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寶根
音樂在今天依然成為很多人關注和學習的熱門學科之一,它不僅可以陶冶情操,更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人的智力。根據新課標的規定,中小學生對音樂的學習已成為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就要求音樂教師要有更為過硬的專業教學技術和對少年兒童生理心理發展的判斷引導能力。下面談談本人對少年兒童嗓音特點和歌唱教學方面的淺顯認識。
一、少兒教學歌曲的選擇
對于少年兒童歌唱教學來講,正確的歌曲選擇不但可以保護聲帶,而且對教學效果有事半功倍的促進作用。針對少年兒童嗓音的特點,教師選歌要盡量選音域跨度不太大的歌,最好避免六度以上大跳,過大的音區轉換容易損傷少兒還未完全成熟的聲帶,造成難以挽回的傷害。音樂應悅耳動聽,旋律流暢,具有教育性、趣味性,能啟發少兒展開豐富的聯想,能發展兒童對音樂的感性力、記憶力、想象力和表現力,陶冶幼兒的性情和品格。音樂的節奏要鮮明、強烈,能引起兒童的動感。節奏的強弱、動靜、停頓等都應鮮明,最好2拍子或3拍子。這種旋律節奏的歌曲以進行曲和舞曲居多,很有動感,也很上口。
音樂形象應生動具體,樂句最好是整齊的,有利于少兒對歌詞內容、情感的表現和抒發。例如,兒歌《好媽媽》,通過兒童的口,敘述愛媽媽的真實情感。曲調天真活潑。歌調完整,毫無說教的味道,卻非常自然地體現了孝道的美德。音樂形象傳達了孩子對媽媽的關心,從而達到美的熏陶和情操的陶冶。在藝術作品的表演中,少兒的道德感、理智感、實踐感和美感都受到各種程度的啟迪。所以,選擇形象鮮明、樂曲短小、簡單易懂、節奏性強、旋律優美、有感染力、易被少兒接受和激發其情緒的高尚音樂,是搞好少兒歌唱教學的重要前提。要注意啟發引導,給少兒留下創造發揮的空間,也就是說當他們學會歌曲后可以自行表演添加,如一些隊列或舞蹈的表演,從而激發學習興趣。
歌曲歌詞要健康向上,不僅有利于抒發情感,也要有一定的教育意義,千萬不可為省事教唱大人歌曲,這非常不利于少兒理解音樂。
二、少兒歌唱吐字訓練
大多少年兒童都會存在咬字不準、吐字不清等問題,但歌唱恰恰又是一門語言與音樂相結合的藝術表演形式。所以,良好的咬字、吐字成為能否學好歌唱的重要因素。對吐字歸音的要求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
1.準確:字音準確、規范,即“字正”。一般口語表達,必須按照普通話語音規范吐字發音。
2.清晰:字音清楚,讓人聽得明白。一個人無論聲音多么好聽,如果吐字不清晰,也就很難讓人聽清他所表達的意思。
3.圓潤:即比較豐富的泛音共鳴,悅耳動聽,也是對吐字的審美要求??谡Z表達應盡力使字吐得圓潤些、飽滿些。
4.集中:字音集中,會給人以精神關注的感覺,更易于傳入人兒,打動人心。
三、歌唱中的呼吸與共鳴
教師在少年兒童歌唱教學中應有意識地讓他們認識到呼吸與歌唱之間的關系,這樣可為以后的專業學習打下穩固的基礎。正確的歌唱呼吸是好聲音的動力源泉。沒有充足的氣息支撐,任何的努力和方法都是毫無根基的。歌唱呼吸的方式很多,針對少年兒童我們主要介紹“緩吸緩呼”和“急吸緩呼”兩種。
“緩吸緩呼”指吸氣要像聞花一樣自然。平靜、柔和,要吸到膈肌,吐氣悄無聲息,流暢持久。這種吸氣要注意保持吸氣狀態不要馬上泄掉,即保持胸腔外擴和橫膈膜下降的狀態。教師可用示范、比喻、啟發等手段詮釋。例如,告訴少兒像打哈欠一樣吸氣,像吹生日蠟燭一樣一次比一次強,最后用力吹滅;或用唱長音“si”訓練,吸氣時不可聳肩,小腹帶動吸氣,要放松挺拔,不可吸得過飽,因為吸得太多,不但解決不了氣息不足的問題,而且難以控制,慢慢吐氣支持弱聲即可。讓學生親身感到自己像氣球一樣有彈性并控制著氣息的進出。
“急吸緩吐”是指在短時間內,用口鼻一起快吸氣到小腹,就像兒童大吃一驚時倒抽一口氣一樣,然后快速將氣穩住,然后慢慢呼氣出來。這時控制氣息的力量要適中,力量太大會把氣息憋?。涣α刻?,氣息又會很快泄掉,所以橫膈膜要起到支持的作用。一旦少年兒童懂得并掌握了這種呼吸技巧,歌唱將更加容易,歌聲將更加優美。
共鳴是基音在共鳴腔內產生的共振稱為共鳴。共鳴對少年兒擴寬音域有很大的作用,在歌唱中共鳴有以下幾種:口腔共鳴、頭腔共鳴、胸腔共鳴。
口腔共鳴的產生源于口腔自然打開,提起笑肌即面帶微笑,下巴自然放下,聲帶發聲到硬腭前端集中反射引起震動。這種共鳴效果比較明亮,聲音靠前,容易聯系頭腔。
頭腔共鳴是在口腔共鳴的基礎上,把聲音在硬腭的反射點移后一些,使聲波到鼻腔、鼻咽腔、頭腔各竇處。這種聲音效果更飽滿,但要防止氣息直接從鼻腔出來,造成鼻音的毛病。
胸腔共鳴。共鳴點從硬腭移動到下齒背上,讓聲波在喉頭氣管附近產生更多振動,再由氣管傳遞到整個胸腔產生共鳴,從而使低音變得寬厚結實。
當然三個腔體的共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聯系配合的。在對少年兒童教授歌唱技巧時應讓他們注意聲區之間的轉換和融合。
參考文獻:
臧歡.兒童聲樂快樂教學初探[D].福建師范大學,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