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江濤
摘 要:歷史課程標準指出歷史課程改革應有利于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倡導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教學過程,鼓勵教師創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學途徑,改進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在課堂上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重視學生的探索創新能力是踐行新課改思想的主要方法與手段之一。
關鍵詞:歷史課堂;創新意識;能力培養
創新意識是決定一個國家創新能力最直接的精神力量,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在當前應試教育體制下課堂上老師的絕對權威,刻板主觀的教學模式嚴重阻礙和禁錮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影響了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作為重要的基礎學科的歷史課如何在課堂上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變的尤為重要。汽車大王亨利·福特說過“不創新,就滅亡”。的確在當前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如果歷史課堂上不創新,不注重培養學上的創新意識,那么歷史新課改也只能成為空談,所以在當下一線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是踐行新課程改革理念的重要方法與手段之一。
一、營造民主、自由的教學氛圍,給學生以良好的創新環境
語言學家、教學家周海中教授說過“沒有思想自由,就不能有學術創新”。在歷史課堂上也是如此。沒有民主、和諧的氣氛就不可能有學生的問題意識。在課堂上創設一個民主、和諧的教學環境,拉近老師和學生之間的距離,讓學生的智力活動不受壓抑,讓學生可以放開眼界,多元地關注世界的發展,關注歷史發展,大膽的探討歷史問題,盡情的思考,盡情的提問。
在課堂評價時不只是評價學生對問題的回答正確與否,更要關注學生積極的思維和勇敢的表達,并對此給以鼓勵。鼓勵學生暢所欲言,即使回答不正確,也不批評、指責,讓學生感受到自由、民主和安全的和諧氛圍,學生的問題意識才能在教師的保護和鼓勵中慢慢萌芽成長,同時也要注意師生在課堂互動的方式與方法。在課堂提問過程中,良好的氛圍是師生互相鼓勵的催化劑。表現活潑、行動一致、齊心協力的同伴關系有助于創造力的發揮。如果課堂變成“群言堂”,則能集思廣益,相互啟發。因次在課堂中拿出小部分時間讓同學們通過小型的甚至三四人的座談會進行討論交流,可以互相啟迪,互相鼓勵,互相修正,互相補充,可以使創造性設想產生共鳴,并發生連鎖反應,啟示和誘發更多的新見解,新觀點,直到獲得創造性設想。
二、調動學生學習興趣,激發學生豐富的想象力
培養求知欲,學而創,創而學,是歷史創新課堂的根本途徑。在課堂上通過創設問題情境或精彩的課前導入調動起學生濃厚的歷史學習興趣,從而使學生有求知欲,這樣才能在課堂上做到學習的創新。例如講《新文化運動和愛國運動》時,先在課前播放了一段巴黎和會的視頻,讓學生知道了在巴黎和會上中國的主權再次被出讓宰割,從而引起學生極大的愛國熱情,學生會急于了解為什么中國會在巴黎和會上出現外交失敗的情形?此時可向同學提問:你們知道五四青年節的來歷嗎?通過一連串的問題和設問,學生的興趣被調動起來了,他們急切地想了解新課的內容,然后教師通過一系列的設問和師生互動、學生間的互動,學生們各自獨到的一些見解一下子精彩紛呈,課堂的創新取得了顯著的效果。
三、打破思維定勢,不要對學生的新想法進行絕對評價
在歷史課堂上也不要輕易下歷史結論,不要告訴學生為什么這樣對或不對,讓他們自己討論、理解,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
盡力了解學生的歷史思想傾向。真正富有想象力的工作是需要長時間醞釀的,評價的時間應該靠后。這并不意味著你不可以對學生的某一個觀點或見解進行評價,而是說不要對對學生運用的想象力進行評價。也不要對學生的想象力過度表揚,因為他會妨礙學生進一步的思考與提高。如果學生提到了一個解決問題的新方法,那么鼓勵他們在此基礎上繼續改進,積極尋找各種辦法鼓勵學生嘗試新的想法。
如在講述《新航路的開辟》這一課時,有位同學發表了新航路開辟對中國思想解放引發了巨大的影響的觀點,沒想到觀點一出就被歷史老師批判的一無是處,從此這位同學再沒在歷史課堂上主動發過言。
這個例子給我們的啟示是:要保護孩子們的非常規、反常規的想象和聯想,發展其創造性的思維能力。如果輕易就否定孩子的新想法,很可能扼殺學生比較脆弱的發散思維。上面例子中老師扼殺的正是孩子的自信心和想象力。
因此,老師要鼓勵孩子們異想天開,標新立異,不能一笑置之或隨意地加以批駁甚至是指責,而應正確的鼓勵并積極引導孩子大膽幻想,在條件可能的情況下,還應設法促使孩子動手參與活動,讓他們在活動中尋求答案大膽創新。
當然在歷史課堂上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還有其他一些方法和策略比如,密切聯系實際來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鼓勵學生的發散思維、重視學生的動手訓練,充分提供給學生表現的空間等。
總之,在歷史課堂上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是新課程改革的要求,也是時代和社會對新時期教育工作提出的更新、更高的要求,是滿足知識經濟時代對高素質人才需求的重要途徑和有效措施,也是現代教育、教學改革發展的方向、潮流和趨勢。因此,我們必須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能力放到突出的位置上并予以高度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