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德宇
摘要:長久以來,在中學的教學中普遍存在兩類不同的教學觀念;一是注入式(填鴨式)教學觀,認為教學過程是單向的,學生只是一個被動的接受者或受訓者,他們學習的目的就是為了接受知識;二是被稱為培育式(啟發式)教學觀,這種教學觀點將學生放在主體的地位上,老師只是作為學生學習的引路人,或者作為展示正確的態度和操行的榜樣,處于一種輔導的地位,反對單一傳送的教學方式,主張積極的多樣化的活動。
關鍵詞:初中物理;互動教學;運用探討
“互動教學”的含義是:在教學過程中,借助溝通與合作,使師生分享彼此的知識、思考和個人經驗,從而實現教學相長和學生與教師共同的發展。毫無疑問,這樣的教學是一種主體性課堂教學。在形式上,學生和教師、學生與學生、個人與小組、小組與小組、小組與教師是相互關聯的,他們之間的互動是情感、智力、思維、認知上的互動。以下是我的一些教學見解。
一、巧用教法,激發興趣,推進互動
一個教師對知識、對學習的看法,必然會影響他對教學的看法以及對教學方法的選擇,最后通過教學實踐與行為來獲取。另外,知識扎根于觀念,認知的方式就是價值選擇的方式。以前老師經常大搞題海戰術。認為老師為主學生為輔,可以不尊重學生的個性,不講教學藝術。認為多一分時間就多一分收獲,完全忽視教學方法在教學中的應用。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習慣于指望老師"滿堂灌",對老師產生依賴心理,不主動積極思考問題。課堂上有的同學表面靜坐哪兒,到底有沒有聽講,聽了多少,理解多少,對其聽課的效果老師并不知道。這都是傳統教學老師對學生單向傳輸知識所帶來的弊端。選擇互動教學方法無疑是對當前枯燥的課堂教學進行活力輸入。楊振寧博士說過:成功的真正秘訣是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可借助生動的物理學史和演示實驗、形象的語言,自然現象的觀察。在教材中選擇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所接觸到的事例來講解、討論。例如:從平面鏡內看到背后時針所指時刻的讀數不同,來討論平面鏡成像的性質;從"池塘叉魚叉不到"來說明光的折射現象;從先看見閃電,后聽到雷聲來討論光、聲的傳播速度。用這些日常生活經常接觸的事例來講解,學生易懂,也易使學生提高學習物理的興趣。這對加強物理課堂師生互動是非常重要的。
二、加強實驗,推進互動
物理是一門實驗科學,其特點之一就是實驗比較多,物理學的特點決定了只有讓學生參加探究過程,才能引導他們積極進行思考。在物理實驗中,人能發揮主觀能動性,控制條件,改變客觀狀態和進程,使自然現象的變化有利于得出規律。再則,實驗能夠使學生對物理事實獲得具體、明確的認識。這是理解概念和規律的必要基礎。而觀察和實驗對培養學生的觀察和實驗能力、事實求是的科學態度,激發學習興趣,具有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在中學物理課堂教學中引入實驗教學,能夠給學生學物理創造良好的環境。由于中學生對新奇現象有濃厚興趣,教師把實驗引入課堂,能使他們積極去看、去想、去做。通過實驗事實,建立起概念,從而理解知識,并掌握一定的實驗基本知識和技能。所以說,實驗本身的特點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獲取知識的欲望。而實驗的趣味性是我們引入課堂教學的原因之一。
三、創設生活化的問題情境
《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物理課程應貼近學生生活,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激發并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探索物理現象,揭示隱藏其中的物理規律,并將其應用于生產生活實際,培養學生終身探索的樂趣、良好的思維習慣和初步的科學實踐能力。”不難看出,物理與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所以,將學生熟悉的情境引入課堂不僅可以將課堂面向全體學生,而且,還有助于師生之間的互動,對提高物理課堂效率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在教學《氣體的壓強》時,為了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也為了將課堂面向全體學生,在授課的時候,我首先引導學生思考幾個與生活有關的問題:(1)氣球為什么能夠被吹起來?(2)吸盤式的掛衣鉤(不是帶膠的那種)為什么能吸在平滑的墻面上?(3)塑料瓶裝半瓶熱水擰緊瓶子蓋冷卻后瓶子為什么會癟?這幾個問題都是與學生生活有著密切關系的,可引導學生在熟悉的情境中進行探索。有學生說:“是因為有氣體進入,才使得氣球被吹起來的?!庇袑W生說:“因為熱脹冷縮才使得瓶子癟了。”……學生進行激烈的討論,但我發現在這個過程中,很少有學生能說出為什么吸盤式的掛衣鉤為什么能系在平滑的墻面上。接著,我就這個問題讓學生開始思考,引導學生想一下吸盤式掛鉤的使用方法。有學生說:“每次都是用很大的力氣將掛鉤和平滑面壓在一起?!薄拜p輕地將掛鉤和平面貼在一起不可以嗎?”我接著提問?!安豢梢裕苋菀椎粝聛?,我試過?!薄澳沁@是為什么呢?”我又問。學生開始思考?!笆且驗閴簭姟!庇幸幻麑W生突然給出了答案。“對,是壓強。”在我給予肯定之后,我借助多媒體向學生展示了吸盤式掛衣鉤的使用過程,并向學生解釋了其工作原理,同時,也非常順利地將學生引入了正文的學習當中。
四、建立和諧民主的師生關系
寬松、民主、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是構建積極、有效互動的基本前提。師生互動是建立在師生間平等、尊重、理解的基礎上, 要實現師生的交往互動,教師首先要構建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我們在教學過程中,營造寬松、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始終關注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學生的主體發展為導向,引領我們課堂教學的整體設計和推進。
總之,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不僅可以提高物理課堂效率,而且,還可以讓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進而促使學生獲得更好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