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建林
摘 要:語文是義務教育中最重要的教學內容,直接關系到學生的人文修養,因此決定著學生的未來發展。傳統的語文教學,尤其是作文教學較為生硬、呆板,這不符合當今社會對人才的需求,隨著新課改和素質教育的穩步推行,如何有效地發展和進行初中語文中的作文教學,就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對于活動化教學在初中語文作文教學活動中的應用及效果進行分析,以期促進我國語文教學的有效發展和實踐,最終提高學生的語文成績和綜合素質。
關鍵詞:初中;語文作文;活動化教學;人文修養
長期以來,我國相關教育工作者在初中語文作文教學中,教學措施相對死板,依然沿用許多年前的“命題—作文—講評”的模式,有著極為嚴重的“八股”傾向,整個教學活動的氣氛較為沉悶,學生對作文普遍存在著抗拒感和恐懼感,“怕作文”“煩作文”的情況極為常見。活動化教學可以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對于初中語文作文課程的有效開展和效果的優化有著根本性的促進作用,值得進一步研究和應用。
一、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
任何教學活動,其根本對象就是學生,提高學生相應的知識水平和能力素質亦是根本目的,沒有學生,相應的教育活動就沒有真正的意義。從本質而言,學生若想真正地掌握和應用相應的知識,必須從本質上產生對相應知識的興趣,否則,教學的效果就無從談起。
因此,具體到初中語文作文教學而言,只有確立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減少教師過多的影響,采取有效的措施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其從思想上對語文作文學習有個正確的認識,相關的教育活動方才能取得應有的效果。
在實踐中,筆者常采取“簡政放權”的方法,來最大限度地賦予學生以學習活動的主體地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首先,不進行命題作文,而是在作文教學活動前一周至10天的時間內,即向學生講述一定的文章技法和系統要求,并且要求學生在這一框架下,在規定的時間內獨立地選擇作文題目并且完成創作;其次,不干預學生進行作文的具體創作過程,放棄“指導權”,讓學生能夠按照自己的想法來完成作文作品的創作;最后,在學生完成作品后,教師首先以小組的形式分配學生,學生對自己本小組同學的作文作品進行賞析和評價,尋找其中出彩的地方和存在的不足,而后再進行相應的點評。
如此,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以有效的鞏固和體現,其進行作文創造和學習的積極性得到了有效的保證,效果極為明顯。
二、實現立體化的信息交流
若想真正地實現活動化教學,并且達到相應的教學目的,就必須對傳統的教育模式和思想進行有效的轉變,教師不應單單是“導演”,亦應當是一個出色的“演員”和“觀眾”。
當指引學生主動地進行相關作文技巧和創作時,教師應當是一個“導演”,指導相應的方向;當學生在相關方向的基礎上獨立地進行作文創造時,教師又是一個“觀眾”和“演員”,既要及時地處理好其中可能發生的問題,糾正學生方向性錯誤,又不能過于干涉學生的創作,使學生的創作能夠真正得以實施。
如此綜合性的措施,可以擺脫原有、陳舊的教學理念的束縛,將教師徹底地解放出來,可以非常客觀地審視學生的作文水平,并且和學生之間形成以有效的信息交流為表現的良好溝通。如此,教師就可以采取適當的措施來有效地挖掘學生的思維深度、開拓思維的廣度、促進思維的多樣性,從本質上對學生語文知識和語文綜合素質的提高起到了根本性的作用,亦可顯著地提高其人文修養,最終符合當前社會對人才的要求,為其在未來激烈的競爭中贏得一個成功的人生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展開多樣性教學
與其他科目相比,語文和學生的實踐生活之間的關系極其密切,而任何科目只要能夠和學生的日常生活相結合,往往都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其學習興趣。因此,從這個角度而言,教師必須要樹立正確的語文觀念,根據學生的真實情況和社會現實條件,盡可能實現語文作文教學和現實生活的有效結合,從而使語文作文教學能夠和實際生活相結合,達到“接地氣”的目的,最終在保證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同時,提高其學習能力。
筆者經常根據自身條件,組織學生參與到各種活動之中,例如野游、參觀博物館、采訪身邊人和事等,不僅能激發學生進行語文作文寫作的興趣,而且能顯著地開闊其寫作視野,為語文作文的創作提供鮮活的素材,從而避免“寫作文不知道寫什么”這一初中語文作文教學中的常見問題。
總而言之,初中語文的教學效果直接關系到學生的語文知識和綜合素質的提升,尤其是作文教學更是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教師必須清醒地認識到這一點,采取各種有效的措施來保障和促進初中語文教學的有效進行,活動式教學具有諸多優點,值得進一步的研究和推廣實踐。
參考文獻:
肖家蕓.“語文‘活動式教學”簡介[J].語文教學通訊,2003(3).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