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小妹
【摘 要】音樂欣賞是小學音樂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通過音樂鑒賞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更是充分落實小學音樂教學目標、實踐素質教育要求的必然選擇。文章以小學低年級音樂欣賞課的教學策略為主要研究對象,目的在于為廣大小學音樂教師探索出提升學生音樂鑒賞能力的方法,促進小學生的音樂認知能力和審美水平的提高。
【關鍵詞】小學低年級 音樂欣賞課 教學策略
音樂欣賞作為認知和感受音樂的重要手段與途徑,是培養和豐富學生聯想力和審美能力的有效方式之一。對小學低年級學生而言,當其自身的語言表達能力以及其他方面的知識儲備還不夠豐富時,其對音樂的感覺是直接和直白真切的。加強小學低年級音樂欣賞課的教學,不僅有助于小學生豐富情感世界,開闊音樂視野,增強學習興趣,還能幫助學生有效維持注意力,提升他們對具體事物的關注度。具體來說,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進行小學低年級音樂欣賞課的教學。
一、以“聽”入心
音樂與人體器官所能發生的直接性關聯就在于“聽”。只有不斷傾聽音樂,才有可能理解和感知音樂,與音樂產生共鳴。所以,教師在進行小學低年級音樂教學時,要注重引導學生聆聽音樂,并使學生的每一次聆聽都帶著不同的感受、不同的問題。比如第一次聆聽時,要學生猜測音樂當中使用了什么樣的樂器,樂器出現了幾次;第二次聆聽時,要感受音樂表達了什么樣的情緒。同時,教師在引導學生聆聽的過程中,還可以結合其他類型的輔助手段來幫助教學。比如在聆聽某首樂曲的時候,引導學生輕輕地拍打節拍,模仿指揮或者樂器彈奏的動作。這些動作可以幫助學生排除外界因素的干擾,使之全身心投入到感知音樂的心路歷程當中。
另外,教師還可以采用比較的方式引導學生聆聽。比如聆聽兩首樂曲在情緒、表現力以及情感方式上的區別,讓學生更加清晰、形象地認知音樂,從而加深對音樂的印象。例如教師在進行《暴風雨》和《小鴨與大灰狼》的教學中,讓學生通過分別聆聽兩首樂曲來分析樂曲的表現力、風格以及在情緒表達和主題上的不同,以便接下來能夠更好地投入學習。
二、以“說”寫形
音樂雖然是無形的藝術,但是任何音樂在為人感知、為人欣賞的過程中,必然會生成一定的象形元素。換言之,學生在欣賞音樂的過程中,需要發揮一定的想象力,沒有想象力,未被情感色彩所包圍的音樂,無所謂美感和價值。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說”出音樂,即說出個人在欣賞音樂的過程中腦海里所呈現的畫面,賦予無形的音符色彩、形象,讓學生在描述、表達的同時,進入音樂的深處。比如在學習樂曲《小鴨與大灰狼》時,筆者首先引入了另外一首樂曲《在農場里》,讓學生通過對比的方式,感知《小鴨與大灰狼》這首樂曲所要表達的主題。比如,筆者問學生:“小鴨是一種什么樣的動物?當你聽完這首樂曲時,覺得這首樂曲表現了什么樣的主題呢?”很多低年級的小學生本身具有天真爛漫的性格以及不為世俗所污染的精神狀態,這就使得他們在聆聽樂曲時,個人的想象力能夠得到最大程度的開發,進而展開多樣化的描述與表達。事實上,這些表達和描述都是具有一定代表性的。通過自我認知和語言描述,學生不僅捕捉了音樂形象,更從根本上調動了自身的音樂學習熱情,從而主動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帶給課堂無限的活力。
三、以“唱”品味
“唱”是音樂學習的重要表現形式,同時也是提升學生音樂鑒賞能力的重要途徑之一。任何一首樂曲,其主題的變化、旋律的更迭,會讓學生在聆聽、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到內在情感的波動,也會在感受音樂風格和特點的同時,激發對音樂欣賞的興趣。因此,教師在引領學生欣賞音樂的過程中,要充分把握樂曲所要表達的主題,帶領學生在聆聽的過程中去學習、感受和演唱。例如在欣賞《搖籃曲》時,筆者根據舒伯特的原作,重新編制了歌詞,當學生唱熟了歌詞后,筆者會讓學生聽伴奏帶,然后配唱全新編寫的歌詞。通過這樣的方式加深學生對音樂的理解,同時在細細品味的過程中,使學生對音樂的速度、力度以及情感表達產生自我認知與理解。
四、以“動”感知
低年級的小學生由于心性尚未成熟,在聽到音樂時,尤其是聽到動感、歡快的樂曲時,會不由自主地隨音樂舞動起來;當他們聽到深沉、舒緩的音樂時,動作又會變得輕柔、舒緩,不自覺地陶醉其中。這些來自身體本能的動作,就是學生對音樂最初的感受,是肢體語言對音樂本身所富含情感的最初認知。因此,教師在引導學生欣賞音樂時,要關注學生的精神狀態、肢體語言,讓學生隨著音樂做出最直觀的身體反應。
總而言之,在小學低年級音樂欣賞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入多樣化的教學方法,不僅有助于學生更為深刻和真實地感知音樂,同時還能使學生更好地領悟音樂的內涵,感知音樂所創造的唯美世界,獲得精神的愉悅。
【參考文獻】
[1]余艷華.小學低年級音樂欣賞課教學方法優化芻議[J].兒童音樂,2015(02):50-51.
[2]傅雯麗.小學低年級音樂欣賞課中教學手段的運用[J].成功(教育版),2013(0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