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長民 武玉永 譚秀華 楊軍厚 孫業盈
[摘 要] 醫學遺傳學為臨床醫學專業基礎課,是現代醫學的一個新領域;高等醫藥院校各課程門類不斷增多,學時數不斷減少,而教學內容不斷充實和提高;現代電子教學技術和方法不斷涌現,教學的理念得到不斷更新。自2012級教改班上開展了醫學遺傳學的教學改革,發現學生的學時成績、動手能力、抽象思維能力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因此,其改革成果應該進一步推廣。
[關鍵詞] 醫學遺傳學;優化整合;教學方法;成績評價;實踐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16) 07-0089-02 醫學遺傳學是遺傳學與臨床醫學相互滲透形成的一門邊緣學科,是現代醫學的一個新領域,是臨床醫學專業基礎課。醫學遺傳學研究人類疾病和遺傳的關系,即研究遺傳病的形成機理、傳遞方式、診斷、治療、愈后、復發風險及預防措施。它是一門發展十分迅速的新興學科,在現代醫學中,處于日益重要的地位。
該課程的教學內容包括緒論、基因、染色體、單基因病、線粒體遺傳病、多基因病、染色體病、群體遺傳學、生化遺傳學、人類基因組、藥物遺傳學、腫瘤遺傳學、遺傳病診斷與遺傳病治療、遺傳病預防等。在以往的教學中由于時間緊、內容多,往往形成了滿堂灌式的教學方法,在有限的時間內,交給了學生大量的內容和知識點,學生不能有效“吸收、消化”,形成了學生“囫圇吞棗”的現象。通過改革,我們在緒論一章中布置作業,讓學生自查相關資料,開展自主學習。整合教學內容“基因、染色體”等 。在“單基因遺傳病”中開展PBL、CBL、啟發式和討論式教學。在“腫瘤遺傳學”等章節中結合科研開展教學改革。教學和考試時,充分利用網絡等現代化手段。
醫學遺傳學作為遺傳與臨床疾病之間的銜接,作為生命科學這個科學體系的一個方面統一把握,做到結構合理、減少重復。真正體現“以學生為中心,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提高學生素質”的目標。
一 教學內容改革
優化整合課程內容,減少授課學時。因為醫學遺傳學既是一門重要的醫學專業基礎課程,也是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之間的橋梁課程。醫學遺傳學是培養高級醫學專業人才的知識結構和能力的重要組成成分,其任務是通過教學使學生掌握分析和解決未來在基礎和臨床實踐工作中所面臨問題的知識和能力。醫學遺傳學的教學內容與其他課程有些是重疊的,在教學學時減少的情況下,將醫學遺傳學的有關內容整合到相關課程完成。如:“基因的表達”在細胞生物學的“細胞核的功能”中完成,或者在分子生物學的“中心法則”中完成。“減數分裂”在實驗課上完成等。
二 教學方法改革
第一,理論課教學采用講授式、啟發式、歸納式、討論式等教學方法。例如在理論課上,以提問方式引導學生聯想思考,一方面開拓學生視野,了解本學科發展的新趨勢、新成就,另一方面也幫助同學加深對一些重要內容的理解和記憶。這樣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
第二,實驗課以學生為中心,以動手操作、動眼觀察為主,輔以示教。在實驗過程中,老師高度重視培養學生正確的思維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在“動手做”“眼睛看”和“腦子想”三者結合中,加深對生命科學實驗研究的認識,使學生在有限時間內掌握醫學遺傳學的實驗技能,熟悉本學科的實驗方法和手段。實驗教學改革:本門課程屬于專業基礎課,通過本課程的實驗教學,使學生加深對遺傳基本規律的理解,掌握遺傳學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基本實驗技能,不但培養學生觀察事物、發現問題并著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驗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通過完整的實驗過程,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責任心及團隊協作精神。
在實驗課教學中,要使用“人類外周血細胞的培養及染色體的制備”“遺傳病”等錄像、光盤,在教學過程中進行相關內容的演示,使課程內容的展示更為直觀、具體,提高教學質量。此外,還應采用顯微電視系統,將教師的某些示教內容呈現在熒光屏上,大大方便了學生觀看和教師的講解。這樣,激發了學生的興趣,豐富了實驗內容,提高了實驗課整個過程的質量。在實驗課教學中使用多媒體授課方式,以提高教與學互動的機會。
第三,使用案例式教學。醫學遺傳學教學過程中,堅持以遺傳為基礎、疾病為中心,有助于深刻理解遺傳與疾病的內在聯系。在講授各類遺傳病時,引入臨床病例,使學生在分析討論過程中理解和鞏固基本概念、基礎理論,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這有助于加深學生對疾病本質的認識。通過具體遺傳病家系的分析,使學生加深理解和掌握了延遲顯性、遺傳印記、遺傳早現、動態突變等重點和難點內容。同傳統的直接給出基本概念相比,這種方法學生更容易接受、理解。
第四,理論與實驗一體化教學。在實驗課上把相關的理論內容先進行講解,然后接上相應的實驗內容。使得理論知識得以及時檢驗和鞏固,學生印象深刻。如:性染色質的內容,先對假說進行講解,接著進行“X染色質的制備和觀察”實驗,使學生更加易于理解相關內容。
第五,改革教學手段。應用多媒體教學使抽象的知識直觀化、具體化、形象化,突出了形象化教學,使學生們在生動、充滿樂趣的過程中獲得感性知識。例如,減數分裂的教學,傳統的教學方法采用口述結合掛圖或幻燈的方式講解,學生對減數分裂過程中重要的遺傳事件難以全面、準確地理解。采用多媒體教學方法后,摻入了形象生動的Flash動畫,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有利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知識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并從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近年來,隨著各種現代化手段的應用,通過網上下載相關內容、在已有工作基礎上,制作針對新版教材的“醫學遺傳學”多媒體課件,100%多媒體授課 。教學結束后,針對教學中出現的新情況及學生對教學的反饋意見,及時修改課件內容。優化網絡教學的措施:醫學遺傳學網絡課程上要及時更新教學日歷、多媒體課件等內容,結合醫學遺傳學課堂教學開展“課程教學互動”“課程教學輔助”“網上考試”等。
三 成績評價
遵循科學性原則、導向性原則、激勵性原則、多元化原則、可行性原則,采用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評價方式。形成性評價側重于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終結性評價則側重于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兩者互相補充、相輔相成。形成性評價分為教師評價、學生自我評價和學生相互評價等,包括以下內容。
第一,教師通過批改學生作業、階段測評、實驗操作、實驗報告等方式對學生進行有效評價,給出具有針對性和指導性的意見,使學生及時獲取診斷性信息和相應的指導。
第二,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反思在課堂內外的表現,彌補不足,積極地設定學習目標和成長方向,不斷調整自己的學習策略和方法,成為一個自主學習者。學生通過有效的自我評價,培養自己對學習負責的態度,激發自尊心、自信心。
第三,同學間對彼此的到課率、課堂表現、作業完成情況、學習態度、學習時間投入等方面進行評價,促進學生相互督促、相互鼓勵、共同進步,幫助學生培養客觀、公正地評價他人的能力,并學會聽取他人的意見,提高自己的溝通協調能力。
期末考試形式為閉卷。課程總成績由3部分組成:平時成績、實驗成績和期末成績。平時成績由4階段性成績組成:自我評價占10%,小組討論與課堂討論學習占10%,課外作業占40%,課堂小測驗占40%。
四 結果及分析
2012級臨床醫學教改班對以上內容和環節進行了改革,隨機抽取一個教改班和一個普通班的醫學遺傳學成績進行了統計分析,教改班的期末成績、實驗成績、總評成績與普通班的比較,通過office EXSELL T檢驗,P<0.01,每一項都有非常顯著性差異,教改班的醫學遺傳學成績明顯高于普通班。
效果分析,通過對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及格率、優秀率、平均分及標準差、各題型的平均難度和區分度等)反映出來的信息進行綜合分析,建立綜合評價指標體系。
五 討論
經過改革,在醫學遺傳學教學中貫徹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醫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實踐創新能力、批判性思維和人文素養,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達到了建立全面“以學生為中心”的醫學遺傳學課程教學,使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綜合思維能力、實踐創新能力等得到全方面鍛煉,學生綜合素質得到全方位提高。根據以上結果,還應該采用以下措施進行整改:一是抓住課堂教學核心,加強遺傳學基本原理、實驗研究方法的教學。二是利用案例式等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為主、主動學習、終身學習的理念。三是轉變教育觀念,努力實施“啟發式”現代教育理念。四是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的現代科技含量,利用多媒體等現代化教學手段開展教學,增強教學的直觀性和生動性。通過教研室教學討論會、集體備課等途徑,實施在教改班實際授課過程積累的寶貴教改經驗,以便得到及時的交流和推廣。同時,鼓勵教師在其它平行授課班中,積極推廣和實行教改班的最新教改成果,對其中一些創新型較強的理論成果及時整理并以論文形式發表。或參加各級各類教學研討會,及時推廣成果,擴大影響。
參考文獻
[1]趙俊云,楊向竹,胡秀華,郭 健.PBL教學法在醫學遺傳學教學中的實踐與優化[J].西北醫學教育,2014,22(4).
[2]黃金鳳,郭瀛軍,張毅,王芳,孫樹漢.PBL教學法在醫學院校醫學遺傳學課堂中的應用[J].基礎醫學教育,2014,
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