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產業自主創新是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必備條件,只有在提高產業自主創新能力的前提下,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才有了拼的資本和實力,才能有效地提高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有效經濟價值,創造出更多的社會財富。通過產業自主創新,擁有屬于自己的技術、專利和關鍵的核心技術,加快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和壯大,從而提高一個產業甚至一個國家的核心競爭力。
關鍵詞:戰略性新興產業;自主創新;科學技術;人才培養
一、廣東省戰略性新興產業自主創新的影響因素
1.政策制度:是戰略性新興產業自主創新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影響著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全過程和各領域,政府效率的高低、產業發展規劃和政策制定水平的高低都將直接影響到產業發展的好壞,只有逐步理順政策制度才能促進我省戰略性新興產業自主創新的長期發展。
2.科學技術:一直以來,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都是一個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主要推動力量,同理,戰略性新興產業自主創新的發展離不開高新技術的支撐,要想加快我省戰略性新興產業自主創新的快速發展,就必須將科學技術與新興產業深度結合起來,重點在于開發和運用新技術,將科學技術向現實生產力轉化。
3.科技人才:戰略性新興產業是知識密集型產業,科學技術的先導性和創新性是戰略性新興產業自主創新的基礎,但先進的科學技術均來源于人的智慧,可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競爭歸根到底是科技人才的競爭,高素質的科技人才是我省戰略性新興產業自主創新的引導者,但創新型人才的匱乏和科技人才的高流動性已是制約我省戰略性新興產業自主創新的瓶頸之一。
4.資金投入: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三高”產業,在發展前期,需要較高的研發資金投入和較強的資金支持,而研發資金的投入是技術創新活動中的關鍵環節,在自主創新中,科研經費的投入極大地影響創新成果的產出率,一般資金投入越大,成品產出率越高,經濟效益也越大。
二、提高廣東省戰略性新興產業自主創新的對策建議
1.深化體制改革,完善相關政策制度
(1)加強創新體系建設,推進體制深化改革。建設和完善創新體系以及相關政策制度,為我省戰略性新興產業自主創新的發展創造良好制度保障環境。強化組織協調,提高政府管理制度的創新水平。
(2)建立知識產權預警機制,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建立知識產權預警機制有利于超前反饋與知識產權尤其是知識產權糾紛有關的信息,我省應貫徹實施《廣東省專利條例》,強化知識產權的保護和管理,完善知識產權法規體系,打擊違法侵權行為。
(3)加強政策扶持,落實政府優惠政策。加強政府對戰略性新興產業自主創新的扶植和保護,制度上可出臺一系列技術創新稅收優惠政策和技術創新財政補貼制度,對技術研發、平臺建設、產業集群、市場培育等環節進行全面支持。
(4)加強政府資金引導,突出發展重點。發揮政府資本的引領作用,突出發展重點。高度重視粵東西北發展問題,扎實推進粵東西北振興發展戰略實施,加快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和重點項目建設,增強區域工業經濟發展的協調性。另外,要大力爭取國家重大科技專項、重大產業創新發展工程、重大創新成果產業化工程、重大應用示范工程、創新能力建設項目落戶廣東。
2.加強技術攻關,提高自主創新能力
(1)突破關鍵核心技術,致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整合國內外前沿科技創新資源,集中力量突破支撐戰略性新興產業自主創新發展的關鍵核心技術,搶占產業技術制高點。以廣州和深圳兩個國家創新型城市為主要基地,發揮其引領帶動作用,不斷完善有利于產業自主創新的軟硬件環境,吸引跨國公司研發中心的新轉移。
(2)加強“產學研”與政府的合作。廣東省充分利用國家在產研學中的創新戰略聯盟和“1+1+1平臺”,結合廣東省部(院)產學研合作機制,圍繞戰略性新興產業自主創新的關鍵領域,組織實施一批產學研重大項目,完善產學研保障體系。政府應鼓勵和支持有條件的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聯合建立技術中心、中試基地、研究開發院、科技研發中心等工作站。
3.加大研發資金投入,進一步拓展國內外市場
(1)加大高新技術研發投入,解決產業資金問題。廣東是金融大省,對于政府而言,應改革創新金融制度,解決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自主創新時企業所遇到的資金困難。對于企業來講,可通過向銀行貸款、申請政府基金、吸引風險投資和海內外上市來募集產品研發的資金。
(2)完善市場機制,提高市場培育力度。首先,我省充分考慮戰略性新興產業自主創新的市場需求,建立公平客觀競爭的市場秩序,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的制定,優化市場環境。其次,要主張擴大內需同時大力促進出口,提高工業經濟發展的外在推力,加快廣東企業走出去,刺激企業生產。最后,建立強大的中介服務體系,加強中介組織在市場的作用,完善市場機制。
4.大力引進和培養人才
(1)大力引進技術核心人才。從我省戰略性新興產業自主創新發展對高端人才的實際需求出發,有計劃、有目標、有步驟、有針對性地引進一大批掌握關鍵技術、核心技術的創新科研團隊和高層次人才。加強對國際人才的爭奪,吸引海外優秀人才,積極鼓勵留學人員回國創業,可在地域、戶口等方面予以特殊處理,實行重點招聘,優先引進,在專項工作經費、住房補貼等方面給予優先支持。
(2)實行有效的培養機制和激勵機制,著力培養技術人才。鼓勵校企合作,發揮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培養高層次人才基礎作用,建設省級綜合性高技能公共實訓基地,聯合探索培養戰略性新興產業自主創新型人才的新途徑。制定有利于技術人才的收入分配制度,探索對人才的股份激勵機制。
參考文獻:
[1]李勃昕.中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研究[D].西北大學,2013.
[2]王衛紅,王顏悅.基于創新范式的廣東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研究[J].戰略決策研究,2013(04):79-86.
[3]陳柳欽.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自主創新問題研究[J].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04)
作者簡介:
黃愛青(1980- ),碩士研究生,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天河學院,教師,經濟學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