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強
[摘 要] 中國農村留守現象普遍存在,“留守兒童”、“留守婦女”、“留守老人”構成留守家庭。現實經濟因素,社會環境因素,農民傳統心理因素是農村留守家庭形成的主要原因。大力發展鄉鎮企業,實現在家門口就業;加大政策向農民傾斜的力度;完善農村基礎設施,豐富留守群體的文化生活;建立健全扶貧政策,全方位實施精準扶貧;提高留守群體和農民工自身素質是解決農村留守問題,破除城鄉二元結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路徑。
[關鍵詞] 中國農村;留守家庭;留守兒童;留守婦女;留守老人
[中圖分類號] F30[文獻標識碼] B
在農民工進城務工的大潮流下,中國農村留守家庭問題日漸突出,成為社會轉型時期必須著力解決的全局性問題。所謂留守家庭指的就是與農民工有親緣關系的利益相關群體“留守兒童”、“留守婦女”、“留守老人”組成的家庭模式,這種家庭模式稱為“留守家庭”。留守家庭的形成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現象,當前,中國正處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階段,社會轉型時期的“三農”問題矛盾突出,我們必須高度重視農村留守家庭問題,采取有力的措施破除城鄉二元結構,這對于解決中國農村問題,實現城鄉協調發展,實現“兩個一百年”的目標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戰略意義。
一、中國留守家庭現狀
留守家庭是目前中國農村的普遍現象,已婚男性外出務工,留下子女、妻子、父母在家,“留守兒童”、“留守婦女”、“留守老人”共同組成了留守家庭。這三個群體是農民工進城的犧牲品和默默奉獻者,他們的現狀不盡如意,生活需要、情感需要經常得不到滿足。
留守兒童不能和父母一起生活帶來了很多實際問題。首先,他們普遍缺乏父母陪伴的愛,他們害怕與陌生人打交道,生活圈子非常小,影響他們日后成長成才;其次,留守兒童的教育現狀不容樂觀,良好家庭教育和教育資源的缺乏使他們輸在起跑線上;再次,留守兒童的人生安全存在隱患,近年來,留守兒童被拐、被害、落水、性侵等事件時有發生;最后,留守兒童身心健康現狀讓人擔憂,兒童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起點時期,沒有人引導不容易走上正確的軌道。
留守婦女面臨一系列問題。第一,生活負擔重,承擔的體力勞動量大;第二,心理負擔重,精神上缺少依靠,孤獨感強,缺乏安全感;第三,幸福感不強,留守婦女普遍沒有感受到生活、家庭、愛情的溫暖;第四;生理負擔重,夫妻關系不和諧,正常的生理需求、情感需求無法得到滿足。
農村留守老人缺乏生活照顧和情感慰藉。一是留守老人生活上自食其力,沒有更多更好的依靠,有的年邁老人生活起居上十分困難,特別是失獨老人,他們經濟狀況不好,有的甚至靠政府救濟維持生活;二是老人孤獨感強,情感上得不到慰藉,精神需求得不到滿足。
二、留守家庭存在的原因分析
農村留守家庭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客觀過程造成的,這種家庭模式的形成有其深刻的原因,只有找出問題的原因才能更好的改善農村留守問題的局面。
(一)現實經濟因素
家門口沒有更好的就業選擇,經濟負擔所迫是農民工進城務工的最主要原因。一般來說,在農村除了從事農業生產之外就是打點臨工,再沒有其他的就業掙錢的方式,這對于養家糊口的農村家庭來說是很大的困境,在農村只能守著自家一畝三分地,而農業收入非常微博,不能負擔起小孩讀書、贍養老人、生活奢侈品的費用,因此農村富余勞動力就得想辦法謀生存,改善家庭困難的局面。城里對人力資源的需求大,市場經濟發達,就業機會多,這給農民工進城創造了客觀可能性。
(二)社會環境因素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度發展,以及信息、交通條件的改善,農民工進城成為了一種社會趨勢,這在某種程度上加快了中國社會城市化進程。進城似乎被農村人視為一種向往,因此這種大的社會環境催生了農民群體進城謀發展的強烈意識。農民工的收入水平相對在家務農的收入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這種提高遠沒有實現與城市物價、房價的同梯度的增長,對于農民工來說,在較短的時間內買房、解決子女上學問題從而實現在城市安家的愿望是不大可能,因此他們只能是單純的實現收入的提高,并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融入城市化,也就是說他們的進城不能連帶實現在家的子女、妻子、父母進城的愿望,這樣留守家庭就是必然的。
(三)農民傳統心理因素
改變祖孫三代是農民,爭取成功的跳出“農門”是當代農民工的普遍心理。他們認為,在城市就算生活得不好也比農村的發展前景大,在農村就只能是死路一條。在這種心理狀態支配下,他們想方設法要離開農村去城市發展,這就造成了農村留守現象普遍存在。而且隨著農民工逐漸習慣城市生活,他們就不想留在農村了,農民工進城的心理已經形成,很難再讓他們過回農村生活。
三、解決農村留守問題的路徑
農村留守問題是制約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當前,中國正處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必須要認真研究農村留守家庭問題,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解決這一問題。
(一)大力發展鄉鎮企業,實現在家門口就業
解決中國所有的問題必須僅僅依靠發展,留守家庭問題也只有大力展經濟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各級政府要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把一些人力資源需求大的企業引進到本地區,為本地的農村富余勞動力就業提供平臺。縣、鎮(鄉)、村三級要多制定地方性經濟策略,大力發展鄉鎮企業,讓本地的農民實現在家門口就業,這樣既改善了農村留守問題,又發展了區域經濟。政府應出臺優惠的招商政策,引進一批生產型企業,讓沒有多少文化的農村婦女就近進廠上班,這樣既緩解了農民的經濟負擔,又照顧了家庭,避免了留守問題的進一步發展。
(二)加大政策向農民傾斜的力度
國家要真正做好“三農”工作,必須要讓農民得到更多的政策性實惠。其一,多出支農、惠農政策。國家要把農業擺在第一產業的戰略位置,致力于農村經濟的發展,完善農村土地流轉經營制度,鼓勵一批有條件的人搞承包經營,并且以先富帶動全體村民致富;要創造條件發展農村集體經濟,讓農民在家就能實現發財致富的夢想;要搞農業機械化和規模化經營,相關部門要加大對農業生產資料的財政傾斜力度,實現規模化生產,要提供有效的市場信息資源,拓寬農產品的銷售渠道;要實現教育公平,讓農民工子女留在城里讀書;要改善農村的醫療衛生條件,讓留守群體治得起病。其二,完善城市廉租房和房地產政策。國家要多出臺農民住房的好政策,讓農民在城里住得起房子、租得起房子、買得起房子。
(三)完善農村基礎設施,豐富留守群體的文化生活
農村留守群體的生活單調,幸福感缺失。因此,國家要大興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大力發展農村文化事業,用文化大餐豐富留守群體的日常生活。財政部門要加大農村基礎設施的支出力度,建農家書屋、建健身休閑廣場;要大力發展公益演出事業,比如去農村放電影,送戲下鄉,利用節假日多在農村地區進行免費公益文藝演出,確實增強農村留守群體的幸福感。
(四)建立健全扶貧政策,全方位實施精準扶貧
留守家庭的產生多半是迫于窮困的經濟狀況,因此要實施更加有力的扶貧政策。首先,要摸清楚農村貧困家庭的實際情況,了解家庭收入水平,實施精準扶貧。其次,要實施“輸血”和“造血”相結合的策略,要多給貧困群體致富的政策,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
(五)留守群體和農民工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質
留守群體要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通過學習豐富自己的業余生活,轉移生活壓力,將注意力更多的傾注在享受生活的過程中。留守婦女要擴大交往范圍,充分利用互聯網工具,廣泛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通過跳廣場舞等活動來加強鍛煉身體以及社會交往;留守兒童要多與身邊的同齡人、友善者交往,多接受外面積極健康的信息資源,拓寬思維領域,練就多才多藝;留守老人要發揮農村老人多的優勢,把留守老人召集在一起交流,開展健康有趣的活動。農民工要多學技術多學知識,增強自主創業能力。農民工要利用農村的有利條件和國家政策,回鄉創業,吸納就業人口,在自家門口實現致富,真正意義上解決農村留守家庭問題。
[參 考 文 獻]
[1]葉敬忠,詹姆斯·莫瑞,等.關注留守兒童[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
[2]段成榮,周福林.我國留守兒童狀況研究[J].人口研究,2005(1)
[3]葉敬忠.農民視角的新農村建設[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
[4]王菲.留守婦女農村上演新織女故事[J].中國社會導刊,2007(4):26-28
[5]李春艷,賀聰志.農村留守老人的政府支持研究[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
[6]唐鈞.農村“留守家庭”與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J].長白學刊,2008(2)
[責任編輯:王鳳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