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中國處于深刻社會轉型期,必須進行社會管理創新。從民法角度而言,依據公私法劃分理論如何實現社會管理創新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命題。基于此,本文簡單介紹了公私法劃分理論在中國的發展現狀;在這一基礎上論證了公私法所對應的兩大領域以及在這兩個領域內如何使這種劃分發揮具體的作用,以期推動當下中國的法治建設進程。
【關鍵詞】管理創新;公權制約;私權保障
一、公私法劃分在中國的發展
公法私法劃分的理論在西方經歷了幾個世紀的發展,已經相當成熟,而在社會主義國家,關于公法私法劃分的理論卻經歷了一段曲折的過程。在新成立的社會主義國家中,包括蘇聯,還有后來的中國,公法得到了普遍的青睞,而私法則因為被貼上了保護私有制的標簽而備受冷落。
隨著中國的改革開放的深化,市場經濟的迅速發展,中國的現代法治建設更趨完善。我們對公法私法有了重新的界定和認識,公法在進一步發展的同時私法也獲得了長足的發展。我們國家僅用了三十年左右的時間就完成了西方幾百年的法律發展進程,私法雖然有了長足的發展,但和公法相比依然處于相對弱勢的地位。因此,私法在社會管理中發揮的作用仍然有限。
二、公私法所對應的權力與權利主導的兩大領域
在現代法學中,一般認為凡涉及公共權力、公共關系、公共利益和上下服從關系、管理關系、強制關系的法,就是公法。而凡屬個人利益、個人權利、自由選擇、平權關系的法即就是私法。總的說來,公法所對應的即就是權力主導的公共領域,私法所對應的是權利主導的私人領域。
社會是一塊有限的空間,公權和私權共同占領著社會這塊空間。如果公權所在空間越大,那么私權所在空間就會越小。從歷史角度看,獨特的公權文化在中國長期占主導地位,公權在傳統社會達到了極致的膨脹,其益處發揮的同時也擠占了私權的空間。隨著中國社會多年的改革與發展,私權越來越變得獨立。嚴格限制公權力,廣泛保護私權利,使私權利成為公權力存在的依據,而公權力成為私權利行使的后盾,從而真正實現政治文明與法治國家。
三、公私法劃分在中國社會管理創新中的具體作用
1、公私法劃分在社會政治方面的作用
在社會快速發展的今天,公私法二元理論依然展現了其存在的強烈的社會意義,這種存在意義對社會政治方面的作用主要體現為以下三點:
一是規定了政府部門的權力范圍,為政府的轉型指明了方向。可以說,這一二元理論使國家公權力的行使有了一定的領域,在其應當碰觸的領域內,國家按照“人民”的意愿處理公共事務或者與公共利益有關的事務。政府不再按照自己的意愿隨意“伸手”,而必須在公法嚴格限定的領域內行動,這樣就避免了政府無限制職權擴大化。
二是規制腐敗。腐敗是世界各國共同面對的難題。腐敗問題,從根本意義上或從發生學角度講,它是國家權力、商品經濟和貨幣存在的必然現象,是運用公共權力進行交換,非法牟取私利的結果。而二元理論恰是為公權力設置一個軌道,通過二元理論構建社會民主與法治,而這無疑是減少和遏制制度性腐敗的最為有效的辦法。
三是消除畏權。中國人畏權,這是一個無須爭論的事實,公民和政府從來不是處在一個平衡的天平上。自古以來,權力對中國人來說絕對是致命的誘惑,而權利卻是一個被忽視的存在。直到近幾十年來,權利的意識才在中國被強調。公私法劃分,對中國社會普通大眾來說,正是解放傳統思維,打破權力色彩,消除畏權的有效途徑之一。
2、公私法劃分在社會經濟方面的作用
公私法二元理論為商品經濟的發展提供了空間。具體說來,其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公私法二元理論有利于促進自由競爭。商品經濟首先是一個私的領域,在這個領域內,每一個私主體可以按照自己的心愿,根基自己的利益所在自由的從事商品經濟活動,因此私主體迫切的需要能夠實現自我愿望,體現自由意志的“權利”。而公私法的劃分無疑是確保權利空間的“保護傘”。這一制度的來由與商品經濟密不可分,其產生后也會更為充分地實現權利,私主體的權利實現有效地促進了商品經濟的自由競爭。結合我國現狀,我們十分需要為權利設置廣泛的自由的且不受非法干涉的空間,從而促進我國市場經濟的進一步活躍。
二是公私法二元理論有利于規范社會保障,完善保障體系。商品經濟的發展在造就私的領域的同時也造就了相應的公的領域,在這個領域內私法是無能為力的,因為倡導市場經濟中的自由競爭必然產生優勝劣汰,產生貧富兩極分化,使得社會產生里諸多矛盾,也對社會管理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現代國家管理中,加強社會保障成為維護社會穩定的必然選擇方式之一。政府只有在一定程度上進行適度干預,才能實現整個社會的公平正義。所以二元理論中公法在經濟中的作用就體現為矯正被扭曲的私法關系。
3、公私法劃分在社會文化方面的作用
公私法劃分二元理論對文化的影響則更加偏向于隱性,但更為深刻。
一是改變傳統社會的權力至上觀。在中國傳統社會文化中,一直存在著“國家之上,皇權至上”的原則,中國的社會模式一直是強國家弱社會的模式。強調公私法二元理論無疑對這種傳統文化是一種強烈的沖擊,它勢必將提升權利觀念和法治觀念,從而改變中國傳統社會的權力至上觀。
二是有利于促進中西文化融合。縱觀中西法律發展歷史,呈現出的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文化模式:西方是先在內部孕育出私法精神,然后催生出民法制度;中國在傳統社會里沒有生成私法精神,直到近代才從西方移植民法制度,嘗試的是一條以民法制度培育私法精神的道路。在全球化飛速發展的今天,文化不再是地區的、割裂的,融合成為一種趨勢。對公私法劃分理論的學習與整合是一種融合,而伴隨著這一理論而來的對新鮮文化的學習與整合才是更大范圍的、更為深刻的融入世界。中國強調開放,強調社會管理創新,依此理念,進行思想的碰撞,文化的開放是我們創新管理的必選道路之一。
4、公私法劃分在社會法治方面的作用
公私法劃分作為大陸法系的傳統法學理論,對法治的影響是最為直接的。
一是有利于法律普及與法律秩序的形成。完善的法律制度能促進法律秩序的構建,但一個社會良好的法律秩序的實現并不完全依賴于制度,更為重要的是全體社會公民對法制的自愿尊重和對法律的自愿遵守。這關鍵在于法律普及。普法的意義在于提升公民權利意識,把公私法區別對待,以更好地守法、護法,最終形成法律秩序。
二是規范法律行為,完善我國的法律體系。公私法劃分在規范法律行為方面的意義簡單說來就是:私法沒有規定的即是可做的,公法沒有規定的即是不可做的。前句即可理解為“法無明文規定不違法”,這是私法自治原則在法律行為規則層面的體現;后句則體現要求公權和公權行使的程序必須由法律明示,符合依法行政原則,從而控制任意擴大和推定公權范圍。除此之外,公私法劃分在促進法律體系方面也是意義重大。眾所周知,我們現有的法律體系是一個動態的完善過程,這和我國所處的階段有關。我們通過公私法劃分正是為了解決目前社會的眾多矛盾,為了更好地規范公共權力,保護公共利益,而矛盾的解決過程也是法律制度與體系的完善過程。從這個意義上講,構建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是公私法劃分的中間環節,而實現依法治國才是我們的最終目的。
【參考文獻】
[1] 舒國瀅. 法理學導論[M].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2:87.
[2] 劉海年, 李 林, 張廣興. 依法治國與廉政建設[M]. 北京: 中國法制出版社, 1999:457.
[3] 徐琳增. 增強私法私權觀念,防止公權力泛濫[J]. 華東師范大學周刊, 2002(4).
【作者簡介】
杜穎(1994—),女,漢族,河北石家莊人,河北大學政法學院法學專業2013級在讀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