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琴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中指出:“幼兒的學習是以直接經驗為基礎,在游戲和日常生活中進行的。”游戲為幼兒提供了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的機會。游戲中幼兒是主人,幼兒充分利用自己的已有經驗,自由擺弄材料并按自己的意愿自主玩耍、自發與同伴交往。區域活動作為集體教學活動的有效補充,正越來越彰顯出其獨特的教育價值。
在區域活動中,幼兒的興趣往往來自于材料,幼兒的各項發展更依賴于對材料的操作。因此,要讓幼兒對區域活動興趣盎然,我們必須注重游戲材料投放的多元性、可變性、層次性、探究性、趣味性,使每個孩子獲得成功和自信,更好地促進其身心全面和諧發展。
首先,為了讓幼兒更好地參與游戲活動,班級創設活動區域,提供的材料不僅要豐富,而且要具有多元化的探索價值和多種可變性,要涉及教育活動的諸多領域。根據各區域的特點,投放適宜的材料,引發幼兒產生與材料交互作用的興趣。如:在科學探索區,用廢舊材料制作各種汽車,然后放到汽車展示區展示,幼兒再用這些自制汽車玩開汽車的游戲;把在美工區做的蛋糕,送到娃娃超市,再由媽媽買回娃娃家給寶寶吃。在區域游戲中,通過對操作材料的再創造和有效組合,使幼兒的思維空間變成一個連續的整體,多元化發展的網絡,進一步促進幼兒各種能力的提升。再如,我們平常用的瓶子就有若干玩法:用于音樂區,讓幼兒打節奏,發展幼兒的節奏感;用于科學區,裝上各種豆子,搖動瓶子,把聲音相同的瓶子放在一起,發展聽力;用于數學區,可進行排序、比大小等活動,發展思維能力;用于運動區,進行套圈、保齡球等游戲,發展幼兒投擲及手眼協調能力。
其次,多元化的材料要給孩子留有想象和創造的空間,以挖掘材料的可變性引發幼兒以物代物、一物多用,提高材料的使用價值,并以此來激發幼兒接近材料,能自由地用自己的方式操作、改變、組合它們。如一根普通的小棒,在音樂區里是“小指揮”使用的指揮棒,在娃娃家里是筷子,在美工區是孩子們用來舀漿糊的工具。
幼兒由于遺傳、環境等因素的影響,相同年齡段的幼兒間存在著個體差異。因此,教師應該充分觀察、評估每個幼兒的發展狀況,為不同發展水平的幼兒提供不同層次的材料。如在美工區裝飾盤子中,因同一年齡段的幼兒水平參差不齊,教師就要對不同層次的幼兒提出不同要求,提供不同的材料:盤子、圓形的紙、各種形狀的彩色小圖形、剪刀、彩筆等。能力弱的可以選擇盤子和小圖形裝飾,能力稍強的可以自己用剪刀剪自己想要的圖形,能力強的直接在圓形的盤子上作畫裝飾。這樣可以讓每個幼兒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材料,提供給他們適合的操作機會,使每個孩子都獲得成就感。
另外,在同一種材料中也可設計出多元化的層次。如在手工區“美麗的項鏈”這一游戲中,我們為幼兒提供了大小顏色各異的珠子、紐扣、尼龍線、毛線、鞋帶等,我們將這一游戲分成幾個階段。初級階段:幼兒選擇電線、尼龍線或毛線自由玩串珠游戲,體驗串珠的樂趣。中級階段:教師提供各種圖卡,幼兒按照圖卡進行串珠活動。高級階段:幼兒自己設計珠子排列規律,并記錄。這樣不僅滿足了幼兒的多層次需求又能節約資源,大大提高了材料的使用價值,更讓幼兒在這個游戲中持續興趣盎然。
多元化材料要符合幼兒年齡特點,引起幼兒的興趣,才能引發幼兒產生探索的欲望。通過多元化材料的趣味性來不斷支持幼兒實現自己的想法,促進幼兒與材料的相互作用。如在“趣味工坊”中投放了激發幼兒編織的毛線、彩帶、紙條、打包帶、菖蒲葉、蘆葦葉等各種材料,小班幼兒可以利用蘆葦葉打結、編手鐲;中班幼兒利用蘆葦葉編制糖果、小魚等;大班幼兒則利用菖蒲葉編制籃子、墊子、動物等。無論多么有趣的材料,如果總是一成不變,也會失去其原有的魅力,而多元化的游戲材料更應體現它的動態性。因此,當幼兒對原先投放的材料興趣減弱時,應及時隨著幼兒能力的提升及主題的變化,不斷進行更換、添加,使其呈現動態性。我們還可將主題活動中收集到的資料、物品、新累積的經驗等投入其中,并授予其新的目標和要求。
幼兒隨著年齡增長,經驗越來越豐富,教師在投放區域材料時應體現年齡跨度,照顧不同年齡幼兒的能力差異和發展需要。所以,在區域投放多元化材料,既要有買來的現成高結構材料,還應有自制的半成品及各種廢舊物品等低結構材料。例如用牙膏盒、藥盒組合成汽車,瓶蓋做輪胎,用紙杯做成五彩的花,用碎紙片裝飾圖畫,用廢報紙做娃娃的衣服、裙子,用一次性碗裝飾成可愛的帽子……這些由多元化的低結構材料自主創作的成果,更多地滿足了幼兒的成功感,讓幼兒從中體會到游戲的快樂,并發展了各種能力。
皮亞杰曾提出這樣一個觀點:“兒童的智慧源于材料。”幼兒是在對材料的操作、擺弄過程中建構自己的認知結構的。在《指南》精神的引領下,我們通過對區域游戲材料的多元化不斷地探索,獲得了許多有益的經驗,使孩子在游戲活動中得到發展,獲得成功的體驗。
參考文獻:
李季湄,馮曉霞.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解讀[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