課可統計的互動時間為122'30",平均每節課24'4"。由表4可知,一節體育課中小組式的群群互動第一,第二是教師與全班的師群互動,第三為學生個體與群體的互動,一般是學習成績較好的同學做示范動作。體育教學需要有一定的小組合作機會,即使是傳統教學,小組學習也是一種經常使用的方法。通過小組學習,一方面可以增加學生自主活動的時間和與同伴交往的機會,給學生更多參與、創新的時間和空間,激發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熱情,如在學習籃球的傳接球技術時,老師只傳授了“胸前傳球”的方法,但有的小組通過互相討論、商議,拓展出“肩上傳球”的練習方式,創造性地完成教學任務;另一方面,教師也可以走到學生中間去,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發現閃光點或存在問題,給以及時輔導、鼓勵和幫助,使教學更加富有人性化和實效化,有利于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因材施教。
4.一節課中各教學方式的時間及比例
通過對一節體育課中各教學組織形式的比較發現,小學階段仍以班級授課的集體教學為主,一節課中2/3的時間用于教師的集中講解、示范及學生的一致行動,小組學習占有1/3,小組學習受到重視但比例仍不夠,學生個人探索性的、獨自嘗試的練習幾乎沒有,說明我們在培養學生創新方面仍須加強。
四、結論
1.本研究選取的體育名師的教學是一節常態課,符合一節體育課的時間構成比例。
2.這幾節課比較側重于教師主導作用的發揮,重視接受學習,對于探究學習和自主學習不夠重視。
3.師生互動中以師群互動為主,教師與全班學生的集體學習為主。
4.全班以集體教學為主,小組學習逐漸受到重視,但個別指導和學生的獨自學習幾乎沒有,不利于學生創新式的學習。
參考文獻:
[1]宋秋前.有效教學的理念與實施策略[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第1版:2.
[2]羅伯特·J.馬扎諾.有效的課堂評價手冊[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9,第1版:2.
[3]劉新民.中小學體育教學中交往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