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麗娟
中圖分類號:G635.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6)09-0342-01
“學困生”就是未能充分發揮自己學習方面的潛能或是不適應常規學習,而導致學業的"暫時性"落伍從而學習困難的學生。他們往往知識匱乏,厭學,調皮搗蛋又屢教不改。行為習慣差,上課不認真聽講,愛左顧右盼,幾乎每節課都要和同學講話,做小動作,影響他人學習。學習成績差,不在乎學習成績的高低。心理承受能力差,表現出一種自卑的心理。
學困生給班級的管理帶來一定的難度。如何幫助這一特殊的"弱勢群體",使他們茁壯成長,是所有為人師者都要苦苦思索的問題。教育培養人的方式應該是 "因材施教,發展個性",教師看待教育對象的方式應該是看優點,看亮點,以鼓勵為主,賞識孩子,采取各種措施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
1.初步措施
1.1 消除學困生的疑懼心理。有過錯的學生由于擔心受到或曾經受到人們的嚴厲指責與嘲笑,往往比較"心虛"、"敏感"、"有戒心"、"有敵意"。他們常常主觀地認為老師也會輕視自己,厭棄自己、甚至會"迫害"自己。為了消除上述心理障礙,教師應當懷著深厚的感情主動去親近他們,多方面去關心他們,使他們在生活實踐中親身體會到老師的真心善意,從而把老師當作他們的知心人,這樣就可能消除學生的疑慮,引起態度的轉變。
1.2 尋找學困生的“閃光點”。對待學困生,最可怕的是"把人看扁"。教師應從學困生的一些極端的表現中看到學困生期待的信任和尊重、期待的關懷和溫暖。不要戴有色眼鏡去尋找他們身上的缺點,而要戴放大鏡去尋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對他們的優點和長處要倍加珍惜。也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博得學生的信任,促使他們向好的方面轉化。
1.3 培養學困生的學習興趣。做學困生的轉化工作,一定要幫助他們提高學習興趣。一旦他們對學習產生了興趣,把精力集中到學習上去了,就不會想入非非。而且隨著知識的增長,學生分辨是非的能力就會增強,有利于他們的道德面貌和精神世界發生好的變化。
2.學困生的轉化方式
2.1 尊重、賞識學困生。尊重他的尊嚴和價值,贊賞他的興趣、愛好、特長和微小的進步,是轉化的關鍵。教師要善于尋找和發現并肯定他的每一個優點,及時表揚他在學習中的每一個微小進步,與他談心,成為知心朋友,讓他從自己的優點、興趣、愛好中獲得自信,從而鼓起學習的信心與勇氣。同時,教師應善于把學困生每一點微小的進步及時傳送給家長,讓家長分享子女進步的喜悅,使學困生感受到來自老師和家庭的溫暖和愛護,使他深信自己能夠學好。
2.2 培養興趣,確立目標,提高學困生學習積極性。“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應善于結合課堂教學,在有些知識點的新課的引入中,應盡量有親身感受的實踐作引導,引起學生對學習的重視和興趣,增強學習的自覺性和積極性。由原來的"要我學"變為"我要學",使學習對他來說不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愉快的體驗,他越學越想學,越愛學。用目標來激勵他的學習,在實現這些學習目標時,讓他自己去體驗成功的喜悅。在感興趣的基礎上,教師與他一起共同制訂一些切實可行的小目標,用這些目標來激勵他的學習,在實現這些學習目標時,讓他自己去體驗成功的喜悅。
2.3 分析原因,指導學習的方法。學困生的形成原因雖然是多方面的,教師應該針對不同的原因加以引導,幫助他檢視和反思自我,明白自己想要學什么和獲取什么,確立能達到的目標,幫助他設計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形成學習活力和高效的學習方式,幫助他發現自己的潛力,挖掘自己的潛能,幫助他營造和維持學習過程中積極的心理,有意識的結合教學內容,通過點撥、啟迪、暗示、歸納等途徑將其傳授給學生,使學生不僅獲得知識,還獲得能力和方法。
2.4 精心組織,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轉化學困生必須致力改變課堂模式,構造新的教學過程,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營造民主的、開放的教學氛圍,鼓勵學生發表看法,提出見解,鼓勵學生大膽提問質疑。師生之間互相交流彼此對問題的思考、經驗和知識,彼此的情感、體驗和觀念,給學困生提供一個寬松愉快的學習環境,師生之間進行平等對話,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彼此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在教學內容的設置上鋪設階梯,降低難度,分解難點,照顧學困生。
總之,教師多和學困生談心,注意觀察他們的言行;理解,尊重他們的人格;多鼓勵,創造條件讓他們多表現;引導和鼓勵他們發揮特長,學習生存技能,告訴他們生命的可貴,珍惜時間。轉化學困生,使他由厭學變為樂學,是每一位老師時刻面臨的艱巨任務,真正做到這一點,要求我們具有淵博的知識、無私的愛心、奉獻的精神,更要求我們掌握精湛的教學藝術,三者完美地結合起來,才能不辱沒教師的神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