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婷
摘 要: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離不開課程資源的開發和應用,在現有必修課程的基礎上如何開發新的課程資源,筆者從同伴互助的課堂教學、任務驅動式的導學案、多樣化的課外作業設計三個方面進行了實踐,取得了一定的實踐成果。此外也在選修課程資源的開發方面做了嘗試,編寫并開設了選修課程。同時對于新興事物——學科教室的設置、利用做了初步的構想,本文主要從這五個方面來闡述生物課程資源開發對于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核心素養 課程資源 開發應用
“核心素養”是指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在高中階段主要注重以下六個方面的核心素養:利用網絡學習的意識;形象思維與邏輯思維;創新意識;民主意識、正義感;儲備專業發展能力;積極、開朗、樂觀的心態。那么在教學中如何落實核心素養?需厘清它同學科課程教學的關系。一方面,核心素養指導、引領、輻射學科課程教學,彰顯學科教學的育人價值;另一方面,核心素養的達成,也依賴學科獨特育人功能的發揮、學科本質魅力的發掘。而落實學科課程的教育,離不開課程資源的開發和應用。充分利用現有的課程資源,積極開發新的課程資源,是深化課程改革、提高教學效益的重要途徑。在生物教學實踐中,筆者嘗試從同伴互助、學案導學、作業設計、選修課程、學科教室等五個方面的課程資源開發來著手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一、同伴互助,合作交流,培養核心素養
來自不同學校、不同家庭的孩子,有著不同的經歷和不同的知識背景,他們的前知識之間也存在差異,這些都是教學中有利的資源。采用同伴互助的方式可以很好的開發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
1. 同伴互助 格物致知
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同伴互助學習方式是一種有效的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方式。筆者所在的學校采用小組圍坐的模式,把這些學生有機的組合成學習小組,這個學習小組中各成員的前知識就是一種可開發的課程資源。例如當學生面對《免疫系統與免疫功能》這一章節的教學時,就可以利用初中時對于抗原、抗體、B淋巴細胞、T淋巴細胞等一些免疫的基礎知識的了解,設計以小組為單位的合作任務,讓學生自己發掘自己的前知識來為新的學習任務鋪路。往往通過彼此間主動積極的幫助而獲取知識與鍛煉能力。這樣其實質是讓學生成為教學活動的指導者,它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教學資源補充。
2. 合作交流 思維對話
教學的本質是思維對話。教學不是灌輸,不是單向的信息傳遞,而是雙向交流。教學首先是一種特殊的認識活動,但這種特殊性絕非是因為教學是以間接知識為主的學習過程,更重要更深刻的是思維的發生和發展過程。思維對話不是為了思維而對話,而是經由思維的對話,學生得以體驗知識的生成過程,知識得以轉化為智慧,積極的情感體驗得以生發,基本的道德素養得以形成,全面發展的教育目標得以逐步實現。在同伴討論的過程中,這種思維對話就被深刻的演繹。沉睡在腦海中的知識會被激活,無序的知識碎片會被重組,逐漸形成知識網絡。同伴互助合作交流的教學可以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可以讓學生有獨立的思考空間、可以建立學生集體榮辱觀、可以及時鼓勵及客觀評價學生、可以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等。
二、任務驅動,先學后導,培養核心素養
一份適合學生的可操作性的導學案,就是學生開展學習的一份資料、一份認知導引地,能使整個學習過程有深度、有質量、有生命力。學生通過導學案這個教學資源來實施“導讀、導思、導練”,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感官、合作、評價能動力。采用任務驅動形式來編寫導學案能契合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目的。
1. 任務驅動 優化設計
筆者從2012年開始嘗試學案導學資源的開發,堅持利用導學案來進行導學課堂。例如在《酶》的導學案中,教師編寫了“仿照‘驗證酶高效性的實驗來設計影響酶活性因素的實驗”任務。
明確小組活動任務,第一步:確定研究項目并確立實驗目的。(讓學生活動有方向性)。第二步:實驗設計。請各組仿照“驗證酶高效性的實驗”來完成本實驗的設計,完成“2設計實驗”中的(1)和(3)兩題。(培養學生模仿設計實驗能力,同時讓學生的行動指向性明確,有可操作性)第三步:操作和展示。請生物小組長給本組成員分工,實驗操作者3人,實驗記錄者2人,發言者1人,板書2人;要求繪制實驗操作流程圖,配上適當文字說明。(培養組長統籌安排能力,合理發揮小組的合理,同時也讓各成員各司其職,提高課堂效率)。在這樣的導學案的推動下,課堂實現真正的導學模式,做到放大學生的“學”,優化教師的“導”,還課堂于學生,真正做到“引在重點上,導在疑難處,點在困惑時”。這些舉措對于培養學生核心素養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2. 先學后導 彰顯素養
課前導學案讓學生明確了每節課學習的方向,課堂導學案讓學生清楚地知道在課堂活動中扮演什么角色。作為一份教學資源,導學案能很好地聯系生物教學的特征,在課堂建立起師生活動、生生活動、生物課程與學生互動的三個相互協同運作的“生態圈”。在這三個生態圈中,教師導學于學生,學生反饋于教師;課程引導于學生,學生理解于課程;學生支持于學生,學生反饋于學生。使得這三個小“生態圈”像三駕馬車拉動資源的最大程度應用。在任務驅動式導學案的引導下,學生的邏輯思維得到增強;每次展示的設計讓學生更有創新意識;每次教學建議的征集讓學生的民主意識得到增強;每次的相互評價讓學生能客觀地評價同學。
三、多樣作業,因材設計,培養核心素養
傳統情況下,作業若只是為了檢測學生的知識目標掌握的情況,而對于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或是核心素養的培養起不到應有的效果。要改變現狀,教師首先要實現角色的轉換——由作業命制者轉變為情境的設計者,由作業評價的主宰者轉變為學生內省的激勵者,由過程的控制者轉變為學生解決問題的咨詢者,由知識的考官轉變為學生完成任務過程中的伙伴。筆者在幾年的教學中,嘗試應用以下四種方式來設計課外作業。
1. 制作生物小報
學生可以在最近學習中找出最感興趣的知識或是最有疑惑的知識等,上網收集相關資料,以小報的形式來呈現你對于這部分知識的研究成果。生物小報的制作對于培養學生查閱資料,總結提煉能力很有幫助;生物小報的展示可以拓展學生在生物學科上的眼見;每節課前用2-3分鐘的時間讓作者展示自己的小報,可以鍛煉學生總結提煉知識的能力,同時也鍛煉了學生的舞臺掌控能力。
2. 制作生物模型
學生需要通過研究書本所學,查閱資料了解模型的制作過程,知道科學家如何抽象出個性中的共性,從而選擇合適的材料來制作模型。如噬菌體模型,DNA雙螺旋結構模型,各種細胞器的模型,細胞有絲分裂模型等,學生制作時不僅在材料選擇上花了很多心思,同時在模型構造方面也盡量符合客觀事實,這些都能充分調動學生的智商和情商;模型的演示和評比過程可以充分體現學生的創造力;對于被學校收藏的模型頒發收藏證書,可以增強學生的自豪感。
3. 探索實驗活動
課本中涉及了各種各樣的實驗和活動,如甲狀腺激素促進蝌蚪的變態;設計并制作生態瓶;調查社區、村鎮或學校附近一個淡水區域的水質等等,這些活動均可以讓學生根據書本內容再行設計實施。例如在讓學生制作泡菜的活動中,學生采用網上收集的方法和生活中的經驗,經過多次嘗試,創新出自己的“秘方”;同時學生也能猜測到教師通過活動讓大家知道亞硝酸鹽對于身體的危害,這樣的活動過程無疑體現了核心素養的培養。
4. 撰寫觀察日記
生物學是關乎于生命教學科學,生命本身的生長、發育、繁殖讓學生通過觀察進行記錄。例如開展的“一粒種子的前世今生”的觀察活動,學生的觀察力、細心、耐心、對于生命的崇敬之心和敬畏之心在這樣的作業中得以生成,對生命的體悟能力也像一粒種子一樣在他們的內心生根發芽。
這樣的作業學生樂意去探索,樂于去交流,學生上交的作業又是一種教學的資源。
四、選修課程,拓展遷延,培養核心素養
選修課程是致力于“個性發展”的課程,選修課程的設立突出基礎性、新穎性、實用性和獨創性的結合。選修課程側重的是拓展學科的視野,深化學科的知識與技能,滿足學生的興趣與愛好,發展學生的個性與特長。它體現的是必修課程基礎上的多樣性的選擇,更關注較廣、較深、較新的知識技能與當今社會中的重大問題,彈性幅度比較大,且能隨著時代的變化和學生的要求及時的調整。因此選修課程的特質無疑和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完美契合。
1. 準確定位 編寫教材
選修課程的編寫,一般要有一個定位。筆者利用自己的學科特征,應用校園中的花草樹木、校園環境這個可開發的教學資源,編寫并課設了《嘉外觀賞樹木識別與栽培》的選修課程。該選修課程包括植物的分類方式,觀賞植物的美學特性,喬木、灌木、藤本的識別,嘉外校園木本花卉的識別,花木的移植,樹木的整形修剪,土肥水的管理,樹種調查,樹種和花卉配置九個章節。為提高學生的學科素養、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特在每個章節的編制中都安排了校園實踐課程。例如對于校園樹木的識別中,設計了學生識別樹木的特征,編寫樹木名牌的實踐課程。例如在花木的移植中,設計了學生自己動手在校園中移植一些苗木,并經行養護的方式的實踐課程。
2. 合理設置 發展個性
在選修的選擇上,學生可以從知識拓展類、職業技能類、興趣特長類等多個方向選擇,發展自己的個性,拓展自己的眼界,加寬自己的認知。選修課的設計中,很多任務是可以有個體差異性,可以讓學生自主的選擇適合自己的任務,并由此及彼,做到觸類旁通。例如筆者編寫的選修課在開設過程中,學生的專業知識得到拓展,學科知識向縱深發展,為學生的專業發展儲備了能力。有學生感言:“選修課的開設讓我可以彈性地設計自己的學習計劃,讓我及時地了解自己的優勢和感興趣的專業,因此對于我的職業意識有了初步的培養。同時選修課中的很多實踐課程發展了我的學習力、判斷力、想象力、創造力等思維品質,這些思維品質的培養也觸發了我的專業選擇意識、職業責任感,為我將來進一步的人生規劃提供了基礎。”
五、學科教室,情景創設,培養核心素養
學科功能教室能為學生的學,教師的教提供了特定的情景。在功能教室中可以一覽無遺地展示生物學科是一門實驗學科和邏輯學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隨時獲得需要的教學素材,同時也為學生的學習創設了教學情境。學科功能教室在軟件上,可以隨時更新各個功能區域的軟裝,比如信息展板的內容、作品陳列區的作品、職業規劃墻的設計和完善。強大的學科功能教室既是教室的辦公、備課、研討的地方,同時也是學生學習、解惑、探究的樂園。
1. 情景交融 教學相長
從教師層面講,在教學過程中,利用學科功能教師的陳設,需要探究時就進行探究學習,需要理論剖析時就進行理論研討,需要小組合作時就進行合作學習,需要觀察記錄時就進行實物研究。從學生層面講,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可以隨時進入功能教室進行必要的觀察、記錄自己飼養的小生命的變化;可以隨時開展同伴間的探究學習;可以隨時跟教師互動探究問題;可以隨時翻閱書籍和上網查閱資料。在這樣的教學環境下,情境交融,學科素養的培養,核心素養的培養就水到渠成。
2)軟裝設計 素質先行
學生參與學科教室軟件的布置也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一種方式,故事展板的更替,需要學生隨著課程的進展及時查閱資料;信息展板需要學生每天更新最前沿的研究和生物學有關的知識,這可以培養學生的責任心;作品陳列區的定時更替,需要學生有不斷創新精神;職業規劃墻的不斷完善,體現了學生心智的不斷成熟和學生對于自己的前途的預設;實物展區中小生命的培育,讓學生們懂得感激植物們為人類提供了生命活動必須的氧氣,讓學生們懂得再脆弱的生命都會頑強地向著陽光努力生長,活出精彩,從而知道敬畏生命,珍愛生命。這些都是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都滲透在你不經意的平常學習活動中,真正體現了素質教育。
要實現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除了深化開發現有的教學資源外,還要不斷提升教師的學科素養,不斷探索開發新的教學資源。在從“知識核心時代”走向“核心素養時代”的當口,走在教學第一線的教師,要通過實踐不斷嘗試能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新方法,不斷的探索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新途徑,不斷的反思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方式方法。在探索中前行,在前行中實踐,在實踐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長,在成長中收獲,在收獲中應用,最終實現“核心素養時代”。
參考文獻:
[1]黃倩文.中學生生物學科素養的養成[J]-考試周刊 2015(77).
[2]羅勇. 高中生物教學中“同伴互助”策略的實踐研究 [D]
[3]劉恩山. 中學生物教學論[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劉學延. 高中生物作業動態層次化的實驗研究[D]. 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1.
[5]黃婕,資蕓,陳依靈等.尊重學生個性發展需要實施分層目標教學[J].雞西大學學報,2008.
[6]甄兆敏. 生物學科功能教室建設的探討[J] 科學·自然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