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志來

摘 要 演共享金融在“互聯網+”時代下對傳統金融影響逐步顯現,基于共享金融發展背景從金融參與主體的資金供給端、需求端和金融機構三方面論述了共享金融內涵,從“互聯網+”金融技術建立共享金融硬件基礎,信用評價機構建立其支撐主體,共享金融平臺建立其運作主體,股權融資平臺實現債務融資去杠桿化四個方面論述了“互聯網+”視角下共享金融的發展路徑。最后基于“十三五”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從行業自律、監管主體、日常監測、第三方托管、準入與退出機制、信息披露與保險制度等十個方面論述“互聯網+”視角下共享金融的監管思路。
關鍵詞?演“互聯網+”;共享金融;發展路徑;監管
[中圖分類號]F724.6;F83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673-0461(2016)08-0086-06
一、引 言
2015年“兩會”期間李克強總理首次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2015年7月國務院出臺了《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其中第五條明確了“互聯網+”普惠金融作為“互聯網+”新經濟形態重要內容,并從探索推進互聯網金融云服務平臺建設、鼓勵金融機構利用互聯網拓寬服務覆蓋面、積極拓展互聯網金融服務創新的深度和廣度等三個方面論述“互聯網+”普惠金融發展方向。共享金融提出基于共享經濟大背景,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明確了“共享”作為“十三五”時期重要發展理念,共享經濟借助云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網、第三方支付等信息技術將閑置資源通過共享平臺匹配給潛在需求方,2015年9月“中國共享金融50人論壇”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所長姚余棟首次提出了“共享金融”概念,包括供求個體間、個體與金融機構間、金融機構間等三個層次金融共享。目前“互聯網+”視角下共享金融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互聯網金融相關研究,袁博(2013)論述互聯網金融對傳統金融帶來了“去中介化”、“泛金融化”、“全智能化”影響;鄭聯盛(2014)提出了傳統金融業務互聯網化、互聯網支付清算、互聯網信用業務以及網絡貨幣等四大業務模式,并指出互聯網金融對傳統金融影響短期有限、長期深遠;吳曉求(2015)分析了互聯網金融必要條件和充分條件,指出互聯網金融風險在于透明性風險,互聯網金融對傳統金融結構和效率會帶來提升,劉海二(2015)提出了互聯網金融是否是新金融模式,大數據征信作用如何以及互聯網金融監管等互聯網金融焦點問題和存在的分歧;二是普惠金融相關研究,王婧(2013)通過構建普惠金融指數,對中國普惠金融的現狀進行了綜合評價,并提出通過加快基礎交通設施建設、發展農業弱勢的產業以及縮小城鄉收入差距等途徑來解決普惠金融問題;梁騫(2014)指出金融二元結構是普惠金融提出的背景,通過小額信貸視角分析了國外普惠金融現狀,并提出了如何發揮小額信貸機構作用政策建議;潘功勝(2015)提出了從頂層設計、創新普惠金融市場體系、完善普惠金融組織體系、建立普惠金融保障體系以及加強金融消費者保護和教育等五種途徑建立普惠金融發展體系;周孟亮(2015)從中國夢視角形成對普惠金融的正確認識,加強頂層設計規劃,從“存量”和“增量”兩方面構建普惠金融供給體系,開展普惠金融業務和技術創新,加強政策引導和激勵。通過對既有文獻研究,不難發現還沒有學者將“互聯網+”同共享金融兩者融合起來進行研究,本文通過“互聯網+”視角研究共享金融的發展路徑與監管思路,創新之處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首次基于“互聯網+”視角分析共享金融相關內涵和實質;二是首次系統構建了共享金融的發展路徑和監管思路。
二、共享金融的背景與內涵
(一)共享金融的背景
共享金融根植于共享經濟,共享經濟的實質是去中介化和再中介化過程,去中介化的過程就是傳統金融的資金供給方和需求方依托于傳統金融機構進行資金調配,共享金融的資金供給方和需求方不再完全依賴于傳統金融機構,資金供求雙方直接進行匹配;再中介化的過程就是資金供給方和需求方依托于共享金融平臺,通過共享金融平臺實現資金供求雙方直接匹配。共享金融平臺產生基于共享金融技術,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第三方移動支付快速發展,根據比達咨詢發布《2015年度中國第三方移動支付市場研究報告》,2015年第三方移動支付達到9.31萬億元,同比增加了57.3%,第三方移動支付金融場景(P2P、基金、保險、眾籌、借貸等)交易額中支付寶占比達到了66.3%,財付通占據了18.2%,第三方支付為共享金融平臺資金供需雙方提供了結算基礎。二是移動互聯網迅速發展,根據易觀國際發布《2016中國移動互聯網用戶分析報告》,2015年底我國移動互聯網用戶數達到7.9億人,根據工信部最新數據,截止2015年底4G用戶數達到了3.86億戶,用戶人均移動互聯網接入流量達到389.3M,同比增長了89.9%,移動互聯網為共享金融平臺資金供需雙方隨時隨地互聯互通提供了條件。三是云計算和大數據廣泛應用,2015年國發5號文《國務院關于促進云計算創新發展培育信息產業新業態的意見》,明確了云計算發展六大任務,爭取到2020年云計算應用基本普及,云計算服務能力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掌握云計算關鍵技術,形成若干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云計算骨干企業。2015年9月國務院印發《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綱要》,制定了大數據建設三大任務,在未來5~10年推動大數據在各行業發展和應用,其中明確了大數據在金融行業創新發展。云計算和大數據廣泛應用為共享金融平臺提供了技術保障。四是“互聯網+”平臺興起,以阿里巴巴、京東為代表的電商平臺,以騰訊為代表的社交平臺,依托于阿里巴巴、京東電商平臺供需雙方的結算需求出現了支付寶,針對供給方出現了阿里貸、京東白條等互聯網金融產品,針對需求方出現了芝麻信用、余額寶等互聯網金融產品,陸金所為代表P2P網絡借貸平臺,格上理財為代表互聯網金融門戶,點名時間為代表互聯網眾籌平臺,這些“互聯網+”平臺具備了共享金融平臺雛形,為資金供需雙方直接進行匹配。
(二)共享金融的內涵
金融參與主體涉及到資金供給方、資金需求方以及金融機構。從參與主體看,共享金融在供給與需求兩端以及金融機構等三方面對傳統金融產生影響。在需求端,傳統金融受制于人員、時間、交易成本等因素從而在金融資源配置出現了客戶之間不對等,在客戶需求端的選擇上偏離普惠金融本意,傳統金融會出現了“長尾客戶”問題,即小微企業、農民、城市低收入人群等長尾客戶很難獲取金融服務,根據2015年《中國小微企業白皮書》,我國小微企業存在22萬億資金缺口無法通過有效融資渠道得到滿足,根據中國人民銀行2010年至2015年年報以及上市公司2010年至2015年年報,測算出城市與農村貸款比遠遠大于城市與農村存款比,農民存款與貸款數量不對稱,說明農民存款外流和貸款需求沒有得到滿足。而共享金融服務對象和主體正是這些小額融資需求的長尾客戶,解決這些弱勢群體金融服務需求很難得到滿足問題;在供給端,傳統金融機構以商業銀行債務融資需求為主體,一方面導致了企業債務成本過高,根據路透社2015年調研1 400家公司,中國企業債務規模已相當于GDP的160%,比例為美國2倍,2010年至2014年期間原材料企業、能源企業、工業企業債務與盈利之比,分別由2.8倍、1.1倍、2.5倍上升到5.3倍、4.4倍、4.2倍,債務融資為主傳統金融供給模式不利于“雙創”時代金融需求;另一方面很難滿足資金供給者多樣性金融需求,資金供給者金融需求投資渠道比較有限,根據《2016年互聯網金融資產配置報告》,我國居民資產配置主體第一大類為房地產,總體規模200萬億元左右,第二大類為銀行存款,總體規模115萬億元左右,第三大類和第四大類分別為債券類資產、股票,其規模在50萬億元左右,我國股票資產配置比例僅為日本的1/2,德國的1/3,美國的1/10。而共享金融則要解決資金供給者多樣性金融需求,使得社會整體債務融資比例有所下降,股權融資比例有所增加,進而滿足社會“雙創”時代融資需求;在金融機構方面,傳統金融以商業銀行為主體,商業銀行負債業務、資產業務和中間業務等三大業務其核心就是資金供給者和需求者之間中介,其作用主要解決資金供給者和需求者之間信息不對稱進而對資金進行調配。“互聯網+”時代下,資金供需雙方不再依附于傳統商業銀行,通過共享金融平臺實現資金供給者和需求者之間自主匹配,資金供給者根據其風險偏好選擇其金融產品,資金需求者根據其信用評價和融資需求選擇其融資模式。
三、“互聯網+”視角下共享金融的發展路徑
共享金融通過大數據、云計算、移動支付、“互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實現資金供求雙方直接匹配。共享金融相比于傳統金融具有三大優勢:其一有助于實現普惠金融;其二彌補傳統金融體系脆弱性;其三有效地降低融資成本。“互聯網+”視角下共享金融的如何實現,其發展路徑極為關鍵。本文從“互聯網+”金融技術建立其硬件基礎,信用評價機構建立其支撐主體,共享金融平臺建立其運作主體,通過股權融資平臺實現債務融資去杠桿化等四個方面建立起“互聯網+”視角下共享金融的發展路徑。
(一)“互聯網+”金融技術
共享金融得以發展兩大主線,其一就是技術主線,正是云計算、大數據、移動支付、移動互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發展,這些“互聯網+”技術與金融相互融合產生了共享金融的硬件基礎。云計算與金融融合產生了“金融云”,“金融云”利用云計算的運算和服務優勢,將金融業的數據、客戶、流程、服務及價值通過數據中心、客戶端等技術手段分散到“云”中,以改善客戶系統體驗,提升運算能力、重組數據價值,為客戶提供更高水平的金融服務,并同時達到降低運行成本的目的;大數據與金融融合,對金融產生了三方面作用:一是準確有效地服務營銷,金融面臨著海量客戶數據,需要借助于大數據進行數據挖掘和分析;二是提供金融決策,通過大數據分析,為金融機構科學決策提供依據;三是完善風險管控,大數據在管理交易、信貸風險和合規方面具有比較優勢;移動支付、移動互聯網與金融融合產生了移動互聯網金融,移動互聯網金融基于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終端設備使得金融業務具備透明度更強、參與度更高、協作性更好、中間成本更低、操作上更便捷等一系列特征,產生了移動支付、移動理財、移動交易、微信銀行、APP模式以及移動金融的O2O模式等六大移動互聯網金融模式,移動互聯網金融成為新型商業模式發展的重要基石和推動力,通過滿足不同客戶各種場景體驗需求增強了金融客戶黏性。不難看出,共享金融發展離不開“互聯網+”技術與金融相互融合,在融合創新過程中對傳統金融盈利模式、服務覆蓋率、經營效率、融資成本等方面產生深遠影響,沒有“互聯網+”金融技術作為支撐共享金融則難以實現。
(二)信用評級機構
傳統金融面臨的“長尾客戶”、金融脆弱性等問題其核心在于資金供求雙方存在著嚴重信息不對稱,共享金融關鍵在于能否有效降低資金供求雙方信息不對稱。共享金融資金供求雙方直接匹配的關鍵不僅僅在于“互聯網+”金融技術做支撐,更在于資金供求雙方的透明度。即資金供給者根據資金需求者信用狀況和自身風險偏好進行正向選擇。如何評定資金需求者信用狀況成為了共享金融關鍵。“互聯網+”視角下共享金融平臺從本質上說不單純是互聯網公司,而是信用評級機構。共享金融平臺的核心在于有沒有降低供求雙方信息不對稱,其做法如何對客戶進行信用評級。主要有兩大類:第一類是通過自身數據分析對客戶進行信用評級,比如阿里貸和京東白條。阿里貸和京東白條在面對小微客戶保持著遠低于傳統商業銀行小微客戶的違約率,其核心在于阿里貸和京東白條依托自身的電商平臺客戶數據分析,根據客戶交易數據對其進行信用評級,阿里貸和京東白條做到了降低資金供求雙方信息不對稱,從本質上講,阿里的螞蟻金服和京東的金融業務這類互聯網金融公司,其實是信用評級機構;第二類依托第三方信用評級機構的互聯網金融公司,“互聯網+”視角下共享金融發展路徑不僅依托自身平臺數據對客戶進行信用評級,將更多依托第三方信用評級機構來降低供求雙方信息不對稱,比如P2P網絡借貸平臺,需要借助于專業信用評級機構,其數據來源主要來自于兩方面:一是央行、公安、工商、稅務等職能部門信用數據;二是社區信用調查和采集。通過前面分析不難看出,通過政府職能部門信用數據和社區信用調查和采集建立第三方信用評級機構,第三方信用評級機構和自身信用評級機構組成了共享金融平臺信用評級體系,具體見圖1所示。
(三)共享金融平臺
共享金融運作主體不單純依托于傳統金融機構,傳統金融機構商業邏輯決定了其存在兩方面限制:一是無法滿足長尾客戶金融需求;二是無法滿足資金供給者多元投資渠道。共享金融運作主體必須進行改革,而改革方向正是傳統金融機構缺陷所在。共享金融平臺主要體現在三方面:一是共享金融發揮平臺經濟功能,平臺經濟具有典型的正外部性和多歸屬性,正外部性意味著當越多的主體進入到平臺之中,共享金融平臺對于參與各方實現共贏的價值越大,多歸屬性表明共享金融平臺能給消費者帶來效用最大的多重選擇,共享金融平臺交易規則跟傳統金融相比發生改變,由單方收益最大化轉變為與實體經濟共贏;二是互聯網產業鏈金融共享重構,互聯網產業鏈金融的共享邊界相較于傳統產業鏈金融得到了進一步延伸,不僅著眼于以產業鏈的核心企業為依托,針對產業鏈的上下游各環節,設計個性化、定制化的金融服務產品,為整個產業鏈上的所有企業提供綜合金融服務,更重要在于互聯網產業鏈金融關注產業鏈各環節不同企業之間的金融資源共享和互助,進而構建不同產業鏈金融服務生態圈,使得金融共享和互助成為互聯網產業鏈金融的主線;三是“互聯網+”時代產融結合,實體部門與金融資本利益存在分歧,在經濟形勢較好時,金融資本策略多放貸,在經濟形勢不好時,金融資本策略就會壓縮貸款。產融結合消除產業部門與金融之間信息不對稱,降低兩者之間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從而降低交易成本,實現產業與金融的多元化經營,拉近金融與實體的內在聯系,使得產融雙方更多考慮長期合作共贏,而不是短期交易行為,進而打造“互聯網+”時代下戰略共享的新型產融關系。
(四)股權融資平臺
共享金融與傳統金融差異不僅在資金供求兩端與金融機構變革上,也體現在融資結構變化。傳統金融以債務融資為主,債務融資適應于信息不對稱條件下商業銀行作為金融中介,但債務融資對資金需求者形成較高財務壓力,限制資金需求者多元投資需求。共享金融以股權融資為主,股權融資平臺為資金供給者和需求者提供了直接匹配交易平臺,一方面滿足資金需求者融資需求,緩解資金需求者財務壓力;另一方面滿足資金供給者多元投資需求。共享金融的股權融資平臺主要體現在三方面:一是“雙創”時代金融需求,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對應的資金需求很難通過傳統金融商業銀行得到滿足,也不滿足創投和PE投資標準。股權融資平臺,比如網絡眾籌平臺,具備了股權融資平臺雛形,有投資需求資金供給者根據其內在偏好選擇投資項目,股權融資平臺做好信用風險評價;二是社會融資結構優化需要,傳統金融債務融資模式不利于社會可持續發展,巨大債務融資規模會造成企業經營負擔。社會融資結構需要優化,實行“一降一升”,即降債務融資、升股權融資比例,通過股權融資來實現社會債務去杠桿化;三是資金供給者投資需求,債務融資為主的傳統金融對應投資渠道就是高儲蓄,股權融資為主的共享金融對應投資渠道就是股權投資,比如中央放開的新三板,受到了投資者大力追捧,證明了資金供給者股權投資需求很強,共享金融進一步放開股權投資市場,開設多層次股權投資市場。
四、“互聯網+”視角下共享金融的監管研究
通過前面對共享金融的背景、內涵和發展路徑分析,不難看出“互聯網+”視角下共享金融對傳統金融形成了有益補充,彌補傳統金融在“長尾客戶”、金融脆弱性等方面的功能缺陷,在“雙創”時代背景下具有廣闊發展空間。但“互聯網+”視角下共享金融健康發展,需要政府部門有效監管,根據網貸之家數據,截止2015年12月,P2P總計平臺數3 858家,而問題平臺數量高達1 269家,比例高達33%。本節基于“十三五”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從行業自律、監管主體、日常監測、第三方托管、準入與退出機制、信息披露與保險制度等十個方面論述“互聯網+”視角下共享金融的監管思路。
一是樹立開放監管理念,由牌照管理向備案制管理轉變。牌照管理對應的是傳統金融機構,傳統金融機構與共享金融機構存在本質差異性,牌照管理模式無法滿足共享金融發展要求,阻礙共享金融創新。牌照管理本身帶來權力尋租問題,對共享金融市場健康發展不利。備案制管理最大程度鼓勵共享金融市場創新,強化共享金融市場主體內生性,監管主體對共享金融平臺和公司的企業信息、管理制度、產品信息等進行備案,監管主體工作重心從審核回歸到對共享金融平臺和機構日常監管,并且借助于“互聯網+”監管手段對共享金融平臺和機構進行動態管理。
二是創新監管方法,做好事前、事中監管。共享金融平臺和機構“跑路事件”日益增多以及中晉系、e租寶、泛亞事件、大大集團等理財平臺相繼倒下,說明共享金融市場監管缺乏事前、事中監管。事前、事中監管是防范共享金融風險、使社會成本最小化方法,事前監管應重點做好兩方面:一是對共享金融平臺和機構建立復雜的透明化披露手續,做到信息完全公開;二是提高共享金融平臺和機構注冊成本,目前共享金融平臺和公司注冊資本要求太低,導致了2015年P2P平臺約有660家跑路。事中監管關鍵是監管主體要對共享金融平臺和機構進行動態監管機制,強化共享金融平臺和機構過程管理,對可能產生重大金融風險事件,應當及時上報監管主體,并報送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
三是建立共享評級體系,對共享金融平臺和機構分級管理。監管主體從共享金融平臺和機構規模、信用情況、風控水平等方面,建立共享金融平臺和機構動態評級體系,依據潛在風險大小將共享金融平臺和機構進行分類,分成ABCDE五個等級,其中A級為等級最高,共享金融平臺和機構風險最小,E級為等級最低,共享金融平臺和機構風險最大。監管主體采取分級管理辦法,將監管重心放在潛在風險較高的共享金融平臺和機構,對于A級、B級、C級潛在風險較小共享金融平臺和機構進行動態考核,監管主體根據分類情況,對風險較高共享金融平臺和機構主動要求其提高風險防范成本,避免共享金融平臺和機構逐利性導致其發展失控、風險積聚,產生重大共享金融安全問題。
四是建立共享金融平臺和機構定期信息披露。借鑒美國證監會(SEC)對P2P行業監管做法,在美國,P2P網絡借貸行業受到SEC的嚴厲監管,其復雜的透明化披露手續、高昂的注冊成本等都是P2P行業起步時的門檻,若不能滿足則無法涉足P2P市場。事后的持續信息披露要求也十分嚴格,SEC要求P2P網絡借貸平臺對所發行的收益權憑證和對應的借款信息做全面的披露,并需要對信息變更進行動態披露。監管主體明確共享金融平臺和機構定期信息披露報告做法,增加共享金融平臺和機構透明度,進一步消除資金供給者、需求者與共享金融平臺三者之間信息不對稱,給予投資者充分選擇權的必要信息。
五是注重共享金融平臺和機構的風控管理。監管主體明確要求共享金融平臺和機構成立風險控制部門,風險控制部門建立行業基本要求和標準,根據收益與風險相對應原理,監管主體加大對共享金融高收益產品市場監管,對于明顯背離市場實際情況共享金融產品的相關平臺和機構進行問責,對于收益過高共享金融產品的相關平臺和機構進行實時動態監測,了解其規模、參與者、投向等相關情況,避免出現潛在金融風險。
六是加強共享金融平臺和機構的行業自律。共享金融監管治理思路不單純是監管主體與被監管對象兩者之間關系,共享金融平臺的監管依靠被監管對象自身生態建設,這就需要依靠行業自律,由共享金融監管主體職能部門牽頭共享金融平臺和機構組建共享金融行業協會,共享金融行業協會根據共享金融平臺發展現狀與趨勢,制定行業發展道德底線、價值理念、行為規范,由共享金融行業協會加強、引導和規范共享金融平臺和機構行為,對行業內違反共享金融協會相關規定失信企業進行公開譴責,使得失信平臺無法在行業里立足。
七是增加共享金融平臺日常監測力度。共享金融平臺監管主體部門建立共享金融平臺的監測體系,設置好共享金融平臺日常監測指標體系,并逐步將共享金融平臺納入到央行征信系統,加大對“互聯網+金融”各方參與者征信記錄,對共享金融平臺實行負面清單管理。為進一步優化共享金融平臺生態環境,應對各類共享金融平臺設置分層次準入門檻,加大對共享金融平臺日常風險管理,通過日常監測管理將共享金融平臺風險控制在事前,避免近期高發的“互聯網+金融”平臺跑路現象,對共享金融市場健康發展產生了不利影響。
八是協調共享金融與傳統金融機構聯系,建立起第三方資金托管主體制度。監管主體明確傳統金融機構成為共享金融平臺和機構客戶資金托管主體。目前共享金融平臺,尤其是P2P網絡借貸平臺由于自身運營資金和客戶資金沒有嚴格區分各類資金沒有建立起嚴格分離制度,監管主體缺乏有效監管,出現了P2P網絡借貸平臺侵占客戶資金、跑路等現象,問題的核心在于共享金融平臺的客戶資金托管主體不明確,應建立起第三方客戶資金托管制度,共享金融平臺不能直接接觸客戶資金,第三方對客戶資金運用起到相應托管責任,為避免共享金融平臺與第三方之間“共犯”,第三方應對客戶資金負有連帶責任。
九是設置共享金融平臺和機構行業門檻、建立市場準入和退出機制。各類共享金融平臺的監管主體設置行業準入門檻標準,逐步提高共享金融平臺和機構各項指標要求,監管主體處理好適度監管與共享金融市場發展關系,避免由于監管主體過度監管,阻礙市場創新和活力,應依據市場準入標準進行公開公平公正審核。為發揮市場活力,增加市場有效競爭,建立起共享金融平臺和機構退出標準,并借鑒資本市場退市制度,對共享金融平臺實行分級退出預警機制,對缺乏競爭力且完全符合退出標準的共享金融平臺進行嚴格清算管理。
十是建立共享金融平臺和機構保險制度。為保障共享金融平臺和機構資金供給者利益,借鑒央行對各大商業銀行做法,對資金供給者的客戶存款實現保險制度,共享金融平臺和機構的監管主體根據平臺和機構風險等級,分層次對各類共享金融平臺實行保險制度。具體做法,根據共享金融平臺和機構風險情況,進行風險評級,不同等級風險設置相應的保險費用比例,風險等級越高共享金融平臺和機構繳納保險費用越高。
[參考文獻]
[1] 鄭聯盛.中國互聯網金融:模式、影響、本質與風險[J].國際經濟評論,2014(5):31-36.
[2] 袁博.互聯網金融發展對中國商業銀行的影響及對策分析[J].金融理論與實踐,2013(12):103-106.
[3] 吳曉求.互聯網金融:成長的邏輯[J].財貿經濟,2015(2):55-58.
[4] 劉海二.互聯網金融的理論焦點與理論分歧[J].經濟學家,2015(5):86-88.
[5] 李二亮.互聯網金融經濟學解析——基于阿里巴巴的案例研究[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15(2):47-57.
[6] 王馨.互聯網金融助解“長尾”小微企業融資難問題研究[J].金融研究,2015(9):12-24.
[7] 謝平.互聯網金融的基礎理論[J].金融研究,2015(8):14-16.
[8] 王婧.中國普惠金融的發展評價及影響因素分析[J].金融論壇,2013(6):31-36.
[9] 梁騫.普惠金融的國外研究現狀與啟示——基于小額信貸的視角[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14(6):38-44.
[10] 潘功勝.關于構建普惠金融體系的幾點思考[J].上海金融,2015(4):3-5.
[11] 周孟亮.普惠金融與“中國夢”:思想聯結與發展框架[J].財經科學,2015(6):11-20.
[12] 楊光.互聯網金融背景下普惠金融發展研究[J].征信,2015(2):21-24.
[13] 陳銀娥.中國普惠金融發展的分布動態與空間趨同研究[J].金融經濟學研究,2015(6):72-81.
[14] 胡文濤.普惠金融發展研究:以金融消費者保護為視角[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15(1):9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