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過對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縣羌繡保護與傳承現狀的實證調研,發現現代化進程中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羌族刺繡,保護措施較為有力,但傳承情況不容樂觀。研究者在分析統計數據的基礎上,運用社會變遷理論解釋原因,并試著提出保護羌繡的幾點看法。
【關鍵詞】羌繡;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
羌繡是羌族文化的重要載體,在2008年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其傳承得到了一定的政策支持。但隨著社會結構的變化和物質資料的極大豐富,羌繡的使用功能不斷弱化,傳統藝人的逐漸消失,使得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岌岌可危。項目組本著保護非遺、服務社會的理念,通過設計問卷、大規模調查、利用社會統計軟件SPSS對數據進行分析等一系列科學實證的社會研究方法,試著展現作為非遺的羌繡在經濟發展的當下的保護現狀與傳承狀況,并提出幾點保護其傳承的建議。
一、研究方法與對象
該文章撰寫在大量實證數據的基礎上,并融合了項目訪員在調查期間了解到的質性問題,同時注重了數據分析與實地考察。問卷設計包括調查對象個人基本情況、對羌繡的認知情況、羌繡傳承狀況、羌繡保護發展狀況等四個方面。本次調查對象選取自定居在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縣的羌人與其他族人,包括不同性別、民族、年齡、學歷、工作的人群。同時,項目訪員針對在調查中接觸到的質性問題,書寫了田野筆記。量化分析與質性田野筆記相結合,獲取較為全面的信息,為論文的撰寫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二、調查結果分析
1、調查情況概述
本研究以北川羌族自治縣為立足點,采取非概率隨機抽樣的方法,以中青年羌族人士為主體的人群為主要調查對象。本次調查共發放并回收問卷335份,獲得有效問卷297份,問卷有效回收率為88.65%,數據采用SPSS19.0進行錄入和分析。研究采用自編問卷的方式對羌繡的傳承和保護現狀進行調查,具體調查內容包括調查對象個人基本情況、對羌繡的認知情況、羌繡傳承情況、羌繡發展保護情況等四個方面。
2、調查結果分析
(1)羌繡傳承情況
從羌繡的傳承現狀來看,8.9%的人認為羌繡的傳承現狀非常樂觀,40.31%的人認為羌繡的傳承現狀比較樂觀,24.1%認為羌繡的傳承現狀一般樂觀,21.99%的人認為羌繡的傳承現狀不太樂觀,4.19%的人認為羌繡的傳承現狀不樂觀。并且從整體上來看,女性會繡羌繡的情況好于男性,年齡大的人群會繡羌繡的情況好于年齡較小的人群,導致羌繡傳承的女性化和老齡化。超過90%的人或多或少的了解羌繡,7.85%的人精通羌繡。羌繡在只作為一種意識形態表現形式存在于民族內部,了解羌繡的途徑大多來自于同輩群體和家庭環境,說明羌繡的傳承比較局限于家庭和民族內部群體。
(2)羌繡發展保護情況
從羌繡的發展情況來看,只有5.24%的人認為羌繡的制作風格完全沒有改變,超過九成的人認為羌繡發生了改變,說明羌繡確實在發展過程中發生了一定的改變,而且在一代人中被察覺,說明變化不小。
從政府對于羌繡的保護力度來看,3.66%的人認為政府作用不大,18.32%的人認為保護力度不太大,36.65%的人認為保護力度一般大,29.84%的人認為政府的保護力度比較大,11.52%的人認為政府對于羌繡的保護力度非常大。從這些數據分析可以看出來政府在羌繡的保護過程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并且政府應該加大支持力度。有43.86%的調查對象認為羌繡的制作風格發生了較大的改變,而有68.42%的調查對象認為羌繡的銷售方式適合家庭—公司聯合生產銷售的方式,這說明羌繡在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融合中確實發生了比較大的改變。“原生態”的羌繡已經在現代化的進程中漸漸被人們所遺棄,在人們心中適合羌繡發展的方式成為了現代商品經濟的附庸,原本的羌繡不得不隨之發生改變。通過訪談和實地調查的情況看來,在這改變的同時,也逐漸產生了類似機繡和假冒羌繡的現象,給原本的傳統模式的羌繡造成了一定的危機。
(3)田野筆記內容分析
羌繡面臨后繼乏人的局面。在羌族地區多數年輕人外出打工掙錢,隨著大量年輕人的外出,學習刺繡的人越來越少,又由于對教育的重視,兒童普遍進入學校學習,而以往這正是他們學習刺繡的時間,目前掌握羌繡技術的人年齡普遍偏大。由此可見,羌族刺繡工藝明顯地呈現出衰落現象,面臨著后繼乏人的局面。
羌繡的生存空間越來越狹窄。隨著人類經濟與文化的全球化,農耕文明正在迅速瓦解,傳統的民間文化逐漸喪失其賴以生存的環境,羌繡傳承和發展的生存空間越來越窄。羌繡工藝創新能力逐漸下降,創新的內容缺乏新意。工藝的創新與年齡成正比,年齡越小對工藝越不感興趣,從而工藝創新能力就降低。
羌繡面臨發展變質的問題。在此次調查中發現,人們普遍認為羌繡的發展變質了,與原來的傳統羌繡相比,失去了自己獨特的民族魅力。
三、意見與建議
基于以上分析,結合帕森斯的社會變遷理論,我們可知內部環境和外部結構都是促使羌繡不斷發生變化的因素。且從問題的分析可知羌繡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等因素的沖擊下確確實實發生了改變,任何一種文化遺產隨著社會的變遷都要發生變化以適應現代社會的需要,但是羌繡在變遷的過程中并不是所有的改變都是有益的,經過調查研究得知,羌繡要改變的是它的外核,也就是它的制作形式、用途范圍以及宣傳方式等方面;保持不變的是羌繡的內核,即它所包含的價值觀念,民族精神。羌繡本身所附有的價值觀念,民族精神正是羌族幾百年來得以存在發展的支柱。對于這一具體概況,具體對策如下:
1、從民族內部提高其傳承保護意識
(1)促進對羌族內部羌繡文化的認同和保護
保護民族文化特色對于少數民族的發展尤為重要。在羌區,相關政府部門與教育教學單位應該多從羌族的歷史文化入手,力爭讓每一位羌人都詳細了解自己的民族文化,民族文化認同能增強民族內部的凝聚力,強調保護自身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增強本族人民的認識和危機意識,是保護民族文化的最好辦法。
(2)促進羌繡文字書籍發展
眾所周知,文字對于一個民族的文化傳承是十分重要的。目前來看,羌族的歷史大多是口頭傳授下來或通過漢字記載下來的,這有可能是影響羌族文化傳播的因素。具體到羌繡上,這種書面記載傳承的方式不可或缺,我們可以依附漢族文字記載和紀錄關于羌繡的情況和歷史,針對羌繡出品更專業更全面的文字書籍,以此增強人們對羌繡的了解,這更有利于羌繡的傳承與發展。
(3)挖掘羌繡蘊藏的民族精神
在社會文化變遷的過程中,要充分抓住羌繡的文化內核,即羌繡所蘊藏的民族精神和價值觀念。羌繡既然能作為羌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流傳下來,除了它好看的外表,還不能忽視其所蘊含的民族精神。如在羌繡中經常會出現“四羊護菊圖”、“四羊護寶圖”等紋樣,用來寄托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望和祝福,增強羌族人民對羌繡里蘊藏的自身的民族精神的認識,借此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
(4)用新興媒體等宣傳多方式帶動羌繡發展
想必很多人即使沒有去過美國但也還是對美國文化尤為熟悉,因為美國的電影產業席卷全球。由此看來,新興媒體對民族文化的傳播也是具有很大的作用,如果把羌繡融合到電視電影里面,通過一定的手法讓大家在電影里熟悉羌繡,這或許會提高羌繡的知名度,羌繡可以以此為突破口,通過多種方式來帶動自己的發展,在現在多媒體的發展時代,如果擯棄網絡、電視等宣傳途徑將會讓羌繡與時代脫軌,而對于民族文化的較好的選擇是與時共進,與時代融合,抓住新一代的發展潮流。
2、提高社會各界對羌繡的發展保護意識
(1)政府繼續加強羌繡的開發保護
在對民族文化的開發保護中,政府起著相當大的作用。從羌繡的實際情況來看,政府對羌繡的保護和支持力度比較大,將羌繡納入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另外加上羌繡幫扶計劃,從大環境來看,羌繡的發展前途可謂一片光明。政府還可以加大支持力度,政府對于羌繡保護方面的資金投入方面可以增加,如舉辦培訓機構扶持羌繡生產,設立關于羌繡的保護基金,打造羌繡旅游品牌。
(2)加強對于羌繡的立法保護
對于前面調查中我們發現市面上許多商家為了謀求利益,用其他刺繡產品冒充羌繡這一現象,政府在這一問題上對于羌繡的保護也應該完善相關的法律,使得遇到這一問題的時候做到有法可依,成立相關識別組織,完善對于羌繡的保護,加大對于假冒羌繡行為的打擊力度。
(3)利用社會組織多渠道保護羌繡
除了政府支持以外,一些社會組織在保護民族文化方面也起著不容忽視的作用,尤其是非盈利社會組織。社會組織雖然并不代表政府,但在一定程度上又有著強大的執行力。在現代工業化的急速發展中,羌繡的生產方式出現了很大的改變,羌繡想要保持傳統單一的人工刺繡是不可能了,但是羌繡中的最原始也是最富有風情的手繡是應該得到保護的,對于人工刺繡的保護,羌繡幫扶計劃做得很好。該計劃具有針對性的培養“繡娘”,目前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也曾在北京APEC峰會展覽上展出《八駿圖》,使得更多的人去了解保護羌族的手工繡。
(4)學校開設羌繡培訓課程
教育始終是國家軟實力的重要組成因素,在羌族聚居地的學校,如果把羌繡開設為一門課程,對廣大羌族學生進行宣傳教育,讓她們意識到本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并且從自身做起更好的傳承發揚民族文化遺產,這也不失為一種好方法。而在教學羌繡的過程中,老師和同學們也可以相互學習,在互動的過程中也許會得出一些更好的想法來對羌繡進行傳承與發展保護。
(5)加大開發羌族聚居區的旅游資源
現在的中國旅游業是相當發達的,旅游業不僅能夠為當地的經濟創收而且能夠提升當地的知名度,像北川、阿壩州這些地區還有利于更好的對民族文化進行挖掘和保護。在羌族聚居地,當地應該針對羌繡加大開發一些的旅游項目,尤其是像羌歷年這種大型的節日里,去羌族聚居地旅游的人比較多。比如汶川縣最近對羌繡發了一個招商項目,計劃在羌區四個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建設8個羌繡生產基地,并開展當場刺繡、繡品展示、繡品銷售等活動,這一措施可以更好的擴大羌繡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將羌繡這一民族文化遺產打造成品牌,將它的知名度擴張到全國乃至全世界,還可以針對不同階層的人開發不同的紀念旅游產品來羌繡文化進行傳播。
本研究受成都理工大學2015年國家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省級)支持
【參考文獻】
[1] 李 貧. 羌族[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0.
[2] 何光偉. 羌繡起源概說[J]. 中國藝術, 2013,2.
[3] 張榮煥. 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流失——以語言、服飾、建筑為例[J].陜西社會科學論叢,2012,2.
[4] 陳 勇, 黃 強. 羌繡面臨的問題與災后產業發展思路[J]. 阿壩科技, 2009,6.
【作者簡介】
洪珊珊(1994—),女,羌族,四川北川人,成都理工大學文法學院本科在讀,主要研究方向:政治學與行政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