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貴橋
【摘 要】人類思維的核心部分之一就是批判性思維。對于高中生來說,批判性思維是健全人格和培養創新思維的基本前提。學習歷史就是以現代人的眼光去評價歷史,所以,在歷史學習中,批判性思維就顯得極其重要。
【關鍵詞】高中歷史 中學生 批判性思維
高中階段的學生具有相對成熟的心理年齡,這就為高中歷史教學中批判性思維的培養打下了良好的基礎。除了學生的自主學習之外,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運用批判性思維思考問題呢?這就是本文著重要談論的問題。
一、什么是批判性思維
對于批判性思維,學術界有不同的看法。有學者指出,批判性思維是對他人或者自己的觀點或思維過程進行深入的審視與質疑,在嚴謹的比較、分析、評估的基礎上提出更加全面、系統的論證的一種思維方式。但也有學者認為,批判性思維是指對所學東西的真實性、準確性、性質與價值進行個人的判斷,從而對做什么和相信什么做出合理的決策。
新課程改革對高中歷史課程提出了新的要求,如“增強歷史洞察力”“培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養成獨立思考的學習習慣”等。這些要求都需要與批判性思維相聯系。批判性思維不要求教給學生多少理論知識,而是提倡更深層次的思考,并從中獲得新知。
二、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的步驟
培養高中生的批判性思維,教師在教學中要采取三個步驟。第一,選定的題目要有利于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培養。比如,辛亥革命的爆發是偶然的嗎?讓學生從辛亥革命爆發的內因和外因出發,多角度去思考辛亥革命的爆發屬于偶然還是必然。第二,要精選出典型的歷史資料,在這些典型的歷史資料的基礎上進行有意義的探討。例如,歷史上的農民起義對歷史具有推進作用,如果用逆向思維去考慮的話,又會得出什么樣的結論?第三,采取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很多歷史問題是沒有固定答案的,讓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互相討論,可以碰撞出思維的火花。因為每個學生的生活閱歷不同,對材料的分析理解和對人物的評價也不相同,最后由教師做出最恰當的仲裁,更能激發學生學習的樂趣。
三、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具體方法
(一)注重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意識
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占據著主導地位,因此教師的思維觀念必須符合批判性思維的要求。教師要鼓勵學生對課本內容進行大膽的挖掘,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思考并且敢于質疑,給學生創造想象的空間,讓學生自由地發揮。對于學生的質疑不要急于否定,要站在學生的角度與學生一起進行探究,給學生一個自由的思考空間,從而達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同時也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例如,在學習《馬關條約》時,有學生將蘇俄與德國所簽訂的《布列斯特和約》與《馬關條約》進行比較,得出“簽署《馬關條約》的李鴻章和簽署《布列斯特和約》的列寧一樣,都是賣國者”的結論。在這里,教師就要引導學生從二者的歷史背景來分析,李鴻章是慈禧太后的替罪羊,這明顯和列寧簽署《布列斯特和約》的歷史背景不同。在學生提出問題后,教師要引導學生對問題展開研究,幫助學生修正觀點。
(二)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
在學習過程中,不同程度的學生對文本有不同的解讀,這是非常正常的,因為每個人的經歷、價值觀和社會背景等都不相同。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對教材進行多重解讀符合新的歷史教學趨勢,更是素質教育在歷史教學中的重要體現。在此基礎上,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要肯定學生的思想感受,增強學生的自信心,還要培養師生之間、小組之間的合作思維意識,合理調控思維的過程和結果,這也是批判性思維的本質與要求。
例如,在講《戊戌變法》一課時,教師要向學生講清楚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我們知道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有很多,課本里著重強調失敗的原因是以“變法的領導者為代表的資產階級維新派勢力過于弱小,而封建頑固勢力十分強大”。很顯然,這只是外部因素,這與兩派勢力之間的斗爭有著直接的關系。著眼于教材中的角度理解,多數學生對變法失敗的原因都理解為是封建頑固勢力的反對。但是站在批判性思維的角度上,我們就會有另一種結論。辯證唯物主義認為,內因對事物的運動發展起著決定性作用,外因通過內因來起作用。再回到教材中來,我們就不難發現,課本對變法失敗的內因并沒有提及。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發現課本以外的值得探討的東西,多視角、多角度地思考問題,這樣學生們才能更清晰地了解歷史真相。
(三)強化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
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地位不可否認,而教師對學生的影響作用也不容小覷。教師要在教學中做出適當的、正確的教學評價,從而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評價中應該重視學生的個體差異,充分發揮激勵、引導的作用。對于學生的發言或者作業要多角度評價,不能只是單一的肯定或者否定,要能發現學生解決問題方法中的亮點,對學生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給予肯定。在小組合作學習中,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相互評價,教師做出合理的評判和總結,這種來自同伴群體的評價,會對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產生更加積極和持久的影響。
總之,在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樹立對歷史材料的批判性思維意識,要清楚地知道,教學過程不是教授教材的過程,而是對教材的二次開發和利用,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引導學生,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
【參考文獻】
[1]楊楓.歷史教學中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培養——以人教版《歷史》必修一《辛亥革命》一課教學為例[J].教學月刊:中學版(教學參考),2016(1):34-38.
[2]李斌.淺談在歷史教學中培養中學生的批判性思維[J].中學課程輔導,20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