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文彰

摘要:經濟越發展,會計越重要。培養會計人員“工匠精神”是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要求。縱觀美、德、日等制造業強國,無論從核心技術還是產品質量及美感來看,他們都具備絕對的競爭力,這離不開強大的人力資源作為支撐。因此,為了踐行《中國制造2025》政策,高職院校應當向國家輸送更多德才兼備的人才。會計人員作為推動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群體,高職院校培養具備“工匠精神”的會計人才是因勢利導,同時符合戰略發展目標。
關鍵詞:工匠精神;高職院校;培養;會計人才
“工匠精神”是一種具備藝術感的職業精神。此概念并非是新創造的,在我國古代,先輩就強調“德藝雙馨”,培養“切磋琢磨”的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李克強總理于2016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及“工匠精神”,意味著國家高度重視各行各業中具備工匠精神的職業人才。作為國民經濟發展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崗位之一——會計崗,同樣急需具備“工匠精神”的會計人員。在傳統的中國教育理念中,中職、高職院校與綜合性大學相比較,地位較低。這是傳統文化以及教育體制帶來的偏見。面對《中國制造2025》以及職業化教育改革背景下,是能抓住機遇,還是錯失良機呢?關鍵是該院校能否培養出適應社會需求的職業人才。
一、會計人員職業能力框架
于會計人員而言,所謂“工匠精神”就是“德”“才”兼備。社會需要會計人員具備的“德”、“才”,具體又是指什么呢?
人才市場對會計人員的“德、才”需求并非千篇一律,而是層次分明。高職院校應對需求市場進行深度剖析,將培養目標及方向進一步明確,應培養出具有差異化競爭力的會計職業人才。從職稱角度看,我國的會計人員層次分為初級職稱、中級職稱、高級職稱的職業路徑。從職業方向看,會計類的人員主要分成以下職業類別:專職會計、審計人員、會計研究人員。不同層級的會計人員具備的職業能力要求不一樣。筆者認為,目前我國不同層次的會計人員應具備的職業能力要求如表1所示:
隨著全球經濟合作日益密切,國際經濟合作組織提出的《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中指出知識經濟的概念,而其核心價值觀就是能力本位。不管什么層次的會計人員均應具有持續學習的能力,盡可能通曉國內外經濟動向及國內外《企業會計準則》。
二、培養具備“工匠精神”的會計人才
我國現行的會計教育層級大體分為中等職業教育、高等??平逃?、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教育部指出:為“中國制造2025”培養不同層次人才。根據《行動計劃》,我國的職業教育不僅僅是高職院校的任務,到2018年,本科職業教育學生也應有一定規模,關于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模式改革應有成果。這意味著研究生、本科也參與到職業化教育中。目前,高職院校的學生社會認可度普遍還不夠高,況且面對來自本科和研究生職業化教育帶來的挑戰,高職院校如何應對此次改革,突破會計人才培養模式中遇到的瓶頸呢?
(一)明確目標——培養“工匠精神”的會計人才
一直以來,高職院校的教學培養目標較為模糊,要么和本科教育的培養模式類似,要么同中職教育的培養模式相近,未突出高職院校的特色。所謂各有所長,高職院校如何做到揚長避短,凸顯特色呢?
高職院校的會計人才培養模式應當以市場為導向,學生在工作崗位中的表現若能被企業認可,為高職院校的教育積累聲譽,由此提高與其他高等教育的市場競爭力。我們可以明確的是向社會輸送具備“工匠精神”的會計人員是高職院校的培養目標。這里的“工匠精神”人員是指從價值理念、職業技能雙方面培養出具備競爭力的職業人員,學生走向工作崗位時不僅僅已經掌握實操技能,還應該在日后的工作中透露出嚴謹、專注、敬業、精益求精、推陳出新的工匠精神。
(二)培養未來會計人員的“職業精神”
美德日等國家之所以成為制造業強國,其中一個關鍵因素則為他們的員工對待工作嚴謹、認真、精益求精、注重細節,對產品的質量要求甚高。發達國家員工的工匠精神離不開較為完善的職業教育體系,企業對他們的培訓,離不開長期職業精神的傳承。
培養會計人員專注、嚴謹、追求極致的敬業精神,首先,言傳身教,教師是學生在校期間接觸較為頻繁的群體,他們的行為、價值觀直接影響學生;其次,開設課程,不少職業院校并未開設人文課程,即使有人文課程,也未得到應有的重視;其三,環境塑造,從家庭、學校到大社會,應該樹立對待職業耐心、專注、追求極致的態度。中國作為后發現代化國家,在發展初期,必須以發展速度取勝,如今我們的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到了追求更高品質的時代。培養“工匠精神”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這需要從上而下的引導,從下至上的實施。
(三)培養未來會計人員“職業技能”
馬克思主義的教育觀是重視個人的價值,教學與生產實踐相結合。在教學中,高職院校應盡量避免出現“重理論、輕實踐”的現象。這些會計學生,如果從事的是財務會計領域的工作,多數是從出納、會計核算做起。經濟業務是龐大的,課堂中,教師講授的知識點不可能囊括所有的業務,我們一方面傳授給學生專業技能,另一方面應當讓學生具備獲得專業技能的能力。
首先,深化校企合作。現階段,有一些高職院校和企業合作,在校生獲取去企業實習的機會。但因為實習期較短,企業人員沒有精力花太多時間教導實習生,這就造成校企合作未見成效。若企業具備建校資格,他們培養的學生未來可以為企業服務,這樣使企業更愿意花費時間和人力用心培養學生。同時,學生深入了解具體的實務操作過程,且與所學專業鏈接較為密切,具備苦心鉆研的必要條件。
其次,優化教師考核指標。教師作為學生獲得職業技能的重要因素,培養高素質、高技能、高創造力的師資隊伍是提高高職院校整體質量的關鍵因素。通過閱讀文獻,訪談等方法,筆者了解到教師績效考核指標歸納為:學生滿意度、教師自評、同事評價、科研成果。其中,前三種考核指標主觀性較強。可以增加教學成果指標,教學成果具體表現是學生技能考核。不管以何種績效考核方式,唯一不變的就是為了調動教師的積極性,同時符合教學價值最大化。
三、結論
喚醒中國制造業主力軍的“工匠精神”,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這需要學校、企業以及廣大主力軍共同的努力?!奥殬I精神”和“職業技能”并非孤立存在。職業精神指引職業技能更精湛,職業技能是職業精神的具體表現。要培養具備“工匠精神”的會計人員,高職院校應該嘗試改變陳舊的培養目標和教學模式,真正意義上讓這些學員在具備職業技能的同時具備附加值。新一代的職業人員應當是能夠持久地為社會創造價值。
參考文獻:
[1]許萍.會計人員能力框架問題研究[D].廈門:廈門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6.
[2]薛棟.論中國古代工匠精神的價值意蘊[J].職教論壇,2013(34).
(作者單位:中山市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