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文娟
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事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事關社會的發展、事關大學生個體的發展。注重人文關懷與心理疏導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項重要內容。因此應針對大學生獨特的心理特點,高校應加強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與心理疏導的有效策略,從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時效性。
關鍵詞:高校;大學生;人文關懷
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1]注重人文關懷與心理疏導是黨的十七大報告和十八大報告都在強調的一大亮點,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提供了精神資源,也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探索培養大學生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路徑能夠為教育工作提供指導建議,并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時效性。
一、人文關懷與心理疏導的內涵及發展
人文關懷最早是出現在《易經》中,人文關懷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現今的人文關懷是“以人為本”為核心的,注重人的精神追求,重視人的價值,尊重人的需要,黨這體現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與時俱進,并延伸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兩者是密不可分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通過把兩者的有機結合,從實際出發,把握客觀規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分析大學生的心理訴求和個性化的特點,切實解決大學生在自身發展過程中所存在的內心困惑,在尊重個人的基礎上,給予正面積極的引導和教育,才能真正取得工作實效。
二、確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心理疏導的理念
人文關懷與心理疏導的實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理念,需要理論的指導和理念的更新。這就要求高校在對人文關懷與心理疏導這方面提出有效的方案,在思想和理念方面進行轉變和優化,增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時效性。為此,必須從觀念上豐富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在教育實踐中彰顯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的訴求,確立“以人為本”的理念。
(一)樹立以人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思想政治工作實質是做人的工作,思想政治教育要有成效,就必須尊重人、關注人,堅持以人為本。首先,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樹立平等觀念。既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身是做“人”的工作,那么,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我們必須堅持平等待人的原則,要改變傳統的以灌輸的形式傳授學生知識,老師要去主動了解學生的個體差異特點,形成師生平等的理念,以此建立一個雙向交流的平臺,其次,要充分尊重并發展大學生的個性。每個學生的個體差異是獨一無二的,對個性的尊重是高校一直以來所倡導的教育理念,也是高校進行教育的出發點。
(二)強化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強化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組成部分,沒有心理健康真正的健康就無從談起。“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疏導,要因人、因事、因時、因境的不同而采取具體的方式與方法,使之更協調、更合理。”[2]高校要堅持把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到實處,加強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營造良好的校園氛圍,使每一個大學生心理素質得到加強,同時也要通過一些實踐活動宣傳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和教育。
三、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導與人文關懷的對策
(一)創設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服務環境
高校要營造新時期精神文化引導氛圍,推進管理方式的創新,形成齊抓共管的局面,整合教育資源的優勢,協同工作隊伍的力量,加強載體信息的交流,建設濃厚的大學生人文關懷與心理疏導環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凸顯教育管理水平,通過各種渠道加強對大學生的人文關懷與心理疏導,加強高校的教育質量和督導,保障大學生的權益。在高校中要做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轉變傳統的思想觀念,將大學生的思想理念與實際結合起來,教育工作者才能更好地引導和教育學生的學習、生活和就業等各個方面。在教育大學生的基礎上要充分體現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關注和引導上充分體現積極性和主動性,把大學生全面發展與否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出發點和落腳點。[3]在分析問題的時候要注重工作的切入點,密切關心學生的發展情況,解決大學生思想的困惑和實際困難,以符合客觀實際和信服的工作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說服力和感召力。
(二)構建多層次多維度交流渠道,建立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交互機制
師生之間的思想與情感交流是高校人文關懷與心理疏導的表現形式。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以借助傳統的師生交流平臺,如通過開展師生座談會、心里溝通與輔導等溝通渠道,了解學生需求及解決學生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問題。現在是個網絡發達的時代,網絡這一新的媒體是一個重要的平臺,要對大學生施以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通過網絡博客、QQ群、微信群、微博等快捷的溝通渠道,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時,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網站建設,為大學生提供更多的自我教育平臺。大學生的思想道德問題是心理健康的重要組成部分,沒有心理健康真正的健康就無從談起。“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疏導,要因人、因事、因時、因境的不同而采取具體的方式與方法,使之更協調、更合理。”[4]。要真正把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到實處,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宣傳力度,營造和諧的大學校園生活,增強大學生的心理素質。
(三)充分尊重大學生的個性心理差異。
現在的時代是一個日新月異的時代,大學生在這樣的時代下都有著很鮮明的個性特點,比如求知、求新、求真、求個性發展的鮮明特點,最突出的一個心理現象是自我意識的增強。學生自我意識的增強主要表現在人格和精神方面。當代大學生生活在與時俱進的社會中,他們對自己在學習方面和生活中充滿了自信,對自己的能力往往充滿自信,在對事物的要求上也要有更多的發言權,認為自己有能力解決各種問題和戰勝各種困難;在精神層面,大學生思想比較活躍,認識事物都有獨特的思考,他們都喜歡挑戰自我,在對新生事物的認識和了解過程中充滿好奇心,自覺的對事物進行鑒別、比較和思考。他們常常不滿足于對事物表面的認識,而要去刨根問底,探究其實質。這些對每個人來說都是不同的,他們的要求也會大相徑庭,他們的思想千差萬別。另外,由于每個學生的個性差異、家庭條件及他們所處的學校環境不同,在個性差異的發展和心理發展的速度上也有明顯的不同,進而形成學生的個體差異和性情區別。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不僅要對大學生的共性進行整體的把握,還要注重大學生的個性差異和尊重每個大學生的人格,研究每個大學生的心理特征是高校人文關懷與心理疏導價值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得以實現的基本前提。
[參考文獻]
[1] 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 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 黃蓉生.當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研究[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138-139.
[3] 耿俊茂.基于協同理論的專業教學中道德行為引導探究[J].中國成人教育,2012,(12).
[4] 黃蓉生.當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研究[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138-139.
(作者單位:西華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四川 南充 63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