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彬
摘 要:數學學科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一門基礎性學科,本文簡介了“三定位六環節”教學模式以及它與傳統教學模式的區別,其核心是“三定位六環節”教學模式下學生的思維能力如何培養,并且對這種教學模式的重要意義進行了延伸。
關鍵詞:三定位;六環節;創新思維
發展學生思維能力的途徑是多方面的,而數學學科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一門基礎性學科,我個人認為“三定位六環節”的教學模式更有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結合平時的教學談一點自己膚淺的看法:
一、“三定位六環節”教學模式概述
“三定位六環節”教學模式是在認真踐行重慶市彭水縣龍射鎮中心校“土沃苗壯”的辦學思想的前提下,在課堂教學改革中遵循教育教學規律,逐步形成的一種課堂教學模式。
“三定位”:①準確定位知識伸展點;②準確定位教學目標點;③準確定位學習路徑的關鍵點。
“六環節”即學習路徑呈現的六個步驟:①揭示課題;②自學探究(自學、邊學邊思考、探索);③交流點撥(學生匯報、學生點評、教師點撥、教師小結);④分層練習;⑤回顧反思;⑥課后積累。
二、“三定位六環節”教學模式與傳統教學模式的區別
傳統教學的主要形式是教師講解,學生聽課、練習,這樣的教學使學生的思維常常處于被動狀態,學生的思維動機難以激發,然而“三定位六環節”這一教學模式的根本在于教學方式的轉變,通過教師教學方式的轉變,從而達到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進而實現學生思維方式的轉變,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只是學習過程中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教師的地位變為平等中的“首席”。
三、“三定位六環節”教學模式下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
1.“三定位六環節”的教學模式有利于培養學生思維的完整性
“三定位六環節”的教學模式把自學、思考、交流、評價和教師點撥有機結合,這樣使學生在獨立思考中形成自己的觀念;在生生交流、師生交流中學生不受書本和教師講授內容的束縛發表自己獨立的見解,在同學點評中取舍自己的觀念,在教師的點撥中讓知識真正得以生成。
2.“三定位六環節”的教學模式有利于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
數學教學的任務不只是知識的傳授,更重在能力的培養。但也不等于基礎知識的掌握無足輕重。首先,各種思維形式必須貫穿在知識的學習過程中,也就是說各種思維形式必須以教材為依據,以數學教學活動為載體。離開具體知識,思維形式、思維過程就無法進行,思維能力的提高就成為無皮之毛。其次,基礎知識是組成思考的要素,是進一步深入學習的前提,是智力發展的伸展點,是創造性思維發展的源泉。基礎知識是共性規律,知識越基本、越概括,它的共性就越強,覆蓋面就越大。一般來說,學生掌握的知識越多,則聯想、類比、想象的領域就越寬廣,從而發現新思想、新方法的機會就越多,解決問題的能力就越強。所以基礎知識的掌握與思維能力的培養是相互促進的。然而“三定位六環節”的教學模式更有利于學生基礎知識的掌握,首先,在課前教師精通教材和充分了解學生的基礎上,深入研究“三定位”,讓學生有備而學,在揭示課題這一環節上,讓學生明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其次,在自由探究中讓學生自己學習教材,把教師教的方式變成自己學的方式,這樣學生們就有足夠的空間來進行自我價值的實現。再次,在學生點評和教師點撥中自覺取舍自己的觀念,同時感受自己所得到的認同。最后,在分層練習中讓每一個學生進一步鞏固必要的知識,讓絕大多數學生的能力有所提升,讓有余力的學生學到更深、更廣的知識。比如,“三定位六環節”教學模式下教學完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后,先以文字敘述的形式告訴三角形的底和高,讓學生計算面積,再以圖形的形式告訴三角形的底和高,讓學生計算面積。最后,反過來告訴三角形的面積和底計算出高,或者告訴面積和高計算底。
3.“三定位六環節”的教學模式有利于培養學生一題多解的能力,培養思維的發散性
發散思維是根據提供的信息,從多角度、多途徑,達到某一目的的思維過程。為了使學生把所學知識融會貫通,在解題中要做到思路開闊,必須引導學生進行求異探索。而一題多解、一空多填、一問多答、一圖多畫不失為訓練學生發散思維的好方法。在問題的思考過程中,要引導學生把主要方向放在尋求條件和結論的關系上,尋求新的解法,使學生的思維朝著各個方向發散。
總之,只有課前精心地預設,才有課堂精彩的生成,“三定位六環節”的教學模式為我們如何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指明了方向,達到了減輕學生負擔、減輕教師負擔,提高教學效率和提高學生學習成績的目的。
(作者單位:重慶市彭水縣龍射鎮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