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紅
摘 要:河南作為全國第一人口大省,其重要的區域位置、經濟文化與社會發展現狀,是我國所提出的“一帶一路”建設、“偉大中國夢”復興、“中部崛起”等大政方針實現的重要物質和政治基礎。經濟新常態下審視河南的社會發展,窺一斑而現全豹,對于探索全國經濟與社會綜合治理的聯動發展出路有著積極的意義。
關鍵詞:經濟新常態;改革開放;現狀;穩定;發展
[本文系河南省政府決策研究課題,課題號2015B352]
社會經濟快速發展和轉型后必然會步入穩定可持續的經濟運行周期,在這段時期里,經濟發展環境需要進一步優化,繼而蓄勢,以求待發。正確認識、研究新常態下的河南經濟社會秩序,對于優化當前、指導未來都有積極的社會意義。筆者所帶領的課題組擬對河南省在社會治理改革創新方面的具體措施和取得的成效進行全面地總結歸納,并力求對現實實踐中存在問題進行梳理,從而探求推進河南省社會治理創新的總體思路和具體舉措。
一、河南省情以及傳統經濟和社會狀況分析
(一)河南省情。河南地處沿海開放地區與中西部地區的結合部,是我國經濟由東向西梯次推進發展的中間地帶。河南西北部多為山區,蘊藏著大量可開采的礦產資源。以鄭汴洛為一體化的沿黃河經濟帶經過多年的籌備建設,帶動鄭州周邊的一些衛星城市,基本形成了鄭州衛星群。河南中東部為黃淮沖積平原,土地肥沃,為我國糧食主產區。河南人口眾多,人均可耕種土地居于全國平均水平以下,盡管如此,長期以來,河南仍充當著我國經濟建設戰略糧倉的重要角色。
(二)河南傳統經濟模式。改革開放以前,河南傳統農業一直屬于低級發展階段,隨著農業經營模式的根本轉型,以新型農業為支撐,河南農業已搭上了互聯網和資本市場的快車,日益為社會創造著更多的財富和價值。
(三)改革開放后河南社會狀況。在社會關系領域,以鄭州為中心的城鄉經濟和居民收入快速發展,和東南部的地區差別日趨拉大,貧富兩極分化明顯。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為發展經濟不惜對自然資源實行無節制地索取,導致嚴重的資源環境和生態危機出現。在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上,誠信危機被金錢無限制地拉大。另外在人與自身的關系上,則表現為觀念的混亂和信仰的危機以及生命的無意義感和人與人的疏離感的加劇[1]。
(四)河南經濟發展狀況對社會秩序的影響。近年來,河南依據自身區域和政策優勢,加大引入外來資金,興辦大型企業和工業園區,減輕了就業壓力,提高了區域人民的總體收入水平,有效地實現了社會公平正義、民主法治、就業分配、醫療保險、教育等社會因素的相互促進和協調發展。
二、經濟新常態形成及當前
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秩序分析
近幾年來,河南省工業化、城鎮化加快發展,居民消費結構不斷升級,使河南省所蘊藏的巨大的內需潛力得以彰顯,使省外、國外一些知名商家十分看重中原這塊寶地。據河南省商務廳公布信息顯示:僅2015年一年,河南省利用境內外資金經過近10年的高速增長,已經進入中速增長階段。2015年,河南省實際利用外資160.9億美元,增長7.8%;實際到位省外資金7821.5億元,增長8.5%,兩者合計占全省固定資產投資的25.3%[2]。在這些可喜的經濟數據背后,其所隱藏的巨大社會效益是無法估量的。
(一)經濟新常態的形成。經濟新常態最早見于國外金融機構對金融危機后全球經濟復蘇過程的描述。就我國經濟發展與演變形式來看,經濟新常態是相對于改革開放后我國高增速的經濟態勢而言所提出的一種理性的經濟運行態勢描述[3]。經濟新常態的提出使中國社會清醒地認識到中國經濟正逐步告別粗放式發展的舊常態,正逐步走向集約式發展的經濟新常態,未來一段時間中高速增長將成為一種常態。經濟新常態代表著一種理性的、科學的經濟調控和運行態勢的回歸。
(二)經濟新常態下的河南政治生態。習近平總書記繼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六次集體學習時提出“加強黨的建設,必須營造一個良好從政環境,也就是要有一個好的政治生態”后,又在多個場合強調營造良好政治生態的重要性,認為“自然生態要山清水秀,政治生態也要山清水秀”“做好各方面工作,必須有一個良好政治生態。政治生態污濁,從政環境就惡劣;政治生態清明,從政環境就優良”[4]。律己要嚴,為民要實。河南省是黨的好干部焦裕祿同志戰斗并犧牲的地方,重塑焦裕祿精神,對于端正黨員干部作風,重塑清明廉潔的河南政治生態圈,有著不可估量的政治和社會意義。
(三)經濟新常態下的河南經濟文化現狀。對文明的拯救和傳承不僅有利于提高全民文化素質,有利于社會的和諧穩定,也能夠拓寬地方人文旅游資源。2016年6月14日,河南省政府辦公廳公布了《河南省支持文化企業發展和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企改制的若干政策》,明確提出加大對河南文化產業的扶植力度,可以看出河南省對文化經濟聯動建設的重大布局。
(四)經濟新常態下的河南社會秩序現狀。作為人口大省,河南應尤其重視經濟常態化后社會整體秩序的健康有序發展。鄭州大學牽頭成立的社會管理河南省協同創新中心所提供的2014年度的河南省社會治安數據顯示,河南社會安全形勢總體向好,尤其是我省社會治安形勢優于全國平均水平。另外,得分相對較低的是收入滿意度、養老服務滿意度、生活質量和政務公開狀況,這些方面也是河南省社會建設中的薄弱環節[5],亟待在以后的工作思路中有所改善和加強。
三、經濟新常態下河南社會治理出路探究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7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明確提出了用“三個規律”來推動“三種發展”的新命題,即“發展必須是遵循經濟規律的科學發展,必須是遵循自然規律的可持續發展,必須是遵循社會規律的包容性發展”。這是結合新時代經濟的內涵和特點,對全面深化改革形式需要提出的新觀點,也是對中國經濟回歸本位和常態化的科學解釋。探討經濟新常態下河南省社會治理變革的基本規律,探尋經濟新常態背景下河南省社會治理創新的總體思路和可行路徑,已顯得迫切而必要。
(一)經濟新常態對于社會局面的影響。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來,GDP增速一直保持著高亢奮進的勢頭,經濟增速曲線圖顯示,GDP增速只有三個短短的時期低于8%,但是自2012年始,隨著前期刺激經濟政策效應的淡化,GDP增速一直徘徊在8%以下,但這仍高于歐盟等經濟發達國際平均水平[6]。無疑,經濟增速的放緩會引起一些風險,但風險是可控的。從風險層面上看,新常態下面臨的新挑戰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房地產風險。長期以來,地產成為支撐地方經濟的半壁江山,經濟增速的放緩會對當前的地產市場有進一步的抑制作用。隨之而來的地方債風險、金融風險等潛在風險可能會漸漸浮出水面。
產業結構短期調整風險。房地產調控必然會引起相關產業鏈上每個環節的調控。隨著資本、土地等生產要素供給下降,資源環境約束強化,耗費資本、土地等要素較多、能耗較高、污染較大的一二產業比重將下降。
就業方向面臨調整。未來一段時間,我國潛在增長率下降將成必然趨勢。制造業將會得到優化,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必然會帶動第三產業的蓬勃發展,與制造業相關的勞動力則會向服務行業轉移。
前期金融投融資混亂現象引發的社會隱患凸顯。近兩年來,河南各地的民間借貸、投融資風險已為社會穩定造成了巨大隱患。這就需要各級地方政府精研措施,有效地把相關的不穩定因素排除并有效化解。
(二)經濟新常態下地方政府對于社會治理的主導作用。經濟放緩是政府放權使經濟發展規律回歸本位的結果,有別于經濟危機下的經濟下行。從長期來看,新常態將會更加有利于經濟的發展。政府要做的就是要精心編織世界上最大最安全的社會保障網。
依法治國是社會繁榮穩定的根本保證。習總書記說:“法治興則國家興,法治衰則國家亂。什么時候重視法治、法治昌明,什么時候就國泰民安;什么時候忽視法治、法治松弛,什么時候就國亂民怨[7]。”由此可以明確看出依法治國的重大意義,尤其是在經濟新常態下,一切都要按照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辦事。
全民文明程度的提高是社會綜合治理目標實現的關鍵。針對前段時間有不良媒體人辱罵河南人的現象,河南人民在積極回應并展示河南先進人物形象的同時,河南鄭州市民井長水能拿起法律武器,以侵犯河南名譽權為由起訴該媒體人,從中足見河南人民普遍文明素質已得到極大提高。
全面貫徹落實“兩學一做”方針,引領社會進一步和諧穩定。廣大黨員干部要切實從自身做起,堅持做“講政治、有信念,講規矩、有紀律,講道德、有品行,講奉獻、有作為”的合格黨員。可以說,經濟常態化的這段時期也是黨的先進性體現得最好的時期。政治生態清平,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和諧穩定,這都得益于黨的教育路線的正確開展。
(三)“一帶一路”精神為河南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契機。河南省作為一帶一路的重要樞紐區域,要及時把握契機,全面融入到國家的“一帶一路”戰略框架中去。綜合來講,要重點打好四張牌。其一,歷史文化優勢。推介河南的人文旅游資源有極大的優勢。其二,交通優勢。河南處于絲綢之路經濟帶和海上絲綢之路的“十”字交匯點,是重要的交通樞紐。未來建成的鄭州航空港將把這種地面交通優勢有效地擴展到空中,構筑多位一體的交通樞紐,對于振興河南物流業和加大招商力度有重大意義[8]。其三,礦產和農業資源優勢。河南與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的能源合作具有巨大潛力。另外,河南農業經濟一直處于全國龍頭地位,多地已成為全國性的農業示范園區。其四,產業人口資源優勢。隨著富士康等國際加工龍頭落戶并穩步河南以來,為河南在解決勞動力就業、居民增收增支方面帶來了顯而易見的好處。
總之,河南省經濟文化的發展,政治生態的清明,社會的和諧穩定,人口素質的提升,人民群眾的幸福指數都牽動著黨中央和各兄弟省份的神經。一榮俱榮,經濟新常態下,只有把河南搞得更好,黨和國家制定的“一帶一路”、復興“偉大的中國夢”的大政方針才能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1]于建嶸.從剛性穩定到韌性穩定——關于中國社會秩序的一個分析框架[J].學習與探索,2009,(05).
[2]2015年河南省進出口總值4600億元 居中部六省第一位[EB/OL].中國日報河南記者站,2016-02-03.
[3]鐘經文.論中國經濟發展新常態[N].經濟日報,2016-07-28.
[4]徐晨光,郝濤.營造良好的政治生態要注重“三性”[N].光明日報,2016-05-25.
[5]河南社會發展報告:南陽平頂山居民幸福指數最高[EB/OL].大河網,2016-07-12.
[6]王思斌.從經濟發展新常態到社會建設新常態[J].中國社會工作,2015-05-21.
[7]學習路上:從習近平10句話讀懂依法治國重要性[EB/OL].人民網,2015-05-07.
[8]高大偉,劉熠.論河南省在“一帶一路”國家戰略中的核心定位[J].創新科技,2016,(01).
作者單位:
鄭州大學公共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