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霞
摘 要:美術是具有審美情趣和思想內涵的藝術,要求教師在初中美術教育過程中注重國畫教學策略,以傳承中華民族的國畫藝術。目前,做好國畫教育工作是美術老師必須考慮的問題。本文將探討初中美術國畫教學策略,并提出個人意見,希望對美術教育工作有所幫助。
關鍵詞:國畫;初中美術;中華文化;教學策略
國畫是中華民族的國粹,具有源遠流長的歷史,提高初中生的國畫欣賞教學質量不僅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而且是繼承與發揚中華文化的需要。中學生在學習國畫的過程中可以體會到國畫在世界繪畫史上獨具一格的魅力,從而提升審美鑒賞能力和道德修養,培養高尚的愛國情懷,促進自身的全面發展。做好國畫教育工作,美術老師要合理設計教學目標,充分利用豐富的國畫教學資源,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注重加強學生的繪畫功底,提升學生的國畫專業水平。
一、遵循基礎性原則,合理設計教學目標
做好國畫欣賞教學工作,教師要根據中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實際情況,遵循基礎性原則,合理地設計教學目標,制作精美的課件,以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因為每個學生的美術功底不同,所以教師要為學生奠定良好的美術基礎,讓學生欣賞國畫,學習國畫的內涵文化,并進行國畫創作。老師要告訴學生國畫凝聚著中華民族的智慧和優秀傳統文化,反映了中國的傳統習俗和社會風貌,它與中醫、京劇、武術并稱為中國的四大國粹。在古代,國畫被稱為丹青,主要運用毛筆、墨汁和顏料畫在絹帛或者紙上并加以美化。國畫具有獨特的藝術法則和表現形式,按照繪畫的表現手法可以分為水墨畫、白描、工筆畫、重彩畫、寫意畫和淺絳畫等,按照繪畫題材可以分為山水畫、花鳥畫和人物畫。當學生對國畫的歷史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能夠運用繪畫材料創作簡單的國畫時,教師就可以按照教學方案進行更深層次的教育工作。
二、充分利用國畫教學資源,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
中國的國畫教學資源豐富,無數優秀的國畫作品凝聚著民族文化與人文精神,教師應充分利用豐富的國畫教學資源,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讓國畫教育充滿藝術氣息,使學生在欣賞與學習國畫的過程中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培養高潔的道德情操。教師可以向學生展示許多象征中華文化與人物情感的國畫精品,例如,王維的《輞川圖》恬靜淡雅,畫圣吳道子的《明皇受篆圖》和《天王送子圖》反映了大唐王朝的風貌與宗教氣息,南宋畫家吳炳的《出水芙蓉》圖描畫了一朵淡紅色的荷花,并用綠葉加以陪襯,表現了荷花的芳容玉貌與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質。
另一方面,國畫基本都講究詩情畫意,很多畫家都會為自己的畫作題詩,例如,王冕在《墨梅》這一作品中題詩:“我家洗硯池邊樹,朵朵花開淡墨痕。不要人開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這表達了他高風亮節的情操。鄭板橋在一幅蘭花圖中寫了一首《題畫蘭》:“身在千山頂上頭,突巖深縫妙香稠。非無腳下浮云鬧,來不相知去不留。”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達了自己的高潔志向和孤芳自賞的精神。清代畫家惲壽平在“沒骨花卉”的代表作《出水芙蓉》的左上角題詩道:“沖泥抽柄曲,貼水鑄錢肥。西風吹不入,長護美人衣。”將這一朵鮮紅嬌艷的出水芙蓉比作成冰肌玉骨的美人,從而表達了自己堅韌不拔的精神與氣節。這幅畫沒有先用墨筆進行勾勒然后再填色,而是直接用色彩點染而成,所以叫“沒骨”,作品的色彩清麗明艷,筆法灑脫飄逸。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這些優秀作品來提高學生的國畫鑒賞能力和文化修養,培養學生的愛國思想和精神氣節。
三、注重加強學生的繪畫功底,提升學生的國畫專業水平
國畫教學的最終目標是培養學生的國畫創作技能,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弘揚與發展偉大的中華民族精神。因此,教師在輔助學生學習國畫創作的過程中,要注重加強學生的繪畫功底,提高學生的國畫專業水平,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置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讓美術基礎良好的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創新實踐精神來進行國畫創作。對于功底比較弱的學生,則要多加鼓勵,調動他們學習國畫的興趣,讓他們體驗創作國畫的成功與快樂。
綜上所述,國畫是中華民族的四大國粹之一,注重提高初中美術國畫教學質量是素質教育的要求,也是繼承與發展中華文化的需要。做好國畫欣賞教學工作,教師要遵循基礎性原則,合理地設計教學目標;充分利用豐富的國畫教學資源,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注重加強學生的繪畫功底,提高學生的國畫專業水平,這樣才能有效提升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和國畫創作技能,培養學生的愛國精神,傳承與發揚民族文化,推動美術教育的發展,實現素質教育的目標。
參考文獻:
[1]李 卓.初中美術國畫欣賞課的教學研究[D].呼和浩特:內蒙古師范大學,2012.
[2]王飛燕.淺談初中美術中國畫教學[J].讀與寫,2016,(8).
(作者單位:江蘇省靖江市新橋城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