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鵬飛
摘要:“互聯網+”滲入中國的各個領域,中國書畫市場也將迎來“互聯網+”的發展機遇,中國書畫是中國文化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伴隨著中國新一輪經濟結構調整,中國書畫市場也迎來新的調整和培育期,未來必然形成新的巨大的市場保有量。經過對中國書畫市場深層次的市場因素、社會文化背景因素、歷史因素、政策因素等分析,梳理出在“互聯網+”時代影響中國書畫市場的發展機遇,為中國文化市場營銷提供一些發展定位。
關鍵詞:中國書畫市場;“互聯網+”;發展機遇
“互聯網+”為在傳統市場中提供了全新的宣傳平臺,出現各種運營模式。從客戶資源整合到各種營銷工具的使用都具有很成熟的經營。,對中國書畫市場而言,“互聯網+”還是處于一個發展研究的起步階段,在初步發展過程中利用“互聯網+”可以從書畫市場中培訓、藝術品交易價格透明、書畫會展宣傳、書畫藝術衍生品展示推廣、產品定價等各個方面具有優勢。還可以在透明度、客戶參與活躍度、知識普及、打假保真等方面都有重要意義,可以說“互聯網+”是一種嶄新的可靠的為中國書畫發展提供更加有利的解決方案,是有益于中國書畫市場健康發展的重要力量。
一、中國當代書畫交易市場行情分析
2000年前后,是中國書畫市場大發展的開始,一直持續十年左右,特別是高端書畫交易市場,拍賣市場,異常火爆,這與中國的經濟發展和人們生活質量提高越來越多人在追求文化藝術這種精神生活相關,與此同時,這還與社會的高層積極參與中國書畫有關,在這期間,中國的各種級別的書畫院、畫廊等相繼被設立,大量的中國書畫活動、會展在這期間舉辦,大量的中國當代書畫名家在這期間橫空出世,其作品被賣出了高價,甚至高過古代的一些經典作品。這期間是中國現當代書畫市場泡沫的形成時期。當代藝術家中不少人在借助這種文化藝術市場的繁榮發展,其作品被賣到天價,但仍然被市場追捧。
2013年開始,中國當代書畫市場開始面臨“嚴冬”,特別是2015年中央文藝工作座談會后,中國書畫市場進入谷底,很難再形成當代大牌書畫藝術家的大宗交易,大量的畫廊、書畫院紛紛倒閉關門,相關從業者改做他業,大量當代書畫藝術家的作品持有者想出售自己所持有的書畫藝術品也是極其困難的事情。
綜上分析,一直持續到今天,中國書畫市場的發展熱度冷卻降溫,2000年以后中國當代書畫藝術市場搭上了快速發展的馬車,這駕馬車就是中國經濟,經濟的上層建筑在大一統的發展環境中孵化出來中國當代書畫藝術市場,這樣的一個市場難說不是受到這樣一種大一統的形式所左右與控制。文化藝術的本質是人類精神文化需求的反映,文化藝術市場的表現就難免受到經濟結構的上層建筑的精神文化需求左右擺布。溫度過高的經濟集中發展勢必衍生出溫度過高的文化藝術品市場。自從新一屆領導集體執政以來,花大力度整治腐敗,中央連續發布新規,要求機關領導干部不得在中國書法家協會、中國美術家協會等協會任職,不得參加大型書畫展的儀式,也不得為機關領導舉辦書畫藝術展。我們不難看出,近20年來當代中國書畫藝術界其實也是腐敗的高發區,因為中國書畫藝術品的市場價值本來難以衡量,價格更是難以確定,因此就出現了各種的天價案例,一件當代書畫藝術作品的藝術市場價格往往要被無形的杠桿放大到驚人的倍數。也正因為如此,中國高端書畫藝術品交易市場成為一種灰暗的地帶,也并不是一般老百姓能夠觸及的地帶。這樣的形勢在中央高壓的反腐力度下,泡沫被刺破,自然展現出其畸形的一面來。
二、中國書畫“互聯網+”發展因素分析
(一)統市場因素分析
中國傳統文化有極深的民心基礎,潛移默化在中國人的思想行為之中。中國書畫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藝術展現形式,涉及書畫培訓市場、書畫交易市場、書畫藝術衍生品市場,以及中國書畫與其他項目結合所呈現的一些市場門類。中國書畫從根本上說是知識產權中的著作權,針對中國知識產權混亂這樣一種大的背景下,中國書畫的市場總體來看是低迷的,特別是近些年來,中國書畫市場呈現出萎縮的大勢。
(二)社會文化因素分析
文化是一個含義極為廣泛的概念,這里所談及的文化是指蘊含在中國社會環境中有關中國傳統文化的氛圍。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理念是指儒釋道文化,因此這個文化的概念是指以中國幾千年文化發展中,以儒釋道文化為核心所衍生出來的文化生活形態。之所以說是文化生活,就是指有文化涵養的生活,之所以說是生活,指的是人們的日常生活,而不是束之高閣遠離人們生活。在社會生活中,中國自古以來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生活形態,這是中國文化延綿不絕的發展的土壤。
(三)社會因素的歷史分析
文化藝術市場的健康發展需要有文化藝術土壤的環境,針對中國書畫市場的健康發展,必須有中國傳統文化內容,即是儒釋道文化的土壤。我們不得不說如今的中國傳統文化嚴重缺失掉了那種純正的傳統文化發展的社會文化生活環境。這是中國傳統文化繼承和發展的潛在的社會危機。從學理上分析,儒家的文化是強調“美德”,道家的文化強調“養生”,佛家的文化強調“向善”,文化的核心都是要求自我修為,強調自我的改造,就是“禪修”這樣的文華是中國傳統文化對整個人類以及人類的歷史所作出的重大貢獻,只有中國文化是在這個世界上存活5000年生生不息的文化,中國傳統文化也是世界上文化的最高級的形態。中國傳統文化為基礎養分的歷史上,多數歷史時期是和諧的,一直持續到解放前后,中國社會的基本形態是和諧的,普通大眾是“真善美”的。中國書畫也正是在這樣一種總體的社會文化環境的滋養中綿延發展的數千年。因此中國書畫的內容與內涵都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容與內涵。
(四)政策因素的分析
改革開放后,為中國書畫市場的發展確定了總體大政方針。在2014年10月召開了中央文藝座談會,也可以把這次會議看做是新時期中國傳統文化復興的節點,這次會議召開至今已有將近兩年時間。其一在這兩年的時間里,中央相繼下發多項政策措施,整改中國文化界,在中國書畫領域,也有相當大的舉措措施,原來在國家級、省市區級文聯系統和其他社會行業協會任職的政府領導紛紛退會,其二,中央和地方各級機關領導官員舉辦的筆會展覽大量減少,幾乎銷聲匿跡;其三,中國書畫藝術品交易市場極大萎縮,原來的天價當代中國書畫藝術作品幾乎消失;其四,官方“腐敗式”中國書畫藝術家退出中國書畫市場,“民間書畫家”進入市場。
三、中國書畫“互聯網+”發展的機遇
中國書畫市場面臨憂喜參半的境地。其憂慮點在于中國傳統文化在當代社會的嚴重缺失,民眾對中國書畫知識的欠缺,本身缺乏中國書畫訓練的素養是中國書畫難以普及的根本原因;改革開放以來重視經濟發展,西化嚴重,不顧中國本土傳統文化的繼承,加之腐敗嚴重導致中國傳統文化和中國書畫在這30多年間發展畸形;中國新一屆政府極為重視文化藝術市場,刺破中國書畫泡沫,使中國書畫市場從根本上熱度驟降,新的市場難以形成。喜者,“互聯網+”這樣的新工具具有極高的傳播效率和透明度,是中國傳統文化和中國書畫的理想工具。如何在新的書畫市場形成中發揮其作用,是值得著重研究的事情,未來中國書畫市場的巨大體量是由當代社會人群的精神文化需求所決定的,中國書畫能為人類提供健康生活品質和滿足人類精神文化需求的作用毋庸置疑。這些都是重要的研究課題。
參考文獻:
[1]十七屆六中全會.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人民日報,2011(11)
[2]毛澤東選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劉大為.學習習近平文藝座談會精神.中國文聯,2015(09)
[4]費孝通.反思 對話.文化自覺.
[5]曹雅欣.論習近平中央文藝座談會.光明網,2015(10)
[6]戴承良.臺灣創意生活產業考察及啟示[J].上海經濟,2013(03)
[7]李嘉曾.讓生命的價值在創意中升華-關于臺灣文化創意產業的觀察與思考[J].群言,2011(03)
[8]劉小新.美學經濟與創意產業:臺灣觀點點評[J].亞太經濟,2010(05)
[9]范周.臺灣創意產業:讓創意融入生活[J].文化月刊,2010(08)
[10]蔡承彬.臺灣產業結構升級與政策效應的思考[J].現代經濟探討,20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