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洪水
【摘 要】隨著民航強國戰略的提出,民航院校迎來了快速發展的戰略機遇期。本文通過SWOT分析方法,提出了新時期民航院校發展的優勢、劣勢、機會和威脅,以期明確當下民航院校的具體發展現狀。
【關鍵詞】民航院校;SWOT分析;發展現狀
一、SWOT分析方法對于民航院校發展的理論意義
SWOT 分析是一種基于研究對象的內外部競爭環境和競爭條件的態勢分析法,它通過調查分析,列舉出研究對象的主要內部優勢和劣勢、外部發展的機會和威脅因素,依照矩陣形式排列,然后用系統分析的思想,把各種因素相互匹配起來加以分析,從中得出一系列帶有與研究對象相關的決策性的結論。S (strengths)、W (weaknesses)是內部因素,O (opportunities)、T (threats) 是外部因素。優劣勢分析主要是著眼于組織內部自身的實力及其與競爭對手的比較,審視組織戰略運作的效果及影響發展成敗的因素;而機會和威脅分析則從組織外部角度,審視外部環境中現有的影響和將來可能影響組織發展的因素。[1]
因此,將SWOT分析方法運用到對普通高等教育發展戰略的分析,有利于對高等教育發展的內外環境進行全面、系統、準確的研究,有助于制定高等教育發展的戰略及相應的對策,有益于把關鍵性的機會和威脅突現出來,同時通過對環境變化適應能力的分析,真正確認高等教育發展的實力和弱點,以使我們制定高等教育發展的方針政策符合客觀需要和現實可能。民航院校作為高等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采用SWOT分析方法對民航院校發展的內外因素進行相關分析是可行的。[2]
二、民航院校發展的swot分析
(一)優勢分析
1.學科專業方面:民航院校依托民航業的產業支撐,在長期的辦學過程中,逐步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民航特有的優勢學科,品牌效應顯著。例如,中國民用航空飛行學院的飛行技術專業、機務維修專業、空中交通管理專業在行業內外均具有較為雄厚的辦學基礎和實力,專業水準在國內外處于領先地位。與此同時,基于民航專業的優勢學科,民航院校通過相關專業之間的交叉、滲透、融合,催化、衍生出了新的學科方向,形成了特色鮮明的優勢學科群,確立了自己的品牌特色,極大的提升了此類高校的核心競爭力。
2.人才隊伍建設方面:民航院校在幾十年的辦學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科研經驗和解決民航實際問題的技術能力,儲備了“理論+技能”的雙師型人才隊伍,能夠及時跟蹤和解決民航業發展中的重大關鍵戰略和技術難題。
3.人才培養方面:民航院校人才培養以就業為導向,以行業為依托,為民航行業的發展培養了大量的專有人才和高層次管理人才,是民航人才培養的主要基地。以中國民用航空飛行學院為例,截至2014年,該校為中國和亞非國家培養了10萬名各類畢業學生。其中,培養的民航飛行人才占中國民航現有飛行員總數的80%以上。
4.文化底蘊方面:民航院校多年來扎根于民航、服務于民航,無形之中已經把民航的行業精神、作風、理念融入到了校園的文化建設之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大學氣質和文化底蘊。例如中國民用航空飛行學院,從建校之日起,學校就提倡“忠誠團結、勤奮嚴謹、安全精飛、求實創新”的十六字校風,形成了“安全是最大的政治,安全是最大的效益,安全是最大的幸福”安全價值觀,凝練出了倍受民航業界廣泛推崇的育人“九字經”——“幫思想,教技術,帶作風”,這些優良的辦學傳統、厚重的文化積淀、深邃的人文底蘊,使該校站在文化的制高點上,在吸收行業優秀文化的基礎上,創造出了立足行業科技發展前沿的思想文化成果。
(二)劣勢分析
1.學科結構單一。民航院校的發展軌跡,往往都是基于若干單一的學科專業逐步發展起來的,受此限制民航院校一般擁有2-3個實力較為強勁的特色學科群,而其他非民航類專業及基礎理論學科建設則相對滯后,民航特色專業缺少相鄰學科領域的專業支撐,學科持續發展受限,學科結構不盡合理。
2.區域服務定位缺失。眾所周知,任何一所高校都要占據一定的地理位置,其影響力以其所在地為中心,逐步向區域以外輻射。因此服務于地方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是民航院校義不容辭的責任,也是民航院校自身發展的內在需要。從目前民航院校的實際發展情況來看,民航院校的政策、經費支持主要還是依賴于局方,與地方的交流合作較少。民航院校的科研創新、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等方面尚未找到服務于地方社會發展的契合點,導致其在參與地方區域創新方面處于較為被動的局面,難以發揮出民航院校的行業特色優勢。
3.社會影響力下降。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快速發展,高等學校之間的競爭日趨激烈,各類大學排名和評價體系相繼出現并廣泛運用,由于這些評價體系強調綜合排名,而民航院校學科面窄的原因使其處于劣勢地位,導致民航院校的社會影響力日益降低,優勢色彩日漸消退。[3]
(三)機遇分析
1.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全新態勢。我國正處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時期,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時代要求、經濟發展方式的快速轉變、產業結構的升級和創新型國家建設,都凸顯了經濟社會改革發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而經濟社會改革發展的根本在于教育,高等教育尤其重要。《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將促進高校辦出特色作為重要內容,明確提出對高校分類管理,引導高校合理定位,在不同領域、不同層次辦出特色,并要促進多學科的融合與交叉,重點拓展培養應用型、復合型、技能型人才,這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對行業特色高校的發展無疑是最大的利好,也必將會極大的推動民航院校的學科建設、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和科學研究創新。[4]
2.民航強國的戰略機遇。伴隨共和國經濟的持續騰飛、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以及小康社會的全面建設,我國民航現在迎來了發展史上最好的戰略機遇期。2010年初,原民航局李家祥局長發表了題為《中國民航人要為建設民航強國而努力奮斗》的講話,明確提出了建設民航強國的戰略目標:到2020年,伴隨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民航強國初步成形;到2030年,全面建成安全、高效、優質、綠色的現代化民用航空體系,實現從民航大國到民航強國的歷史性轉變,成為引領世界民航發展的國家。隨后,民航局出臺了《建設民航強國的戰略構想》,對建設民航強國進行了全面部署,確立了建設民航強國的路線圖,吹響了建設民航強國的強勁號角。民航強國的全面建設需要強有力的人才支撐,呼喚民航教育的大發展,民航院校迎來了重要的戰略發展機遇期。
3.通用航空大發展。世界航空發展史充分表明,通用航空是運輸航空發展的重要基礎。與美國為代表的通用航空發達國家相比,我國通用航空產業發展還十分落后。面對差距以及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關于加快通用航空發展的措施》、《國務院關于促進民航業發展的若干意見》等政策相繼出臺,對我國通用航空發展作出了規劃與部署。作為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潛力巨大的通用航空已經初露爆發式、跨越式增長的良好勢頭。截至2015年底,我國通用機場(含臨時起降點)約300個,通航企業數量、機隊規模和飛行小時三大指標分別達到281家、2186架、73.5萬小時,5年復合增長率分別為20.4%、15.9%和14.9%。通用航空從業人員達到14563人,較2011年增長了6.2倍。民航局局長馮正霖此前曾指出:“預計‘十三五末,我國通用機場將建成500個以上,通用航空器將達到5000架以上,年飛行量200萬小時,產業整體規模將超過1萬億元,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通用航空企業將會涌現,安全、有序、協調的通用航空發展格局將初步形成。”民航院校是通用航空人才培養的主力軍,理應抓住通航發展的歷史機遇,充分發揮產學研的技術優勢,與地方政府、通航企業聯合創新,協同創新,將會為民航院校帶來無限機遇。
(四)挑戰分析
1.教育多元化的挑戰。多元化的人才質量培養觀向民航院校提出了挑戰。民航院校現有的人才培養模式主要是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思路,基本上沒有考慮個性發展及人文素質對學生發展的重要作用,因而大多數學生的專業面相對單一、創新能力較弱。如何培養具有良好的人文與科學素養、專業基礎寬厚、勇于實踐、視野開闊的高素質創新人才,是擺在民航院校面前的現實問題。[5]
2.行業景氣周期的影響。民航院校的建設發展與民航業發展息息相關,而民航業作為國家交通運輸方式的重要組成部分,直接受到國民經濟發展的影響。例如受到2002年的“非典”、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民航業發展低迷,行業不景氣,民航院校受到了直接沖擊,在學生就業、科研項目對接等方面陷入了困境。
3.市場化的沖擊。隨著經濟全球化浪潮的席卷而來,社會發展的市場化水平越來越高,人才培養體系日趨多元化。眾多的民辦高校、企業都可以培養諸如機務維修、空乘、安檢等民航專業人才,民航院校人才培養一家獨大的情況已經一去不復返。民航院校如何充分挖掘現有資源優勢,控制成本,精細管理,在市場化的人才培養體系下保持領先優勢,是民航院校需要攻克的重要課題。
4.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滯后。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是民航院校改革發展的重要內容和突破口,是民航院校持續健康發展的動力源泉。多年以來,民航院校由于受到各項體制機制壁壘的限制,特別是與地方區域政府、高校交流渠道不暢,改革視野受到限制,與同類其他高等院校相比,民航院校的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無疑是滯后的。當下,面對“新常態”下民航業的快速發展及區域經濟發展的需要,民航院校的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緊迫性,應引起各民航院校的重點關注。
三、結語
民用航空是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家基礎性、先導性產業。民航院校應緊抓民航強國發展的政策機遇,立足民航特色優勢,加強主干優勢學科建設,構建科技創新體系,加強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和綜合辦學水平。
【參考文獻】
[1][4] 閆俊鳳.我國行業特色高校發展戰略研究[D].中國礦業大學,2014年6月.
[2] 陳佳佳.基于SWOT分析的地質類高校發展對策研究[D].天津大學,2010年6月.
[3] 盧文忠,周亞軍.行業特色高校核心競爭力提升的路徑選擇[J].理工高教研究,2008年第5期.
[5]孫忠進,張敏,鄒濤.行業特色高校的SWOT分析及其戰略選擇[J].高教論壇,2012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