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佳嫻
摘 要:英語是義務教育階段的一門基礎課程,直接關系到學生成績的提高和個人素質的發展。但是,教師需要客觀地認識到,作為一種語言,英語和學生的實際生活有著較大的距離,這就導致許多學生在學習中存在“死記硬背”的情況,尤其是對于語法這一相對較為枯燥、無味的課程,學生的學習存在許多不足和缺陷,僅以成績為導向,這對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和初中英語教學的進行,無疑是十分不利的。對于體驗式教學這一新型的教學方式在初中英語語法教學中的應用及其效果進行相應的探究和分析,以期能夠促進我國初中英語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和完善。
關鍵詞:體驗式教學;初中英語;英語語法;教學策略
所謂“體驗”,簡而言之,即人經歷或者實踐了某種特定的社會現實,而后通過主觀能動性的分析,從中領悟、體會到一定的認識、經驗和感情。基于這點,體驗式教學和學習的過程中,中心必定是學習者自身,學習者通過對于知識和理論的學習,而后在特定真實的場景熏陶中,從中產生相應的感悟,實現“學后思、思后得”的目的。這對于相對枯燥、呆板的英語語法教學無疑是有著極為重要的促進意義,可以從根本上保證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
一、當前初中英語語法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弊端和不足
(一)過于強調語法規則的學習
客觀而言,雖然素質教育已經推行多年,但是應試教育產生的弊端卻在短時期內難以完全消除,“分數”直接關系到學生的升學和對教師工作能力的評價,因此,這就從客觀上導致了許多教師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極盡可能地將英語語法規則教授給學生,唯恐學生的考試成績受到影響。
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對于相關知識的聯系就無法得到保證,妄談進行相應的運用,即使進行有效的運用和練習,也往往圍繞著“分”這一中心目的,采取單項選擇題等方式進行,而后教師又按照語法規則灌輸的方式進行講解,從而形成惡性循環。如此,學生完全處于被動學習的狀態,整個課堂的氣氛極為沉悶,嚴重地阻礙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對于英語教學的順利進行無疑是十分不利的。
(二)過于追求“素質教育”
和上述過于重視考試成績這種在應試思想下進行的英語教學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許多教師扭曲了素質教育的概念和追求,在教學中唯恐被學生視為“應試教育”。因此,這些教師盡可能地采取活潑、新穎的方式進行教學,但是唯獨卻忽略了對于知識的傳授,導致課堂氣氛熱烈,學習興趣盎然卻無知識內涵的情況。其中,語法知識的傳授就無法得到保障,學生的英語能力根本無法從本質上得到有效的提高。
二、在當前處于英語語法課堂教學中進行體驗式教學的相關策略
(一)真人示范
語言是人類用于表達自我實現,實現信息交流最為常見、也最為重要的方式,也是人和其他自然界生物最為顯著的區別。但是,無論是任何語言,都必須有著其特定的客觀語境,否則,語言的交際意義就從根本上無法保證。相對于語文、數學等教學科目,英語并非是我國學生的母語,其接觸英語的范圍和程度較為有限,因此,對于學生而言,其根本不具有相應的語境,若想采取體驗式教學法進行教學,首先就必須構建相應的語境,使得學生能夠去“體驗”,而在這之中,真人示范無疑是最為有效的方式之一。
實踐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播放相應的錄音和錄像,以此來構建相應的語境,使得學生的學習得到保證,還可以指定學生進行真人示范,創造意境來演示相應的課文內容,這樣,學生就可以迅速融入這一語境中,從而產生相應的“體驗”,其學習興趣也可以得到極大的提升,效果極為顯著。
(二)促進學生的自我思考
體驗式教學區別于傳統教學模式最為重要的一點,就是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從學習的被動接受者成為一個主動學習者,否則,相應的體驗就無從談起,教學的效果亦無法得到保證。
筆者在實踐中經常采取“師生換位”的方式進行,取得了較為理想的效果,具體而言,即在相應的真人示范后,選取數位學生,站在講臺上向同學和教師講解自己從示范中所總結出的語法知識,大家進行平等、有效討論,而后由教師對于其結果進行相應的點評。采取這種策略,可以保證英語的相應語法規則和知識通過不同于教師完全講解的模式體現出來,在提高學生英語能力和水平的同時,為學生提供了自由發展的空間,同時還培養和鍛煉了學生的自信心和勇于表達自己獨到見解的膽識。
無論是初中英語語法教學還是體驗式教學模式,都必須以學生為中心方能得到實現。因此,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教育工作者必須根據學校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合理的措施將初中英語語法教學和體驗式教學模式兩者進行有效的結合,以期促進教學實踐的進行,在保證學生知識提高的同時,提高學生英語能力的真正提高。
參考文獻:
[1]錢玉蓮.學生參與下的初中英語語法課堂:以動詞的過去式教學為例[J].英語畫刊:高級版,2015,1(1):250-251.
[2]楊延從.“體驗式學習”在初中英語語法教學中的運用[J].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2009,16(1):16-18.
[3]蔡蓮蓮.初中英語體驗式語法教學的實踐與探索[J].新校園旬刊,2009,2(3):57-71.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