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秀娟
【摘要】本文從分析獨立學院大學英語視聽說課程的教學與學習現狀入手,以文秋芳教授的“輸出驅動假設”理論為基礎,探索一套全新的以輸出為導向,基于任務型教學法的視、聽(輸入)與說(輸出)并重,課后形成性評價為主的視聽說課堂教學模式。
【關鍵詞】獨立學院 輸出驅動假設 任務型教學法 教學模式
一、大學英語視聽說課程教學與學習現狀
從教師的教學現狀來看,我們一直強調英語教學要以學生為中心,學生是教學活動中的主角,但在實際的英語教學中,受限于多種因素,在大部分的課堂教學時間里,教師的課堂講解仍舊占據絕大部分的課堂時間比例,而在有限的每周90分鐘的視聽說課堂上,學生能夠實時進行有效語言訓練的時間是非常有限的。視聽說課堂上形成了聽力“一枝獨秀”的局面,聽的比重很大,說的比重很小,所以視聽說課的教學現狀是重輸入,輕輸出。
從學生的學習現狀來看,由于獨立學院的生源有其特殊性,不同于一本、二本的學生。我院的一部分學生英語基礎薄弱,詞匯少,不會讀,語法差,自律性差,缺乏自主學習意識,學習熱情缺失,動力不足,學習目標不明確,聽不懂,說不出,形成了“啞巴英語”和“聾子英語”的現象。在英語課堂上,能夠獨立用英語即興表達的學生每個班中寥寥無幾。所以,視聽說課的學習現狀是在輸入和輸出方面都存在很多的問題,亟待解決。
二、“輸出驅動假設”與視聽說課程教學
就學習群體而言,文秋芳教授提出的“輸出驅動假設”理論適合于中、高水平而不太適合初學者或水平比較低的學習者。就學習環境而言,該理論要求正式的外語課堂教學,一些非正規外語教學環境不適用此假設。就輸出的界定而言,該理論中的輸出既涵蓋了對語言學習者說和寫的能力的培養,同時也重視對語言學習者口譯與筆譯技能的提高。
大學英語視聽說課程涵蓋了語言輸入和語言輸出兩個方面,如何在“視”和“聽”這兩個語言輸入的環節后有效地進行“說”這個語言輸出的環節一直是困擾大學英語視聽說課堂的難題之一。在課堂教學比例中,輸入過程(視和聽)的教學時間遠遠多于輸出過程(說)的教學時間。從心理語言學角度來看,文教授的“輸出驅動假設”理論認為輸出對語言學習者的外語能力的提高產生的驅動力更強,所以在視聽說的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輸出所產生的強大驅動力提高學生口語輸出的準確性、流利性和高效性。
三、基于“輸出驅動假設”的大學英語視聽說課程教學模式
1.基于“輸出驅動假設”的任務型教學法的課堂教學設計模式。在任務型教學法中,學生是中心,任務是動力,在模擬真實的任務情境中,學生在完成一個個的學習任務的過程中獲取新的知識,學到新的技能。以《新世紀大學英語》視聽說教程(第二版)第二冊中第三單元Lets Eat!為例,基于“輸出驅動假設”的任務型教學法視聽說課程設計如下:
在語言輸入階段:教師提供相應素材(文字資料、視頻資料、網址等),布置學習任務,學生查找資料,整合資料。具體為:(1)給學生提供和食物有關的英語詞匯和有用表達;(2)給學生布置查找The Slow Food Movement 和Foods of the Southern United States 有關內容的素材的任務;(3)給學生布置合理飲食、健康飲食的小組討論和角色扮演任務;(4)給學生提供視頻和網站資料;(5)學生以個人或小組形式查找所需素材;(6)學生整合相關素材,做好教師布置的各項輸出任務準備。
在語言輸出階段:學生根據學習素材和教師的要求,通過多種形式展示學習成果,教師作為學習成果展示(語言輸
出)的檢測者、講評者和助力者提供必要的指導和幫助。具體為:(1)進行與食物詞匯有關的詞匯小競賽;(2)每個小組做一個和The Slow Food Movement 或Foods of the Southern United States 有關的PPT并展示給其他小組;(3)每個小組做一個和食物有關的情景小短??;(4)各小組成員之間或組與組成員間進行自評或互評;(5)教師對本課主題做總結并與學生進行相關的互動交流。
2.課后形成性評價模式。基于“輸出驅動假設”理論,輸入是輸出的前提,有效的輸出必需要有大量的輸入性學習材料作為基礎,學生在課前和課后要進行大量的輸入與輸出材料的練習。為保證輸入與輸出的有效性和高效性,教學評價是必要手段之一。形成性評價是教學評價的方式之一,側重點在于對整個學習活動過程的評價,主要包括學生自評、生生互評和教師評價三種方式。學生自評:為保證學習效果,學生要制訂相應的學習任務小卡片,卡片內容分為課前和課后兩部分,內容包括教師布置和學生自己制定的,以便于進行監督和評價。生生互評:每個班級分成幾個學習小組,生生互評可以是組內各成員間,也可以是組與組成員之間的互評,對彼此的學習預期目標、學習任務、學習過程和學習效果進行互評。教師評價:教師從出勤情況、課堂參與度、課前和課后學習任務完成情況、團隊協作能力等幾個方面給出A、B、C三個等級的綜合評價。
四、結語
該教學模式給英語教師的課堂教學帶來了很多啟示。既不能重輸入,輕輸出,也不能輕輸入,重輸出,輸入與輸出同等重要。輸入與輸出之間是相輔相成、辨證統一的關系,輸出是輸入的目的,輸入是輸出的前提。教師要不斷對自己的教學進行反思,總結經驗,吸取教訓。在給學生提供綜合、全面、高質、高效的輸入性語言材料的同時,更要為學生創設更多的語言輸出機會,強化語言輸出。
參考文獻:
[1]Krashen,S.1985.The Input Hypothesis:Issues and Implications [M].London:Long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