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物質與意識發展失衡成為農村主要問題,村民委員會成員應當認真分析這些問題內外因素,制定解決問題的方案,村委組織成員進行分工負責,落實具體責任到個人。只有村委會確實承擔起責任,農村意識形態的治理才有可能見到成效。
關鍵詞:村委會 承擔 意識形態 治理責任
當前農村意識形態在經濟發展浪潮的侵襲下,形勢不容樂觀。雖然黨提出了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理論,實踐工作發展到今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建設的協調性上還是出現了問題,農村又是一個什么樣的現狀呢?
一、意識形態混亂成為農村的主要問題
農村在聯產承包責任制政策落實后,日子漸漸富裕起來,在九二年鄧小平南巡對改革開放政策進行確認后,農村經濟再次進入一個蓬勃發展期,在這個新階段,農民的膽子開始更大起來,思想解放更徹底一些,物質對農民的刺激更深入一些,農民對社會經濟的發展更期盼一些,也正是在這一過程中,農民的思想再度演變,這一演變是在經濟再發展浪潮侵蝕中開始的,到目前展露出如下問題。
(一)物質與意識發展失衡
在物質上的發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績,村民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被認為是一種進步。在精神文化層面,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關系傾向于淡化,對物質關系的依賴性更多一些,而且逐漸演變成為了私利,不擇手段。
1.謀私利不擇手段
在經濟發展的溫州模式影響下,人們開始反省,能不能再用富有后的物質買回精神上的信譽,能不能再用長時期自然環境的惡化換取一時經濟的增長。官員懵圈的時候,社會又進入了互害模式的新境界。
更有甚者,利用落后的迷信活動蒙騙淳樸善良的村民,為了獲得私利,不擇手段,迷信蠱惑在農村的危害是暗地里的洪水猛獸,危害至極。
2.教育體生而不公
教育是跟戶籍政策捆綁,當前的教育體制和教育資源的分配,已經把農村孩子的發展置于不利地位了,整體上看國家對農村子女的教育關懷是不夠的。
(二)非無產階級思想泛濫嚴重
改革開放以來,農村的經濟發展把農民的時間用在各項創收增產崗位上,對思想意識,農民自身的修養提高方面投入時間和精力極其有限,多年過后,現狀如下:
1.黨基層組織工作乏力
農村的基層組織工作力度衰降至最低點,基層黨內民主制度難以貫徹落實,黨內賄選問題嚴重。嚴重影響黨在群眾中的形象和威信。農村基層組織對黨的指導思想,工作方針,貫徹力度有限,越是經濟次發達的農村,這種問題越突出。
2.非無產階級思想活躍
無產階級思想在農民的整體意識里的成長較為淡漠。非無產階級比較活躍。
留守農村的是善良的老人與幼弱的兒童。父母把兒女用血汗換來的辛苦錢,交給虛假和尚、道人或迷信嫡傳殘余的巫師,以期盼子女外出勞作的平安。總合考慮這個世態炎涼,感覺公平嗎!
二、農村意識形態混亂的原因
農村意識形態現狀的成因可以從內因和外因兩個方面來考慮,內因是根本原因,居主要地位,外因是重要原因,決不能忽視。內因取決于農村內部的組織和管理,外因決定于村落內部與外部社會交往的影響,是村落所處的周邊環境,主要是這兩方面的原因,造成了農村當前思想意識形態上的問題,具體分析如下:
(一)農村意識形態混亂內因
1.黨的基層組織管理滯后
黨的基層組織對如何領導農村的改革開放沒有經驗,只能在實踐中探索發現,直到2003年為了加強和改進黨的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加強和改善黨對農村工作領導,以保證黨在農村的改革目標的實現,依據《中國共產黨章程》制定了《中國共產黨農村基層組織工作條例》。明確了農村基層黨組織的職責和任務,也規定了農村黨支部在精神文明建設方面的相關要求。
2. 村委會管理滯后
放棄計劃經濟,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沒有可借鑒的成功經驗,如何管理好農村經濟的發展,是一個探索發現的過程。直到1998年,國家對農村的管理形式及其性質和任務才作出了法律規定,這才為農村如何發展繪制了一個草圖。
3.科普知識重任未完成
在文革時期,各種非無產階級思想意識得到壓制,清除迷信觀念,但改革開放以來,工作的重心轉移到如何更快更好的發展經濟上,放松了對意識形態的管理工作,致使一些非無產階級思想私下復燃蔓延,又在危害社會。
(二)農村意識形態混亂得外因
在村落外部,經常有一些思想觀念向村內傳播,這種傳播既有顯性的,也有隱性的。傳播這些觀念目的,或是壯大自己群里的影響和力量,或是為騙取村民的財富。這些思想或來自于宗教、或來自于謠言蠱惑、或來自迷信活動。
1.宗教活動影響
傳統中國是一個多宗教的國家,傳統的宗教在農村是根深蒂固,外來的宗教也有一定的歷史空間了,因此宗教對農村的影響是不可避免的。一個真正的宗教人士,一般都具有較高的修養,虔誠的遵守本教教義。不會去危害他人的。相反,利用宗教做文章的人將會給社會造成負面影響。
我國是個宗教信仰自由的國家,宗教要與國家制度相適應,在以愛國主義為統一戰線的基礎上與其他宗教群體及無信仰的民眾和諧共處。
2.迷信詐騙活動
隨著經濟的發展,迷信詐騙活動在農村愈演愈烈,勤勞村民的物質豐富起來,有這樣一種人,他們在常人的勤勞致富之路上不愿付出辛勤的汗水,有主觀如此的,也有客觀不具備知識和素質的,卻又不安于清貧,難以忍受物質匱乏帶來的痛癢,于是走上迷信騙錢的道路。這類人在農村以隱性活動者居多。當地的村民是絕對知道的。
三、村委會應承擔本村意識形態治理責任
治理農村的意識形態,一定要確立責任的主體,責任要落實到具體的責任人,要有嚴格有效的獎懲方式,這樣治理才可能見到成效,否則就會成為喊口號、走過場、流于形式。農村的思想意識形態混亂的主要原因有:責任主體沒有及時承擔起責任、農民自身對科普知識的理解不夠、迷信活動假借宗教危害村民。三個主要方面是農村意識形態治理應該重點考慮的內容。
(一)落實意識形態治理的責任主體
農村實行村民自治,村民依法辦理自己的事情,為維護村民的合法權益,依據憲法,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其中規定了村民委員會辦理本村的公共事業,調節民間糾紛,協助維護社會治安,向人民政府反映村民的意見、要求和提出建議。法定村委會就是自治組織的主體。
1.落實責任到個人
本村意識形態是關乎本村社會治安的重要問題,內容屬于村委會應該負責的范圍,民委會也就應該擔負起本村意識形態治理的責任。對于人口多的村要有專業的下屬委員會負責,人口少的村,要有村委會成員分工負責,總之要落實到具體的責任人身上去,這樣才會有具體的真正的人來負責。
2.要賦予村委會相應的權力
當考慮要把責任落實到具體的責任人時,依據權責對等的原則,看村委會對維護社會治安只是“協助”的一個責任,那么依據當前的規定,責任最重要的主體不是村委會,而村委會是最了解社會真實情況的,又是自治的主體,卻沒有管理這個村子治安的正真權利。這需要給村委會一定的維護社會治安的權力,以便于權責一致,和真正的工作人員手中有權好辦事。而且依據行政許可的原則是可以給村委會一定的相關權力的,或說委托授權也可以。
(二)切斷不良意識來源
揚湯止沸不如釜底抽薪,對于影響村民意識形態的外部因素,一定要切斷這個不利影響的紐帶。不能只顧解決問題,要注重防范問題,要防患于未然。
1.保護合法的宗教信仰和活動
國家保護正常的宗教活動 ,據不完全統計,中國有各種宗教信徒一億多人,宗教活動場所8.5萬余處,宗教教職務人員30萬人,宗教團體3000多個,培養宗教教職人員的宗教院校74所。中國歷史上是個多宗教國家,各種不同宗教間是能夠和平相處。
合法的宗教團體必須具備:一、依照《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的規定辦理登記,按照宗教團體章程開展活動;二、有開展活動的場所,并進行了登記;三、宗教活動場所有管理組織、施行民主管理,宗教活動的場所管理人員要民主協商推選,并登記備案,有健全的人員、財務、會計、治安、消防、文物保護、衛生防疫等管理制度;四、非宗教團體、非宗教活動場所不得組織、舉行宗教活動;五、各宗教團體堅持獨立自主自辦的原則,宗教團體、宗教活動場所、宗教事務不受外國勢力支配。凡是不符合國家相關規定的宗教組織是非法的宗教組織。
2.嚴格區分宗教信仰自由和傳播自由的界限
國家保護宗教信仰自由,公民可以信仰宗教,也可以不信仰宗教,不受他人強迫和歧視。現在很多人將宗教信仰自由和宗教傳播自由混為一談,屬于濫用宗教信仰自由,四處傳播宗教思想,實際上已經跨越了信仰自由的界限。
現在宗教活動中,發展信徒,傳播宗教觀念,這已經不在是宗教信仰自由了,實質上這是宗教傳播。傳播宗教是影響社會意識形態的重要武器。
宗教活動只能在宗教活動場所內進行,離開登記的宗教活動場所開展宗教活動是非法的宗教活動。在宗教活動場所內參加活動的信徒,不得相互進行宗教宣傳(交流實質是宣傳),否則視為突破信仰自由的界限成為傳播自由,是非法的。
3.嚴厲打擊迷信活動
嚴格管理宗教事務,讓正常的宗教與迷信詐騙活動區分開,對于披著宗教外衣的迷信活動進行嚴厲的打擊,防止這類人詐騙村民的錢財。
(三)科普推廣進村入戶
群眾工作比較繁瑣,需要耐心、細致。治理村民的意識形態,村委會必須對村民進行引導教育,必要時能夠采取適當形式和內容的強制,這雖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還需要在《憲法》與《行政法》以及《村民委員會組織法》關系上給予適當的確認,否則是不會有成效的。
1.信仰科普要進村入戶
向村民普及正常的宗教活動是以什么形式舉行,有哪些必要條件,與非法的界限,只有村民具有區分正常的宗教信仰與迷信活動的能力后,村民才能真正具備防范能力。
提高村民的自然科學知識,自然科學是破除迷信觀念的法寶,自然科學能揭示的原理會給村民帶來正確的認識,對建立正確的人生觀有很大的幫助。
2.對迷信活動要提高警惕
迷信活動后患是無窮,它可能毀掉人的一生。卷入迷信活動,將帶來經濟損失,精神打擊,情緒的跌宕。只有對迷信活動提高警惕,能及時識別防范,才能避免精神和物質上的損失。
四、總結
在農村意識形態治理中,就村民自身而言,重點要提高村民的科學技術知識、正確對待宗教信仰,能夠準確區分宗教信仰自由與傳播自由的界限。訓練村民具備破除迷信活動伎倆的能力,引導村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完成這個任務,村民委員會成員應當認真分析這些問題的內外因素,制定完善解決問題的方案,組織成員分工負責,落實責任到具體負責人員。只有村委會確實承擔起責任,農村意識形態的治理才有可能見到成效。
參考文獻:
[1 ]《中國共產黨農村基層組織工作條例》[S].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S].
[3 ](2010年10月28日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七次會議修訂)《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S].
[4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第426號,2005年3月1日起施行)《宗教事務管理條例》[S].
作者簡介
李軍峰(1974—),男,漢族,河北藁城人,廣西師范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2015級政治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政治學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