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才
摘要:小學作文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難點,是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訓練。本人主要從事農村小學語文教學,在教學過程中,發現農村小學生由于受生活環境、家底條件等因素的影響,再加上他們對身邊人事物沒有認真的觀察和思考,導致每次寫作時,都怕寫、難寫,從下手,“沒什么可寫”幾乎成為大多數學生的口頭禪。對這一系列現象,結合筆者的教學實踐,汲取他人的研究成果,談談自己的認識與體會。
關鍵詞:小學生;寫作能力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3-0082-01
一、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
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這是很多老師都感到棘手的事情,我認為提高學生的作文能力,關鍵在于如何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因為興趣是學生寫好作文的潛在動力,是把學生“要我寫”的觀念轉變為“我要寫”的重要因素。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如何激發孩子的寫作興趣呢?
(一)讓學生寫熟悉的內容。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小學生作文,就是練習把自己看到、聽到的、想到的內容或親身經歷的事情用恰當的語言文學表達出來:有具體的內容、有真情實感、有中心、有條理、有重點、展開想象。
(二)用鼓勵性的評價給予學生的自信心。
評價是教育過程中教師、教育管理人員經常進行的一種活動。蘇霍姆林斯基曾提出:“只有在學習上獲得成功而產生鼓舞的地方,才會出現學習的興趣。”由于學生的個別差異,起點不一樣,以同一個標準來衡量所有的學生,不利于教師因材施教,也容易挫傷學生的積極性。在教學過程當中,將寫得好的作文拿到班上作為范文宣讀,這樣小作者的眼睛就會一亮,神情會高興,哪怕寫得不成功,也要多多的給予鼓勵,把一些差生的作文修改好后在課堂上范讀,就會激發他(她)對作文產生興趣,產生寫作的欲望。特別是能夠激發作文學困生的寫作興趣,讓他們覺得“我也會寫”,從“怕寫”向“要寫”“樂寫”邁步,循序漸進。
二、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積累作文素材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接觸許許多多的事情。在眾多的事物中,我們不可能面面俱到地把每一樣東西都仔細、認真、透徹地去觀察。有的事物同我們密切相關,有的會讓我們感興趣,從而引起我們的關注。農村小學生應該怎樣觀察事物才能夠取得良好的效果呢?
(一)教師要指導他們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的需要選擇目標,抓住所要觀察的事物。如以到郊外尋找春天的腳步為例:郊外里有游人、有房屋、有花、有草、有樹、有山、有水……,根據每個人的具體情況就要讓學生知道應該選擇哪些內容來進行觀察,根據尋找春天的腳步這一目的來選擇的話,應該觀察的是:小草綠了嗎?花兒開了嗎?還有忙碌的人們……
(二)觀察要有順序,表達才會有條理。比如引導學生觀察一只白兔,由整體到局部。從整體的順序,先說外貌、特征;再說局部的頭部的耳、眼、嘴的形狀和顏色;然后說它的生活習性。觀察之后,他們說出來才有說服力、有條理,寫出來的內容才不會雜亂無章,反映出來的內容才真實可信。
(三)培養學生養成認真觀察的好習慣。比如帶領學生觀看校園內的“上下樓道,請*右行”“請勿喧嘩”等警示語。并要求學生留心觀察其他學生的所作所為,學生們就會發現有的學生視而不見,上下樓道不分左右,過道時高聲喧嘩,相互追逐;有的學生特別遵守紀律。回到教室之后,學生們紛紛發言之后,將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想寫出來,這樣不僅順利地完成了作文,而且同時也對學生起到了思想教育的作用,一舉兩得。
三、培養學生的認識能力,豐富作文內容
生活是作文和源泉,沒有生活就沒有作文內容。豐富學生的生活內容,除了抓課堂教學這一重要的陣地外,最好的方法是開辟第二課堂活動,為教育服務。寫文章就是作者寫對他所寫的社會生活和客觀事物的認識。正如唐代著名詩人杜甫,如果他不是目睹當時的社會現實,并有所認識,就不會有《石壕吏》這樣的名作。所以,要提高學生的作文能力,教師應著眼于教養學生的認識能力。這樣既能豐富學生的生活,拓寬他們的視野,又有利于培養他們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提高孩子的認識能力,當然了,不管是課堂上還是課外,教師的指導是致關重要的。
四、展開想象的翅膀, 提高想象能力
在寫作教學中,總要教育學生敢想,并鼓勵學生多想,展開想象的翅膀。想象力是寫作的一個重要因素,想象力豐富的學生思路開闊,縱橫馳騁,有了豐富的想象力,學生就能把話說活,描寫就能生動形象,繪聲繪色。如在觀察某一事物時,就可以隨意的想它的過去、未來,或想一些跟它有聯系的事物。多讓他們寫想象作文,最大發揮他們自由的天性。如有一次我布置了一篇寫動物的文章,我問學生想寫什么,有一位學生說要寫黃色的咖啡貓,還有同學說要寫正義的、反面的咖啡貓。這時,同學們都笑了,但我肯定了他的想法。后來他根據動畫片《咖啡貓》寫了一篇童話式的作文,內容很好。是講一個村子里一位老奶奶養了一只黃色咖啡貓,是一只神通廣大,愛做好事的貓,它在這個村子里抓了很多小偷,從此小偷再也不敢來了,很有童趣。有時在教學中有目的地給出一些具有想象性的題目,如《假如我是一位老師》、《二十年后的我》…… 寫作文時,要求他們把見到的,聽到的寫下來,固然不錯。再把想到的,如觀賞某處秀麗景物時,有秀麗山川聯想到祖國的大好河山,人民群眾的幸福生活。這樣,寫出來的文章內容就會更充實,表達的感情就會更深刻。
五、聽說讀寫相結合,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聽說讀寫相結合。寫是重點,聽說讀是練習寫的基礎。小學生的寫作能力是從一句話一段話開始的,然后引導他們仿寫。茅盾先生曾說過:“模仿是創造的第一步,又是練習的最初形式” ,指導學生從仿寫起步學習寫作,仿中求創,無疑是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一條重要途徑。再引導他們改寫,續寫,要寫出好文章,在具備聽說讀寫基本能力的基礎上,最重要的是多練習。世界級文學大師巴爾扎克整整用了十年的練筆時間,后來方才出名,這都說明了“練”對于提高小學生的寫作能力的重要性。
總之,作文是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體現,教師對學生作文指導的質量如何,將直接關系到學生的語文素養和文化素質。小學生教學質量的高低將直接影響基礎教育的整體建設。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必須牢固樹立“教書育人,以人為本”的思想,結合教學實踐,不斷總結,不斷思索,不斷創新,為教育事業貢獻自己的一份綿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