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豪
摘 要:春節作為中國人最為重視的傳統節日,有著數千年的歷史,然而數千年的發展,春節這一傳統節日,受時代因素影響,其表現形式也不斷在成長,有的千百年不變,有的在古代習俗做基礎上變化著,有的標新立異,適應時代而剛剛發芽。
關鍵詞:春節;成長;團圓;變化;成熟
一、緒論
從題目的定義說起,傳統在這里指中國的傳統文化,然而中國五千年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文中只選取其中一點,比如取春節來進行探討。成長,現代漢語詞典解釋為向成熟階段發展。向成熟階段發展,總有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進行著的是不斷的變化。傳統在成長,實則為傳統不斷變化的過程,傳統有沒有走向成熟,值得探究。成長中,總會受到方方面面因素的影響,在其他社會因素影響下,傳統如何在成長,我們以春節為例展開。
春節,又稱為過年。傳說中,年是一種古代的吃人猛獸,磨牙吮血,先民們聞之喪膽。最終,年這只惡獸被神農氏在農歷的十二月三十日這一天殺死。于是百姓稱這一天為“過年”,過字含有去除之義,過年就是驅除猛獸。這僅僅是個傳說。據史料記載,四季為一個周期,堯舜時稱“載”,夏是稱“歲”,商時稱“祀”,周時稱“年”。公元前104年,漢武帝太初元年創立“太初歷”,從而有了農歷新年。由此可見,“年”字實際表示為春夏秋冬四季的輪回,代表著原始農業社會生活。春節,最早出現在六朝文獻中,“頃日寒重,春節至,居患者無不增動?!保ㄒ浴度珓⑺挝摹罚?。然而此處,春節的意思和以后的大量文獻中一樣,表示為春季這個節氣。另外春節一般還和別的詞連在一起,表示皇帝的壽誕等。真正最早表示為過年的意思,“春節將近,圣清辭別幽妍歸家侍奉父母。”(引自民國小說《古今情?!罚┧?,由此可以看出春節是民國之后才用來表示為年的含義的。古人一般用“元旦”“元日”等來表示年。稱謂的變化,也是春節在成長的一種表現。
和春節或者年分不開的是民俗,各地的民俗不一樣,各個時期的民俗又不一樣,演變的過程,就是一個適應當時社會因素、成長的過程。
二、延續至今的習俗
過年的習慣在中國有前前后后三四千年的歷史,有很多習俗,在其成長過程中已經固化成春節習俗的一部分。
祭祖這一習俗,基本保留在農村地區。祖先,成為當今中國很多人唯一的敬畏,從古代一直傳到今天,春節的時候,都會把祖先請回家中,享受祭品和香火,以示后人對祖先的紀念和敬仰。一般家庭中都有一張寫滿祖先名字的畫,春節的時候,出來,接受后人祭拜。
貼春聯的習俗,由來已久。大約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時期,這是有史為證的。此外根據《玉燭寶典》《燕京歲時記》等著作記載,春聯的原始形式就是人們所說的“桃符”。到了宋代,人們便開始在桃木板上寫對聯:一則不失桃木鎮邪的意義;二則表達自己美好心愿;三則裝飾門戶,以求美觀。又在象征喜氣吉祥的紅紙上寫對聯,新春之際貼在門窗兩邊,用以表達人們祈求來年福運的美好心愿。王安石在《元日》這首詩中寫下“千門萬戶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來形容初日的光亮。詩中的“桃”和“符”是互文,意即總把新桃符換下舊桃符——除舊布新。如今,人們仍然貼春聯,還有福字以及門神,火紅的春聯象征著春節熱鬧的氣氛,表達人們對明年日子紅紅火火的期待。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于西晉周處的《風土志》: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一般為夜半時分。如今人們也在守歲,只是守歲時,大多數人會看春晚,農村很多地方還會有一晚上的秧歌會,鑼鼓喧天地展示著新農村的新氣象。
春節由來已久,春節的各式各樣傳統習俗都快要成文物了,然而很多習俗歷久彌新,仍然保留了下來,表達著春節千百年不變的團圓平安主題。
三、成長中的變化
春節有些習俗保留,展示了春節習俗的生命力,然而,時代會給春節的習俗打上烙印,春節的習俗會有很多變化,在新時代,用新的方式體現春節熱鬧的氣氛,以及團圓平安的主題。
新年的初一,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同族長帶領若干人挨家挨戶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幾個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為“團拜”。由于登門拜年費時費力,后來一些上層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貼相互投賀,由此發展出后來的“賀年片”。網絡信息時代的到來,短信拜年受到熱捧,發一封E-mail,世界各地都能互相拜年。拜年的方式有了重大革新,然而祝福的話語也是層層出新,原來的工作順利,身體健康依然被用,現在還有了祝你早日買房,祝你早日“脫光”……也成為了美好的祝福。
各地的春節,都有各色的食物。春節吃年糕,“義取年勝年,籍以祈歲稔?!痹⒁馊f事如意年年高。年糕的種類有:北方有白糕饦、黃米糕;江南有水磨年糕;西南有糯粑粑;臺灣有紅龜糕。漢代楊雄的《方言》一書中就已有“糕”的稱謂,魏晉南北朝時已流行。賈思勰《齊民要術》記載了制做方法。吃餃子的傳統也是由來已久,但各地吃餃子的習俗亦不相同,有的地方除夕之夜吃餃子,有的地方初一吃餃子,北方一些山區還有初一到初五每天早上吃餃子的習俗。吃餃子是表達人們辭舊迎新之際祈福求吉愿望的特有方式。按照我國古代記時法,晚上11時到第二天凌晨1時為子時。“交子”即新年與舊年相交的時刻。餃子就意味著更歲交子,過春節吃餃子被認為是大吉大利。另外餃子形狀像元寶,包餃子意味著包住福運,吃餃子象征生活富裕。
然而,現在我們過年的時候吃到的年糕、餃子不再是一家人一起做的了,很多時候,都是從超市的冰箱里買回來的。吃餃子、年糕都成了一種儀式,我們已經忘記了由來。并且,現在大多數情況下,春節的時候,我們都在排隊訂年夜飯,在各個大餐館吃上一頓闔家團圓的年夜飯,成為了一種新的民俗。
四、適應時代從而成熟
春節走過了幾千年的歷史,到了今天,社會經濟政治文化大爆炸的年代,春節作為一個傳統節日,內涵不斷深化,形式不斷翻新。
自1983年以來,中央電視臺第一次成功舉辦春節聯歡晚會,春晚就成為了除夕夜陪伴億萬華人的不可缺少的節目。春晚,在演出規模、演員陣容、播出時長和海內外觀眾收視率上,一共創下中國世界紀錄協會世界綜藝晚會3項世界之最,入選中國世界紀錄協會世界收視率最高的綜藝晚會;世界上播出時間最長的綜藝晚會;世界上演員最多的綜藝晚會。春節晚會通過運用傳統的、民間的、主導的、流行的、高雅的藝術形式在中國人最神圣最重要的傳統文化實踐中創造了一種新的節日慶典。2012年4月,中國春節聯歡晚會獲得了吉尼斯世界紀錄證書。春晚成為了中國藝術的一個很高的舞臺,登上春晚舞臺就像是運動員去了奧運會一樣。
春節不僅僅帶來文化盛宴,更有經濟上的新現象。駱賓王《于西京守歲詩》“夜將寒色去,年共曉光新。耿耿他鄉夕,無由展舊親?!泵糠甏汗?,古人以詩詞寄托對家鄉及親人的思念之情,然而當今每逢春節,各地的火車站汽車站呈現新風景。隨著社會經濟不斷發展,存在于中國兩千多年的自耕農經濟,在當今才算是最終解體,農民從土地中被解放出來,離開故鄉,去到城里打工,然而鄉土觀念,春節團圓的傳統,讓他們不管一年如何辛勞,都要在春節的時候,趕回家鄉,這就有了春運?!按哼\”被譽為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周期性的大遷徙。在40天左右的時間里,有30多億人次的人口流動,占世界人口的1/2,相當于全國人民進行兩次大遷移?;疖囎兊卯惓矶?,他們要回家,要穿得干干凈凈,整整齊齊,甚至有一種要衣錦還鄉的感覺,雖然他在下火車之前還是被鄙視的“農民工”,下了車,他要去向村鄰展現他在城里多姿多彩的生活,向家人傾訴一年的艱辛與冷落。春節,不再是詩歌奇離情的節日,而是成為農民工一年奮斗的歸宿。
中國古代的皇帝歷來都十分看重春節,尤其是明代和清代皇帝更是十分重視春節。皇帝凡逢正月初一均要舉行朝賀,朝賀前一天還要在在奉天殿設御座。午門前不停鳴鼓,眾大臣覲見朝賀皇帝,祝福江山社稷,祝福皇帝。在如今,春節也有其政治意義。對于黨和國家領導人來說,除了小家,更讓他們牽掛的是民生民情,是人民群眾的衣食住行、冷暖安危。從冰雪北國到南國鄉里,從東海之濱到西部山區,他們的新春足跡遍布祖國大江南北,他們的身影出現在尋常百姓家,他們融入百姓、與民同樂,渡過了一個又一個春節假日。忙碌的身影不僅把溫暖播進了民心,更反映出中央領導對于普通百姓的殷殷深情,體現了我們黨執政為民的理念。春節,為黨和國家領導人展現以民為本、重視三農的政策提供了最好的平臺。
五、結語
春節對于中國,其影響力的深遠和地域擴散的廣度是其他傳統節日所無法企及的。一方面春節傳統的團團圓圓的主題,讓祖祖輩輩中國人充滿認同感;另一方面,春節永遠是和時代緊密相連的,春節適應了每個時代,受到每個時代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的影響,在不斷成長,達到了與時代相適應的成熟。愿春節常在,春節常新。
參考文獻:
[1]加爾海默.美的真實性[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1.
[2]吳海清.論央視春節晚會對春節文化的重構[J].河北學刊,2004,(11).
[3]陳連山.春節的社會功能、文化意義與當前文化政策[F].民間文化論壇,2004,(08).
[4]http://news.cntv.cn/special/hjtzj/shouye/.
作者單位:
暨南大學華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