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宇昭
摘 要:裝置藝術是20世紀之后迅速發展崛起的后現代藝術中的一種,其表現手法區別于傳統藝術,通過創造出特定的環境來對人們的視覺、聽覺、嗅覺、觸覺等感覺器官進行刺激,讓觀眾與藝術作品互動感明顯增強,裝置藝術這樣的特征使其成為了藝術領域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裝置藝術讓設計與藝術合二為一,符合當代的藝術發展趨勢,作為一種新式的藝術表現語言被廣大群眾所接受。裝置藝術多角度、多層面的性質使其成為了一個可以綜合繪畫、雕塑、音樂、電影等多方面來進行構成的藝術類型。分析裝置藝術的界定與分類以及其在不同時期中裝置藝術的形式、內容的不同,以此為基礎來對當代裝置藝術發展背景進行研究。
關鍵詞:裝置藝術;背景規范;發展現狀
裝置藝術是后現代主義思想運動中的產物,在誕生初期具有20世紀獨特的后工業社會風格,正處于打破傳統、追求時尚的探索之旅上。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裝置藝術嶄露頭角,藝術家們比起展會中那些掛在墻壁上的名畫更注重建筑室內空間的美感;70年代藝術家們人文意識增強,越來越多的藝術家作品出現強烈的環境、政治等傾向,裝置藝術范圍越來越廣闊;80年代電視、錄影等技術的出現讓裝置藝術表達方法更加豐富,表現題材也更加廣泛;90年代裝置藝術開始進入大學課程,形成了系統的教學理念,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更加科學,裝置藝術更加青年化,其中所體現的思想也越來越前衛。進入21世紀之后裝置藝術已經成為了各個藝術博物館和藝術展會中不可缺少的作品,其反應出當代的時事熱點問題發人深省。裝置藝術題材豐富、表現手段繁雜是具有極強綜合性的藝術類型.正是因為如此,更需要對當代的裝置藝術的發展進行規范、系統地了解,探討裝置藝術在不同時期背景下的發展變化。
一、裝置藝術的內涵
(一)裝置藝術的起源與發展
“裝置”原本是用于對材料進行固定安裝的過程,后來逐漸轉變成為泛指不同形式的裝置性藝術作品。裝置藝術作為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興起的一種藝術種其具有后現代風格并且區別于傳統藝術。裝置藝術起初被藝術家用于對社會的諷刺中,戰爭年代之后社會動蕩不安,物質生活與精神糧食匱乏,藝術家對于國家政府感到失望,為動蕩社會的人民群眾感到憂傷,于是裝置藝術這種寓意性質極強的藝術形式開始出現。裝置藝術的優點在于能夠通過對材料簡單的處理在短時間與特定的地點構建出藝術作品,其中運用的元素多樣,不同的場地與裝置方式都會讓觀眾對作品的觀感有所區別。因此,裝置藝術開始在藝術市場中活躍起來,并逐漸成為了當代主流的藝術類型。隨后由于裝置藝術兼容性強的特征,裝置藝術內容愈加廣泛,電視、電影、手機、電腦等媒體技術都能夠用于裝置藝術作品當中,裝置藝術龐大的表現手法使其成為了目前主流的藝術形式。
(二)裝置藝術的界定
裝置藝術是綜合場地特定性與藝術作品立體性設計出來的藝術作品,其核心思想是改變觀眾對于空間的認識。裝置藝術并不是一門獨立的藝術,它與其他藝術類型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如環境藝術、潑普藝術、大地藝術、觀念藝術等都可以運用到裝置藝術中,由于其中專業術語部分歸類不明確讓裝置藝術的概念也經常含糊不清。近年來,比較統一的說法是在室內或者室外特定的空間與地點中臨時性創造出多維度、多形式的藝術作品。裝置藝術能夠創造出特定的空間與環境讓觀眾可以參與其中,并設身處地感受到裝置藝術領域所帶來的情景體驗。裝置藝術帶給人們的親身體驗感是傳統藝術沒有辦法做到的地方,由此才凸顯裝置藝術中空間的意義,觀者通過身體的各種感覺對裝置藝術的場景進行體驗——這就是裝置藝術的核心。
(三)裝置藝術的分類
裝置藝術通常分為傳統裝置藝術與新媒體裝置藝術,傳統裝置藝術的制作材料通常運用傳統藝術,如雕塑、繪畫、石蠟等,以這些材料為基礎在空間中進行造型創造與融合。傳統裝置藝術最常用的媒介就是雕塑,雕塑的優點在于雕塑讓自身與空間的領域互相融合,形成獨特的領地讓觀眾在觀看裝置藝術的過程中如身臨其境一般,另外藝術家還能夠通過修改雕塑造型使之與空間環境相矛盾,形成“反環境”情景,讓觀眾的刺激感更加強烈。
新媒體裝置藝術則是當代裝置藝術的主要構成部分,諸如燈光、影像、數字技術、電子游戲等新媒體技術加入到裝置藝術中能夠增添裝置藝術的表現手法與表達內容,讓人們更加清晰地認識到藝術家想要表達的思想。新媒體裝置藝術與傳統藝術的區別在于其多元化的形態能夠切實反映出當前的時代文化與社會熱點。另外,傳統的藝術往往體現在觀者單方面對繪畫、雕塑、建筑等作品進行欣賞,而新媒體裝置藝術能夠在藝術家與觀者、藝術作品與觀者之間形成良好的互動,繼而提高觀者欣賞興致。新媒體裝置藝術從21世紀開始隨著新媒體技術的提高而逐漸出現在觀眾視野中,保守各類藝術評論家、藝術家、群眾的喜愛,其出現背景符合當代的藝術需求與大眾審美。
二、不同背景下裝置藝術的發展狀況
(一)裝置藝術的起源
20世紀工業革命的開啟讓人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生活方式的改變讓人們的娛樂活動逐漸多樣化,審美觀也出現了不同形式的變化。在這一工業潮流中,人們的思想逐漸更新換代,對于藝術與設計的創造如過江之鯽,新的設計理念、新的設計方式不斷地開始實現。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1917年馬塞爾·杜尚的藝術作品《泉》宣告了現代藝術的解放,成為了現代藝術史上的里程碑。這個作品其實就是一個商店中的男用小便器,本身并不具備藝術價值,但是當它作為藝術品在展會中出現時,其附加的意義在于否定了傳統藝術,重新定義了藝術理念,讓藝術從空無一物的創造中衍生出經過處理的作品這一類型。而受到這一影響最深的就是裝置藝術,在特定的空間、地點中,對材料進行改變、裝置的裝置藝術迎合后現代藝術思想形成了全新的藝術設計領域,讓廣大藝術家看到了藝術發展的新天地。
(二)20世紀60年代的裝置藝術
20世紀60年代的裝置藝術以馬塞爾·杜尚為代表主要通過對非藝術品的廢品、成品進行加工處理,用拼接、改造、交換、組合的方式進行裝置,然后放于特定的空間場地中創作出新的藝術作品。裝置藝術作品獨特的優勢讓各種藝術展會都樂于讓裝置藝術作品進行展出,因為裝置藝術讓展示會場不僅僅是一個藝術作品承載體而且成為藝術作品的一環,賦予了展示會場空間意識,讓展示會場的作用放大,提高了整體利用率。就像在1966年由盧卡斯·薩馬拉斯創作的裝置藝術作品《鏡屋》一樣,在展示會場的墻壁上貼滿了玻璃鏡,通過玻璃鏡的反射制造出魔幻的空間讓人無法自拔。20世紀60年代的裝置藝術并不是一個特別系統化的藝術類型,因為這一時期各種藝術門類如雨后春筍般層出不窮如環境藝術、潑普藝術、大地藝術、觀念藝術等,這些后現代主義思想下的新興藝術與裝置藝術互相推動,一齊發展。
(三)20世紀70年代的裝置藝術
通過對傳統藝術的否定性,裝置藝術帶著叛逆與新興的象征在現代藝術家中不斷地傳播,裝置藝術家們開始利用他們能夠看見的一切資源進行藝術創作,展會、街道、博物館、廣場,等等,在吸引力大批觀眾的同時也宣傳了裝置藝術獨特的構成性質,使觀眾們感到十分驚艷。而這一時期人權思想的崛起,讓裝置藝術逐漸出現了富有政治傾向、社會意義的作品。這些作品主題千奇百怪,其中不乏題材陰暗具有宣泄風格的作品,但是都毫無疑問的傳達出人們消極、叛逆、頹廢的思想。裝置藝術在這一時期中出現的荒誕風格讓人們感到驚詫的同時也得到了更多的贊同,為社會中下層人士所喜愛。電視與錄影出現之后,裝置藝術有了更進一步的突破,徹底打破了傳統藝術的表現方式,進入了數字化領域,這些新鮮元素的運用讓裝置藝術站在了時代的端點上。
(四)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裝置藝術
進入了20世紀末期的裝置藝術最主要的特征是媒體技術被廣泛地使用,裝置藝術所反映的題材也更加廣泛,電視與錄影元素的加入、融合以及完善讓裝置藝術與媒體技術起到了相輔相成的作用,這一時期人們的思想也有人權思想轉變成人文思想,社會居室趨于穩定,藝術家的環境保護、資源使用。動物保護等思想逐漸凸顯出來,人類與環境、生態之間的關系被更多的人所關注,反思自身成為了二十世紀末裝置藝術的主題。如1983年美國的波普藝術家羅伯特·勞申伯格在全世界各個國家都舉辦了裝置藝術作品展覽,其中他在上海美術館的展覽讓中國的藝術家見識到了裝置藝術的獨特形態,對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也讓中國藝術家與群眾更加深入地認識到裝置藝術,并開始探索各類型的裝置藝術作品,使中國出現了一大批優秀的裝置藝術家。
(五)21世紀的裝置藝術
21世紀是信息技術的時代,裝置藝術引領著藝術潮流表現出極高的前衛性與觀念性。動畫、影視、智能等新媒體技術的加入讓裝置藝術的表現方式有了飛躍式的突破,使裝置藝術能夠進行開放式的創作,其不確定性的因素也讓作品效果時常給人驚喜。藝術學校紛紛開設裝置藝術這一課程,讓更多的年輕人學習裝置藝術,使裝置藝術的分類與創作更加地系統化與規范化,同時年輕人的裝置藝術作品也為整個藝術領域注入了一股年輕的活力與新鮮的血液。裝置藝術依靠其強大的兼容性已經成為了21世紀藝術活動的主流,也反映出當代的藝術創造活動需要包容性與合作性的趨勢。如今越來越多的裝置藝術被用于設計領域,頻繁地出現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裝置藝術已經成為了人類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三、結語
裝置藝術與傳統藝術相比,發展時間短暫,但是其可塑性強、兼容性強、創造性強優點讓裝置藝術更加適應現代人開放的思想觀念,其表達內容的豐富、題材選擇的廣泛也讓藝術家更加傾向于用裝置藝術來表達心中所想。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到如今的21世紀,裝置藝術緊跟著世界的潮流趨勢,反映著社會的冷暖酸甜,從一開始對傳統藝術的批判到逐漸地融入工業發展所帶來的新鮮元素,最后自成一派成為藝術領域的主流,這些都是裝置藝術兼容性強的獨特優點在發揮著功效。隨著社會科學技術、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裝置藝術的創作元素也會更加豐富,題材選擇也會更加深刻,裝置藝術在不斷地突破自我中實現升華。
參考文獻:
[1]胡玉多. 裝置藝術在當代設計中的介入現象研究[D].北京林業大學,2014.
[2]李悠然. 從反敘事角度看當代實驗影像的創作意識流變[D].太原理工大學,2014.
作者單位:
渤海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