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會
[摘 要] 《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以下簡稱《費爾巴哈論》)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史上一部重要的經典著作。恩格斯通過透視黑格爾體系中的矛盾,概括出豐富的辯證法思想,對費爾巴哈舊唯物主義批判和繼承中提煉出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正是在積極揚棄、批判創新的基礎上,馬克思主義哲學得以形成。該部著作,對我國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具有重要啟示,即一切從實際出發,堅持實事求是的態度;全面深化改革,貫徹唯物主義歷史觀;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發揮人民首創精神。
[關鍵詞] 黑格爾哲學;辯證法;費爾巴哈哲學;唯物主義;啟示
[中圖分類號] G741[文獻標識碼] B
一、透視黑格爾哲學,概括豐富的辯證法思想
黑格爾是德國古典唯心主義哲學的集大成者。其哲學思想代表著資產階級統治的利益。18世紀末19世紀初期,德國資產階級有兩大階級敵人——封建階級和無產階級。這種局勢造就了德國革命的兩面性。既想革命又害怕革命。德國面臨的這種現實必然在黑格爾哲學中有所折射和反映。其具體表現:德國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性決定了黑格爾哲學的唯心主義和保守性;德國資產階級革命性反映出黑格爾哲學的革命性和辯證法思想。黑格爾通過一句名言“凡是現實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現實的”[1]論述了其辯證法思想。恩格斯對這一命題進行分析,揭示當時的德國資產階級沒有看到這一哲學命題中蘊含的革命因素。將“現實”與“現存”等同起來,認為哲學將現存一切封建制度合理化和神圣化。在黑格爾看來,“凡是現存的決非無條件地也是現實的”,現實的屬性具體表現為必然性即規律性。德國現有制度表面上存在合理性,一旦超出它是必然的這個限度就會走向反面。因此,一切現存的東西都不是無條件存在的,只有合乎社會發展進程必然的東西才是現實的、合理的。恩格斯按照黑格爾的思維模式,認為這一命題可以推導出“凡是現存的,都是應當滅亡的”,通過這一推論,我們可以得出結論黑格爾哲學中的精華和真實意義就是辯證發展觀,認為任何事物都不是永恒的、絕對的,而只是短暫的、相對的。
黑格爾哲學中蘊含著豐富的辯證法思想,但這些思想與他自身相矛盾,無法在其哲學體系中實現。黑格爾哲學體系是什么呢?它是一個從精神出發又以精神結尾的封閉的圓圈。是一種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的哲學體系,他的這一體系與方法相矛盾,其革命的辯證方法要求突破體系的牢籠,但是他的以絕對精神為歸宿的唯心主義哲學體系卻規定了一切都將走向絕對精神,這種體系的發展不過是概念的自我推演,概念式的三段論的終結,所以黑格爾哲學注定是被自己悶死的哲學。這種固有的矛盾,決定了它必然被歷史所拋棄。正是通過透徹分析黑格爾辯證法與體系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恩格斯指出我們要拋棄“建筑物的骨架和腳手架”,深入大廈,挖掘珍寶,消滅舊形式,獲取新內容。這里指出對黑格爾哲學要批判繼承,剔除其唯心主義,吸收其辯證法思想,將唯物主義與辯證法結合起來,形成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辯證法。
二、批判費爾巴哈人本主義哲學,堅定歷史唯物主義的態度
恩格斯對費爾巴哈人本主義哲學進行批判,指出其哲學并沒有將唯物論向前推進,哲學仍然要向前發展。隨著自然科學的發展,18世紀法國唯物論是當時具有較強戰斗性和反叛性的代表。他們的根本任務在于反神學、反宗教,否定彼岸天國,認為世界的統一性在于它的物質性。由于受當時的社會條件制約,他們把物質的屬性還原為力。將人、感受和靈魂等都歸結為力學規律作用的結果。這就將唯物論機械化了。費爾巴哈的主要成就在于他突破了黑格爾唯心主義的長期統治,在法國唯物論的基礎上,引入了人本學,用人的觀點去看事物。其哲學的主要部分就是“自然界”、“人類”和“愛”,相比于黑格爾認為自然界是一成不變的絕對的僵死,費爾巴哈反而剔除黑格爾在自然領域的唯心主義,他的唯物論在自然界中帶有辯證法的觀點,認為自然界是運動、變化和發展的。費爾巴哈作為青年黑格爾派成員,雖然他不同于鮑威爾和施特勞斯的“自我意識”和“實體”觀念,但是他只是簡單的把黑格爾扔到了一邊而并未加以批判揚棄,所以費爾巴哈也沒有從黑格爾的歷史領域或者說精神領域的唯心主義中解放出來,這就導致他在社會歷史問題上陷入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的陷阱里。費爾巴哈唯物論足以讓他的哲學體系同黑格爾唯心主義哲學體系劃分界限,他在自然觀上的唯物主義,這是值得我們肯定的。但他把一般世界觀的唯物主義跟這一世界觀所表現出的特殊形式混為一談,并將自己的哲學孤立起來,脫離社會實踐,這值得我們反思費爾巴哈理論存在不徹底性,在歷史領域脫離現實,回到唯心主義的懷抱。恩格斯分析了他的宗教、道德、倫理學說,在費爾巴哈看來,想要改變德國封建社會所面臨的尖銳矛盾,就要改革宗教和倫理制度,以達到改變現存社會的目的。這種方法暴露了他自身的矛盾。我們說,他在自然領域主張立足現實,強調感性。但一邁入歷史領域,他就跑偏軌道,過分夸大宗教道德和倫理的重要作用。他認為兩個人之間的任何聯系都是宗教,宗教是歷史發展的決定力量。他眼里的人是孤立的抽象的個人,是脫離社會遺世而獨立的人。在他的世界里,宗教、道德等是超越一切歷史的東西,對社會發展起著決定的作用。恩格斯尖銳深刻的批判了他的觀點。指出要樹立和堅定歷史唯物主義的態度,這就是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恩格斯認為社會歷史也要遵循一定規律。社會基本矛盾是推動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包括國家、政治制度、法和意識形態。這些上層建筑具有相對獨立性。同時恩格斯肯定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偉大作用,人不僅是歷史的劇中人,也是歷史的劇作者。
三、《費爾巴哈論》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啟示
今天我們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這是一條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聯系的道路。重新學習《費爾巴哈論》對我國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具有重要的啟示。
(一)一切從實際出發,堅持實事求是的態度
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貫穿于全篇,具體表現在恩格斯對黑格爾和費爾巴哈哲學的分析中,既沒有全盤否定,也沒有全盤肯定,而是在分析中批判的繼承。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這是實事求是態度的基本要求。2012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黨校做了題為堅持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重要談話。在這次會議上,習主席指出實事求是的關鍵在于要抓住事物本身的真諦。“求是”主要指出遵循事物發展的規律,按照規律辦事。回顧我們當前社會存在的問題,環境問題成為當下人們日益關注和討論的熱點。環境問題中的霧霾現象更為突出。不管是國家領導人,學術界學者還是普通民眾都十分關心這一現象產生的原因。那么環境問題到底是怎么產生的呢?其歸根到底就在于人類在進行生產活動和社會實踐時,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自然和社會發展的規律。不從事實出發,不安規律辦事,造成的后果是可怕的。因此,人類的一切活動都要堅持實事求是的態度。再比如說,隨著經濟全球化發展和我國對外開放進一步擴大,東西文化相互交流,我們的思想和觀念受到西方多元文化和價值觀念的碰撞和沖擊。那么處在復雜的環境中,我國應該怎么加強文化建設呢?恩格斯告訴我們要一切從實際出發,堅持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中國傳統文化是我國文化建設的理論根源,要繼承和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剔除制約社會發展的糟粕。同時面對西方多元文化,也要有選擇的借鑒和吸收,充分利用這些有利因素豐富社會主義文化的內容。
(二)全面深化改革,貫徹唯物主義歷史觀
全面深化改革是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中關鍵環節。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舉改革開放的旗幟,進一步推進改革的步伐。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上更是對全面深化改革進行總體部署,之后各地方和各領域都大刀闊斧的進行改革,改革力度之強,影響之大前所未有。全面深化改革的提出是我國結合國內外局勢,順應時代潮流的結果,更是貫徹唯物主義歷史觀的具體表現。唯物史觀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我黨制定的方針政策都是我國現階段社會存在的反映。全面深化改革的提出是我國社會現實的結果即由我國國情和我國主要矛盾決定的。唯物史觀還指出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是社會基本矛盾。也就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只有兩對矛盾相互適應、相互協調才能推動整個社會的進步。全面深化改革正是矛盾運動的結果,通過不斷調整生產關系適應社會生產力發展,不斷完善上層建筑適應經濟基礎發展。
(三)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發揮人民首創精神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推動者。我國歷屆領導人都強調樹立群眾觀點,走群眾路線。我們的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黨。牢牢記住人民群眾的歷史作用。貼近群眾,聯系群眾,聽取群眾的意見,反映群眾的呼聲。將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衡量一切的標準。現在我們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其根本原因在于讓人民擁有更多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十八大以來,習主席提出偉大的“中國夢”。他強調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人民才是中國夢的創造著和享有者。我們的人民是偉大的,擁有無限的智慧和勤奮拼搏的精神,中國夢必須緊緊依靠人民來實現。在這里,人民要充分發揮自己的首創精神,積極投身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利用自己的勞動、知識、技術、管理等要素為社會服務。我國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都是造福全體人民,也必須要激發廣大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一起干。
[參 考 文 獻]
[1](德)恩格斯/張仲實.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4
[責任編輯:潘洪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