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啟茂
摘 要: 語文教材中的經典文學作品,積淀著豐富而深厚的優秀傳統文化,為培養學生內在的精神品質提供了得天獨厚的物質媒介.接受傳統文化精神的濡染,培養高尚的人格品質,完善內在的道德情操,不僅是時代賦予語文教育工作者的職責,也是學生自身發展的需要.如何加強中國學生的傳統文化教育,全面培養語文素養,已成為新課程改革的重要課題。
關鍵詞:傳統文化 語文教學 途徑方法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6)07-0235-01
傳統文化類文章是語文教材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欲達成這類文章的高效課堂,關鍵是抓住“傳統文化”四個字,處理好共性與個性,教與學,一篇課文與一類課文,輕筆淡描和濃墨涂彩,個體與全體的辯證關系。這樣,傳統文化類語文課堂就會洋溢著古色醇香,學生就能學有所得,結合《孔子拜師》一課,可以探究出幾點原則和途徑。
一、處理好共性和特性的關系,找準正確的學習路徑
學習理解,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是每一堂語文課的根本目標任務,也是所有語文課的共性。在語文課里,它是基礎,脫離了它語文課就無從談起。傳統文化類文章的特性是什么?它的獨特性就是四個字——傳統文化。這是它之所以能編入教材的價值所在。因此,這類的語文課堂,既要充滿語文味又要充滿文化味。比如:品讀第二自然段板塊時,劃出認為孔子最了不起的句子,圈出重點詞,寫一寫批注,課堂充滿著語文味。扮演孔子親友,勸說孔子知難而退;扮演孔子,用自己的名言反駁,闡述堅持求學的理由,感悟孔子不懼千里、不辭辛勞的求學精神,同時又洋溢著文化味。語言文字的學習與傳統文化的認同,熏陶,交織前行,學生學得興趣盎然,教學目標自然容易達成。
二、處理好教與學的關系,讓學生學習效益最大化
我國文化悠久,經過千百年的傳承,很多文化元素,只限于記載在書籍畫冊中,跟當下的實際生活缺少直接關聯,講了學生也是迷迷糊糊,但不講又會影響到教學目標的達成,這樣的知識點就需要教師直接教,直接講。比如“拜”字造字含義解釋;老子叫孔子,不叫孔丘,而是叫仲尼的原因。這些知識點都不是本堂課的重點,讓學生自己探究,既要花很多時間又難以弄清楚,老師直接解釋比較好。而描寫孔子克服旅途艱辛的語段,是文章核心部分,最能體現孔子刻苦求學的偉大精神。教師就教不得,必須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只有處理好該教則教,該學則學,集中時間攻重點,課堂的40分鐘,才不至于浪費,都能用在刀刃上。
三、處理好一篇課文與一類課文的關系,讓學生學會學習
課文只是個例子,語文課堂不是教課文,而是借助課文教語文。處理傳統文化類課文,有哪些抓點?如何利用好這些支點達成教學目標?能選入教材的課文,都是歷經千百年篩選和積墊的優秀文化,用三個字概括就是——了不起。抓住“了不起”就抓住了傳統文化類文章的精髓。比如:品讀第二自然段時,如讓學生劃出能證明孔子了不起的句子,同時圈圈關鍵詞,寫點批注,再討論最了不起的句子,是如何表達的?最后共同總結學習方法,如下:學習傳統類文章要先尋找能證明了不起的句子,圈關鍵詞,寫批注,再思考作者是怎么寫的?教學時,教師的著眼點不局限于一篇文章,而是注重學生學習方法和能力的習得。只要能做到把學習一類文章的學習方法,放在一篇文章中讓學生自主探究,總結,今后放在其他同類文章中練習強化,我們的課堂必然是有效的,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就能得到提高。
四、處理好輕筆淡描和濃墨涂彩關系,讓課堂洋溢著文化味
玉不琢不成器,語文課猶如把課文當玉材,進行銷除和添涂,最終雕琢成一堂高效的語文課。教師在教材的處理上和引導學生學習上要學會輕筆淡描和濃墨涂彩。每一篇文章中的每一句話,每一個標點,都是文章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在學生學習的價值上卻有高低之分。傳統文化類課文哪些內容可以輕筆淡描?哪些必須濃墨涂彩?有沒有路徑可循?人文價值觀最凸顯的句段,往往也是語言文字表達最精準,最富表現力的句段。教師在處理教材時要善于捕捉這些句段,引導學生分層次、階梯式的品讀、探究。
如:“曲阜和洛陽相距上千里,孔子風餐露宿,日夜兼程,幾個月后,終于走到了洛陽。”這一句,首先,表達出了路途遠——上千里;其次,表達出了時間久——幾個月;其三,表達出了路途艱辛——風餐露宿、日夜兼程;而終于是這三方面的總表述。這一句淋漓盡致地體現了孔子求學精神,在文中起著主支干的作用。這樣的句子在課堂里必須濃墨涂彩。以下是學習片段:
導入語: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識遠近聞名的孔子始終覺得自己的學問不夠淵博,去洛陽拜老子為師。課文哪些語句讓你覺得孔子了不起?用波浪線劃出。劃完后,小組交流、討論最能證明孔子了不起的是哪句,在句子前畫上星,圈一圈關鍵詞,寫點批注。
1.學生默讀課文,劃出相關句子后,小組討論。
2.小組代表匯報。
3.進一步思考,說說,句中的哪幾個詞用的特別好,通過讀表現來。
4.師生扮演孔子和親友,勸說孔子放棄求學,感受孔子為了求學不畏艱辛的品質。
師小結:剛才,我們通過找能證明(孔子)了不起的句子,圈重點詞,寫批注等學習方法,讀懂了孔子怎樣拜師。今后,我們也可以用同樣的方法讀懂其他傳統文化類的文章。
通過關鍵句、重點句,教師把學習方法、情感價值觀感悟、語言表達技能的習得等結合在一起,濃墨涂彩,讓三者相互作用,互相促進。學生學得有意思的同時,也達成了學習目標。
五、處理好個體和全體的關系,學生都能學有所得
傳統文化課的重點是語言文字的學習運用,難點是傳統文化的認同、熏陶、繼承。學生的感悟能力存在著客觀的個體差異。因此,探討學習方法及學習過程中我們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但學習要求上,教師要善于搭建適合不同學情的彈性平臺。比如:在同桌分角色扮演孔子和親友時,教師只是鼓勵孩子用孔子的名言回答,沒有進行硬性要求,學生就可以根據自己的水平發揮。讓學生讀課文,分小組討論最能證明孔子了不起的句子,勸說孔子放棄拜師環節時,讓同桌分角色扮演孔子和親友等環節,全體學生都能得到參與,給順利達成教學目標,提供了機會上的保證。個體是標桿,全體是基礎。他們之間并不是割裂矛盾的,個體的充分發揮能帶動整個全體的發展。
傳統文化類文章內容豐富:有頌人的,有狀物的......都可以用“了不起”三個字概括。我們在處理教材和引導學生學習時,只要能處理好這五大關系。我們的課堂不但能充滿語文味,還能洋溢著古色醇香的文化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