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曉青
【摘 要】隨著社會經濟快速的發展,我國會計準則等相關制度也在不斷的完善。在2006年2月15日,國家對《企業會計準則》進行了再次修訂,對固定資產會計相關處理方法也進行了改革和完善。但是由于會計準則和稅法的出發點不同,就導致固定資產會計與稅務處理方式上存在差異,弄清楚二者之間存在的差異,進行比較,有助于企業固定資產的核算,做好相應的納稅工作,增強企業的競爭力的同時實現利潤最大化。本文就固定資產的確認、初始計量和計稅依據、后續支出、折舊方法等方面進行了對照分析。
【關鍵詞】固定資產;會計處理;稅務處理;對照
固定資產作為一個企業正常運行的基礎,占據著重要的地位。財政部專門制定了《企業會計準則第4號--固定資產》,作為固定資產進行合理規范的會計處理依據。為了更好的發展社會經濟和企業利益,國家也對固定資產的稅務處理出臺了明確規定。由于二者的出發點不同,使得固定資產會計核算與稅務處理存在著差異,對其產生的差異進行系統化的分析,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財務工作人員對企業的固定資產準確的核算和納稅等[1]。
一、固定資產確認
企業的固定資產必須滿足以下條件才能確認:與該固定資產有關的經濟利益很可能流入到企業;其成本能夠可靠地進行計量。根據實際發生的經濟業務,對相關的風險和報酬是否轉移進行判斷等。然而所得稅相關條例中對固定資產的確認是指企業為生產產品、提供勞務、出租或經營管理而持有的、使用時間超過一個會計年度的非貨幣性資產,其中包括房屋、建筑物、機器設備、運輸工具及其他與生產經營相關的設備器具等。稅法中規定的固定資產范圍大于會計準則中的固定資產確認范圍。
二、固定資產的初始計量和計稅依據
在固定資產會計處理中,外購的成本包括購買價款、相關稅費、使其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前所發生的可歸屬于該項資產的運輸費、裝卸費、安裝費和專業人人員的服務費等;對于企業內部自行建造的固定成本,主要包含建造該項資產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前所發生的必要支出;對于外來投資者投入的固定資產成本,應按照投資合同約定的價值進行確定;同時,在確定固定資產成本時,應該考慮其他費用支出等相關因素[2]。
在固定資產稅法處理中,外購的固定資產成本包括購買價款和相關稅費作為主要計稅基礎;對于企業內部自行建造的固定資產是按照竣工結算前實際發生的支出作為經濟業務處理的計稅依據;對于融資形式租入的固定資產,按照承租人在合同中簽訂的的金額和在簽訂過程中發生的相關費用作為計稅基礎;除了稅法中明確表明的對特殊行業另有規定之外,一般的企業不允許預計棄置費用在稅前進行扣除。
三、固定資產的后續支出
在會計處理上,固定資產的后續支出是指固定資產在使用的過程中發生更新改造、維護修理等費用的支出。如果固定資產的更新改造等相關后續支出,滿足會計準則規定的確認條件,則計入固定資產成本;不滿足準則規定的修理費用部分,就應在發生時直接計入當期損益。
在稅務處理上,企業發生的下列支出,作為長期待攤費用,按照規定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是扣除:達到足夠金額提取這就的固定資產的改建支出,租入固定資產的改建支出,固定資產大修理支出,其他作為長期待攤費用的支出。
四、固定資產的折舊和扣稅方法
在會計處理中,企業應當對所有的固定資產計提折舊,已經提足折舊仍繼續使用的固定資產除外。企業應該根據固定資產的性質和實際使用情況,按照相關原始數據,合理計算確定固定資產的使用壽命和預計凈殘值率等數值,一旦確定,就不能隨意變更。可以結合固定資產的預計生產能力和實際生產量、預計的有形損耗和無形損耗等因素確定使用壽命和預計凈殘值。同時,在處理折舊時間上,固定資產應當按月計提折舊額,當月增加的固定資產,當月不提,下月開始計提;當月減少的固定資產,當月仍計提折舊,從下月起不計提,而且固定資產如果折舊計提足夠,不管其是否繼續使用,都不再計提,對于沒有達到使用時間報廢的固定資產,也不會再進行補提折舊等。對于固定資產的折舊方法處理上通常可選用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雙倍余額遞減法、年數總和法等,其折舊方法也是一經確定,就不能隨意更改,如果進行更改,在報表附注中必須要對其更改原因進行詳細的記錄和說明[3]。
在稅務處理上,稅法不允許所有的固定資產計提折舊。《企業所得稅》明確規定下列資產不得計算折舊扣除:房屋、建筑物以外未投入使用的固定資產;以經營租賃方式租入的固定資產;以融資租賃方式出租的固定資產;已足額提取折舊仍繼續使用的固定資產等。固定資產的預計凈殘值一經確定,不得變更。對固定資產使用月份的次月起進行計提折舊,對已停止使用的固定資產時,應從停止使用月份起停止計提折舊。對固定資產進行稅務處理時,一般采用直線法計算折舊,準予扣除。會計和稅務對固定資產的計提折舊和計提時間處理上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在實際經濟活動中就會產生,兩種處理方法計算出的折舊額和納稅額不一樣,這就需要結合企業內部的會計制度,進行協調,達到合理核算和納稅。
五、結束語
通過以上幾個方面存在的差異分析,對于企業的固定資產,會計和稅務處理上存在著較大差異。在實際的工作中,對于一項固定資產而言,可能會存在以上兩種計算方法、確定依據等情況發生,這就考驗了財務人員的專業水平,對其進行合理有效的確定,選用適當的計稅依據和方法,協調好會計和稅務的處理關系。在符合國家法律法規的前提下,進行合理避稅的,準確的計算出企業各個時期的固定資產的所得稅費用和應繳納所得稅的金額。對二者進行系統化的分析對照,有助于提高財務工作人員的工作效率,對企業內部的固定資產進行準確的核算,實現企業利潤最大化。
【參考文獻】
[1]劉洪連.企業固定資產折舊的會計與稅務處理差異分析[J].會計之友,2013,78(15):88-91.
[2]付艷.固定資產的會計處理與稅務處理的差異及其調整[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0,13(3):24-25.
[3]夏宏偉.淺析固定資產會計與稅務處理差異[J].行政事業資產與財務,2011,45(20):7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