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玉慶
摘要:教學質量是學校教育的生命。隨著社會發展,教育改革各項政策的出臺,對教學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無論教師采用什么樣的教學方法,必須抓好課前、課中和課后,這三個環節,才能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關鍵詞:語文教學;質量;預習;課堂;評價
筆者認為要切實提高初中語文課堂教學質量,必須抓好教學的三個環節。
一、課前
預習是學習的第一步,也是關鍵的一步。語文的預習重點在于讀課文,在讀的過程中發現提出問題、自我解決問題、記錄遺留問題。預習文章應該分為三個步驟,分別是:
1、粗讀,整體感知。粗略閱讀課文,畫出文中重點的詞語,也就是自己把握不準或完全陌生的詞語,然后查字典掌握這些詞語的讀音或解釋。并且讀完第一遍后,要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就是這篇文章寫了什么內容,從而對文章內容有一個整體的把握。
2、細讀,問題研究。細讀就是要逐字逐段仔細閱讀,要做到口到、眼到、手到、心到。深入理解文章內容,明確文章由幾個部分組成,每部分的主要內容是什么,文章的中心是什么;畫出文章中自己認為寫得好的語句,試著從語言、結構、表現手法等角度進行賞析;對文章中難以理解的或重點敘寫的部分用問題的形式反映出來,能自己解決的問題就一帶而過,不能解決的問題就重點記錄下來,留到課堂上解決。
3、回讀,總結反思。再完整朗讀一遍課文,將預習的成果系統化,就文章中一些深層次的問題進行思考,這里提供這樣幾種方法可供選擇:①標題聯想法,如胡適的《我的母親》,由標題聯想到為什么要寫我的母親?我的母親有哪些優秀品質?②重點內容聯想法,如魯迅《藤野先生》,寫到“我”與藤野先生交往的幾件事情時,對藤野先生做了哪些描述?每件事分別體現了藤野先生的什么品質?③疑難問題追想法,再如《我的母親》,熟讀課文,在對文章有所把握的情況下,就會發現文章前三段基本上沒有提到我的母親,那就要深入考慮一下這幾個問題:這幾段寫的什么內容呢?為什么沒有提到我的母親?是不是離題了呢?如果沒有離題,那這幾點對于表現我的母親起到了什么作用呢?如此追問,那文中這些比較深層次的問題的答案就會慢慢的揭開神秘的面紗,在你面前表露無疑。
二、課堂
1、尊重不同學生的稟賦水平,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始終堅持以學生為主,全方位、多渠道為學生創造條件,營造氛圍,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發展學生的發散思維,開設賞識教育和創新教育,努力使課堂充滿活力。每個學生都是課堂活動的一分子,然后讓他們去盡情發揮自己的特長,參與到教學中來,參與課堂的一切活動,做到動腦、動眼、動口、動手相結合,發揮自己的主體作用,積極實踐,強化訓練。讓他們進入樂學境界,都覺得自己是個發現者,探索者,成功者,快樂者,切身享受自己獲得知識的喜悅,切實提高教學效率。
2、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勵競爭。學生對平淡無奇的課堂毫無興趣,特別是低年級的學生,喜歡在成功中獲得快樂的體驗。如果適當地采用激勵競爭的方式,就能調動學生的興趣,激起他們的求知欲。競爭,能讓學生快速興奮起來,更好地促進教學工作的開展。在課堂教學中,經常看到許多學生積極思考問題,爭取發言,當他們的某個思路或想法被肯定后,他們的眼神和表情會告訴我他們得到了極大的滿足,這時再適時地給他們一點稱贊,便會讓他們精神倍增,更積極地投入到下面的學習過程中去。
3、精講多練,及時鞏固。人們習慣于認為,知識是不依賴于人腦而獨立存在的具體實體,所謂教學就是教師將知識技能傳授給學生的過程。基于這樣的認識,教師成為知識的傳授者,學生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教師講,學生聽”當仁不讓地成為教學的主要方式。因而一講到底的“滿堂灌”教學法流行于課堂。但實踐表明,這種教學方式并未能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
三、課后
1、注重對中學生語文學習過程的評價。根據初中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對中學生語文學習的評價應從甄別式的評價轉向發展性評價。以往只是以學生考試成績的優劣作為評價學生學習好壞的評價標準,必然會加重學生的學習負擔,造成學校、教師和學生重分數、輕能力、重結果、輕過程等弊端,不利于中學生的全面發展。對中學生語文學習的評價,既要關注學生知識與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關注他們情感與態度的形成和發展;既要關注學生語文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變化和發展。應強調評價的診斷功能和促進功能,更注重學生發展進程,重點放在縱向評價,強調學生個體過去與現在的比較,著重于學生成績和素質的增值,不是簡單地分等排序,使學生真正體驗到自己的進步。
2、評價主體和方式要多樣化。評價的手段和形式應是多樣化的,應以過程性評價為主,既可以用書面考試、口試、活動報告等方式,也可用課堂觀察、課后訪談、作業分析、建立學生成長記錄袋等。一次考試決定學生終身的現象得到有效地控制。同時教師在評價中學生語文學習時,既可以讓學生開展自評和互評,也可以讓家長和社區有關人員參與評價,而不僅僅局限于教師對學生的評價。
3、評價結果的呈現應以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方式。評價結果的呈現應以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方式。應采用鼓勵性語言,發揮評價的激勵作用。讓人人體會到只要你在某個方面付出了努力就能獲得公正的、客觀的評價。另外,評價要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