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晶
摘 要:在初中物理課堂教學中,如何高效利用生成性資源,促進課堂教學效果的提升,成為相關教育者需要重點思考的問題。以蘇教版初中物理教學為例,著重介紹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如何優化使用課堂生成性資源。
關鍵詞:初中物理;課堂教學;生成性資源
初中物理是一門物理邏輯思維與實踐動手能力完美結合的基礎學科。教師在實際的課堂教學過程中需要利用好學生在物理課堂中產生的生成性資源,再配合自身精湛的教學技巧,從而幫助學生對初中物理知識框架有一個完整的認識。
一、物理課堂生成性資源的含義及其重要意義
課堂生成性資源,顧名思義就是學生在對課堂知識學習過程中產生的一系列可以有效推動教師教學進程的資源,主要包括學生在聽講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求知欲與好奇心等。教師在初中物理課堂教學過程中,可以有效利用這些重要資源,一方面,可以抓住學生的聽課心理,做到“教其所欲學”,從而可以更加有效地提高學生的物理課堂學習效率;同時另一方面,教師巧用物理課堂生成性資源可以做到教學上的“對癥下藥”,從而加快原計劃教學任務的順利進行。例如,在學習八年級下冊第七章“從粒子到宇宙”這一部分相關物理知識的時候,教師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之前可以先聲奪人地向學生描述微觀的分子物理世界,使他們對這個之前從未聽說過的世界充滿憧憬,從而激發起學生濃厚的求知欲望。然后教師可以抓準這一課堂的生成性資源,對癥下藥地展開對微觀世界中分子、原子等物理概念的講解,最終達到完善學生分子物理知識體系的目的。
二、教師在初中課堂教學中的具體運用策略
教師在初中物理的課堂教學中巧妙地利用學生對物理知識的求知欲望不僅可以幫助他們高效地完成課堂聽課任務,而且這種興趣教學還可以加深他們對相關知識的認識程度,從而有效提高他們的課堂學習效率與學習能力。同時,教師為了進一步發揮這種課堂生成性資源的優勢,可以采用以下幾種具體的教學策略:
1.利用學生的好奇心理
科學研究表明,人的好奇心是與生俱來的。初中物理課堂作為學生在接受義務教育的過程中第一次接觸自然界物理知識的平臺,教師需要從利用學生對物理知識的好奇心理做起。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運用新穎的教學手段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點燃他們的學習熱情,從而達到提高學生物理課堂學習有效率的目的。那么如何利用好這一課堂生成性資源就成為教師在初中物理的實際教學過程中遇到的一個重要難題。要想解決這一難題其實很簡單,教師需要在課堂中聯系學生實際,讓課堂知識與學生的生活緊密聯系,使他們與物理知識之間產生強烈的代入感。這種方法的使用可以有效利用學生的好奇心,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他們的物理課堂學習效率。例如,在學習八年級上冊第二章第四節“融化與凝固”這一部分的相關物理知識的時候,教師在課堂教學開始前可以先提問學生一個有趣的小問題:“同學們,你們在冬天的時候是否觀察過玻璃窗上的結冰?那么請問,你們是否知道玻璃窗上的結冰是結在窗戶外面還是窗戶里面呢?”教師通過運用這一學生生活中常見的物理現象,使學生對其產生極大的好奇心理。然后教師緊緊抓住這一課堂生成性資源,順水推舟地向學生教授“融化”與“凝固”這兩種物態變化的概念與性質,最終達到提高學生課堂學習效率的目的。
2.利用學生喜愛動手操作的習慣
教師在多年的初中物理課堂教學經歷中發現,學生在物理課堂中普遍喜歡動手操作簡單實驗。基于這一教學現實,教師不妨順水推舟地利用好這一課堂生成性資源,通過開展物理實驗探究課的形式從而不斷提高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巧用這一課堂生成性資源一方面可以有效提高學生對物理知識的學習興趣,從而使他們對物理學習更具動力;同時在另一方面,教師通過開展物理實驗探究課的方法,有效達到提高學生動手實踐能力的目的,為學生之后進行更加復雜的物理實驗操作奠定良好的基礎。教師在物理實驗研究課堂中進行物理實驗操作的時候,需要注意實驗操作的完整性與細節性,從而幫助學生系統地學習物理實驗操作的知識。例如,在學習九年級第十四章“歐姆定律”這一部分的相關物理知識之后,教師為了有效利用學生喜愛動手操作這一課堂生成性資源,可以隨之開展一節“測量小燈泡電阻”的物理實驗探究課,要求學生利用課堂所學知識獨自完成實驗操作。這種形式的物理教學不僅使學生的課堂知識得到有效復習,而且還達到了有效提高學生動手實踐能力的目的。
教師在初中物理的課堂教學過程中,不能一味地只利用課本資源進行授課,而是應該靈活地使用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生成性資源,如,好奇心、動手能力等進行教學。同時教師通過開展以上各種新式物理課堂,最終達到提高學生物理課堂學習效率的
目的。
參考文獻:
[1]劉志杰.利用初中物理實驗激發學生學習興趣[J].學周刊,2014(2).
[2]胡邦暄.關于激發學生學習物理興趣的策略[J].老區建設,2010(16).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