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雪芳
摘 要:當今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對職業教育和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時也給職業教育的發展帶來了千載難逢的機會。但是,也有難題擺在我們面前:市場運作快、時效性強,某些傳統的工藝逐步被淘汰;職業學校學生的就業質量不高,學生的技能水平跟不上企業的發展,家長和社會對學生的就業又有很高的期望。因此,本文對中職服裝結構設計專業教學模式進行了探索,提出在課程的改革方面,應該突出實踐性和社會性,將傳統的課程教學和企業項目相互滲透,融會貫通。
關鍵詞:中職學校 服裝結構設計 教學模式
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企業對技術工人有了更高層次的要求。企業會到職業院校挑選學生,這時企業關注的不僅是學生的學習成績,更關注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在傳統的服裝專業課教學中,理論與實踐完全脫節,教學效果也不甚理想。傳統的服裝專業教學模式越來越不能適應行業企業對技術型人才的需求。所以,要探索一條能有效地解決職業學校服裝專業教學難題,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的中職教育發展的新路。
一、中職服裝結構設計教學普遍存在的問題
1.教學內容陳舊,脫離實際需求
中職服裝結構設計的教學案例使用的還是較老舊的服裝款式,與當前市場流行的款式脫節。在教學設計上,偏向理論,某些環節更是脫離了實際要求。學生的動手能力在質量上和效率上都比較欠缺。在制圖方法上,教師往往尋求學生易掌握、難度系數小、能應付考證的簡便制圖法,卻忽視了與企業的銜接,導致學生到企業工作后要重新開始學習制圖。
2.教學資源不足,師資力量欠缺
受辦學條件的限制,中職實訓室比較落后,學生得不到足夠的實訓操作的機會,到企業工作后,面臨不會操作機器的尷尬局面,與市場的人才需求脫軌。實訓教學方面的師資也比較缺乏,教師很少或是沒有下過企業,缺乏最新、最全的教育教學信息,與企業的高技能人才還有一定的差距。
3.與企業合作不足,對市場的技能需求把握不夠
中職學生在校學習時長基本是2~3年,之后是頂崗實習。一方面,學校安排的理論課程居多;另一方面,學校與企業的合作少之又少,以至于學生的實踐能力異常薄弱。企業基本上都是以選擇人才為主,而不是參與人才的培養。還有一些企業出于對安全風險的考慮,不愿意接納學生在企業實習,這就導致學校與企業的合作不足或是幾乎沒有合作,對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產生了負面影響,和市場的人才需求脫節。
二、服裝結構設計教學模式的改進
1.加強教學實踐,做到與市場對接
目前,市面上有很多關于服裝結構設計的教材,內容較雜亂,缺乏統一性和系統性。我們的教師團隊可以根據自身的教學經驗以及各自學校學生的實際情況,自己編寫教材或講義供學生參考和學習。針對學生實踐操作的薄弱環節,教師可以把企業引入課堂,把企業技術部門的操作流程融入教學中,甚至還可以模仿企業的生產流水線,讓學生按步驟模擬企業生產線的操作,既提高了學生對課堂的整體認識,又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也不至于與企業的實踐操作環節脫離。在制圖方法上,教師可以找一些當下流行的服裝款式,這也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應選擇適宜的制圖方法,而不是只用單一的、簡便的、為了考證而快速記住的制圖方法。無論是原型的繪圖方法還是比例的繪圖方法,都要根據不同的服裝款式、不同的難易程度,進行靈活的交叉運用。
2.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構建“雙師型”教師隊伍
對中職學校服裝專業的教師來說,目前的實踐經驗還存在不足。針對這個現狀,一方面可以把教師下派到服裝企業去鍛煉,并且在鍛煉的過程中了解市場,掌握企業最新的市場動態、最新的技術;另一方面,學校可以定期聘請企業的技術人員來學校,給學生和教師開設講座或是教授實踐操作課程,這樣可以讓學生了解和掌握企業中的一些新技術、新工藝。學校還可以定期組織教師去高校觀摩,去企業實習,走出學校,面向企業。教師的理論實踐經驗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教學質量。“雙師型”教師隊伍對于服裝專業的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3.加強校企合作,引企進校,引校進企
要積極探索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這是中職教育發展的趨勢,是提高技術型人才培養的有效途徑和方法。依托企業的人力資源,整合學校的教育教學資源,通過學校和企業合作,培養技能人才。企業可以在學校成立工作室,到學校傳授知識與技能,學校能幫助企業解決招工難問題。這種模式既能提高學生的技能,也能減輕企業業務繁忙的壓力,通過校企合作,真正實現雙贏。
(作者單位:浙江省麗水市松陽縣職業中等專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