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梅清
摘 要:由于生源的不斷減少,在廣大農村學校,小班化已成為常態,這也為小組合作學習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條件,可現在好多課堂中呈現的小組合作學習大多流于形式,學習效率低下,本文將從分組方式、小組長的培養、合作學習氛圍的營造、老師的觀察與指導四方面對我們經過不斷嘗試總結出的丁點經驗進行闡述,與大家進行交流。
關鍵詞:小班化;閱讀教學;小組合作;高效
與“大班”相比,“小班”無疑具有許多優點,這是因為它更有利于挖掘學生的內在潛力、更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由于班級人數較少,使得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交往的頻率大大加強,為更好地開展小組合學和分層教學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這也使個性化閱讀、“因材施教”成為了可能。可現實情況下,閱讀教學中的小組合作存在形式化、低效等諸多弊端,而如今,隨著農村生源的銳減,越來越多的學校不得不邁入小班化行列,因此,如何使小班化閱讀教學中的小組合作學習更加高效、精致,成為十分迫切需要探討的問題,我們為此進行了一系列有效的嘗試,現總結如下:
一、靈活進行分組
在現今的小組合作學習中,我們大多采用的是固態分組,即按同質編組或異質編組。其中按組內異質、組間同質原則分組的異質編組更為普遍,這一編組有利于開展“幫教”活動,可在實際操作中,也存在較大難度,容易出現“優生唱獨角戲”、“差生被動合作”的弊端。長此以往,不利于差生自信心與學習興趣的提升。為了克服這一弊端,我們嘗試了同質編組,即:組內同質、組間異質,這種編組方式能有效地克服前者存在的弊端,有利于分層教學和分類輔導的實現、有利于學生特別是學困生自信心、興趣的培養,另外,由于使競爭成為了可能,這種方式使得優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更強,有利于他們自身能力的提升,這樣在進行閱讀教學時,分層教學才會真正落實,就能盡可能地實現“因材施教”,如果我們能將兩種編組方式結合使用,取長補短,更有利于學生的成長。
當然,在實際教學中,我們發現,若小組一成不變,學生會漸漸失去參與活動的興趣,所以我們又嘗試運用動態分組來調節和補充。動態分組主要有自愿分組和根據見解的不同分成正反兩組。自愿分組有利于調動學生參與的熱情,活躍氣氛,促使學生更好地完成學習任務,而分成正反兩組,可以更有效地開展爭論與辯論,在碰撞中使學生主動去探討,弄清問題本質。這種分組是我在小班化閱讀教學中經常使用的分組方式,幾者并無明顯的優劣之分,在操作中,我們應當針對教學內容與課型,靈活選擇,穿插使用,從而有效的為教學服務。
二、重視小組長的選擇與培養
有了科學合理的分組方式,還得使學習小組有一個強有力的組織者。因此,在進行小班化閱讀教學時,小組長的選擇與培養也要引起重視。小組長在合學過程中擔當著重要角色,他們既要落實教師的教學要求,保證學習過程中每一個組員的參與性,還要掌握進程與時間,更要讓學習能力差的學生也得有參與提高的機會,因此,小組長不僅要學習能力強還要組織、協調能力強,所以,必須對小組長進行必要的培訓,讓他們學會合學時的操作過程,一般來說,小組長在小組合學時的操作過程主要有:1.宣布合學開始。2.明確小組學習的任務。3.讓每位成員獨立自學思考。4.組織所有組員展開討論交流。在討論時,需注意給每一位組員發言的機會,要把一些容易解決的問題留給能力較差的同學,多鼓勵、幫助他們逐步樹立自信心。5.選出匯報員,這一角色要多讓學習能力差的成員擔任,以此來掌握他們是否達到學習要求。當然,小組長的培養需要一個比較長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這就要求我們老師要多一份耐心,剛開始,有必要以身示范。
三、重視合作學習氛圍的營造
誠然,在小班化環境下,由于相對而言,學習小組組數較少,每組人員也在3-5人左右,這為老師積極參與每組討論和指導合學創造了條件,老師可以及時、全面了解各個小組的學習進程及討論情況,做到心中有數,在組織各小組進行全班交流時可做到有的放矢,同時,由于每個小組人員相對較少,增加了每個成員發言的幾率,學生活動空間相對增加,使討論交流更充分。可真正要使這些有利條件得以充分發揮,除了有科學、合理的分組方式和精心選擇培訓的小組長外,還要注意合作學習氛圍的營造。在語文閱讀教學中,經常需要學生去大膽的質疑、大膽發表自己的看法,能勇于發表自己的見解,形成頭腦風暴,進行思維碰撞,這是語文閱讀教學追求的目標之一,與傳統教學相比,小組合學氛圍好時,同伴之間就不會存在壓抑感,討論環境相對自由輕松,學生就不會因教師或學習優異者的權威而不敢質疑,不敢去發表自己的獨立見解,成為“人云亦云”的假合作。另外,擁有良好的學習氛圍,同伴之間一般不會對那些不能理解問題或表達較差的學生進行嘲笑、批評和訓斥。從而使這些學生可以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大膽參與討論。使他們形成“不恥下問”和敢于表達的學習態度、積極學習的行為習慣。從而最大限度上實現真正的合學。可見,合作學習氛圍的營造有多重要。作為教師,在每一堂課中,都要注重小組合作氛圍的營造,如對他們進行愛學習、文明守紀和集體主義觀教育等。促使他們形成較強的小組集體觀念和集體榮譽感,建立融洽、平等的小組關系。為此,老師還可以以小組為單位開展各類活動,利用學生的好勝心有意識開展小組競賽,激勵學生去參與小組學習,促使他們養成合作學習的意識與習慣。有這些還不夠,老師還應該注重建立科學的評價機制,在對各小組合學目標完成情況進行檢測時,不僅要注重評價其結果,更應該注重評價每個小組討論、交流的過程,特別是合學過程中,學習能力差的學生發言的機會、質量,其他組員傾聽的習慣、對同伴發言的評價等進行指向性評價,以引導、促進每個小組合學習慣與氛圍的形成。同時,在進行評價時,不僅要對小組通過橫向對比進行評價,還應該注意對小組中個體的表現進行點評,這樣“多管齊下”,才更有利于“合學氛圍”的營造。
四、教師在合作學習時要加強觀察和指導
小班化使教師參與每組討論成為可能,老師參與每組的時間更充分、在學生進行合學討論時,教師要加強巡視、注重指導,在巡視中發現問題及時進行引導,廣泛、深入地參與到小組合學中,以便及時發現問題,發現課堂生成,在教學過程中,很好的利用,加以解決。這樣做,還可以做到心中有數,有的放矢。在匯報交流時,可有意識的將一些簡單明了的問題交給學習能力較差學生回答,這樣既不會損傷學生的自尊心,還培養了他們的自信心與興趣。另外,由于學生年齡較小,理解能力、思維能力還比較膚淺,對閱讀方法、技巧知之甚少,經驗十分欠缺,在合學中,教師適時、恰到好處的點撥可起到“畫龍點睛”、“一石激起千層浪”的作用,使他們產生“豁然開朗”之感,也有利于提高合學的實效,提高學習效率。例如在《水鄉歌》一課中,學生在分組討論“為什么從‘白帆片片像云朵可看出水鄉船多?”“愛心組”發生了困難,無法討論下去,在巡視中,我發現了他們合學一時停止,此時,能力強的學生馬上想到帆是船的一部分,有帆的地方,肯定會有船,帆多說明船就多。聽了他的發言,我又拋磚引玉,讓他向其他同學講解一下,最后,所有的成員都理解了,我還建議匯報時,讓他們小組選派學習能力較差的那位同學進行匯報,最后,我還特意表揚了他們組的合學精神。
以上幾點,是我們在小班化背景下,如何提升小組合學的實效,從而提升語文閱讀教學的課堂教學效率而進行嘗試后,總結出的一點收獲,當然,這些僅僅是一些初步探索,不足之處,還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去探討,去一步步總結完善。
參考文獻:
[1]陳解放.合作教育的理論及其在中國的實踐[D].華東師范大學,2002年5月.
[2]金輝.上海市小學實施小班教育的對策研究[J].上海教育研究,1998.
[3]唐廣泉,王加兵.小學語文教學中合作學習的實踐與思考[D].江蘇教育研究,2006年5月.
[4]倪習龍.學小班化教育的實踐探索及其理論思考——以鹽城市亭湖小學個案的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