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瓊
【摘 要】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中,一方面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另一方面學生自身也要逐步適應課堂教學帶來的學習方式的變化,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
【關鍵詞】培養;觀察;合作;參與
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也是在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中逐步養成的,教師只有不斷地在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嘗試新的學習方式,并且致力于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才能有效地落實課堂教學中學生的主體地位。所以,在課堂教學這一特定的學生親歷的生活情景中,提高學生適應和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能力,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是任課教師必需長期培養的。品德與社會課學生要養成的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多方面的,根據學科特點,我認為以下幾個方面的習慣尤其值得培養。
一、培養學生觀察生活的學習習慣
品德與社會課教學是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基礎的,課堂教學中離不開學生對生活的觀察,只有通過對生活的觀察,才能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也只有通過對生活的觀察,才能擴大學生的生活體驗。然而,學生對生活的觀察能力又有著明顯的年齡特征的,一般低年級是兒童想象活動的敏感期,他們的觀察總會伴隨著豐富的想象,容易脫離現實生活。中、高年級學生逐步進入觀察活動的敏感期,他們會越來越多的觀察到細節和變化,因此品德與社會課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對生活的觀察,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對生活觀察的學習習慣。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對生活觀察的學習習慣要引導學生從觀察身邊的生活開始。“留心處處皆學問”,但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觀察角度往往會對身邊的現象“熟視無睹”,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必須從點點滴滴入手,幫助學生學做生活的有心人。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對生活觀察的學習習慣,首先要引導學生從生活中的細節展開。由于學生的年齡特征,學生對生活的觀察往往容易忽視細節。而細微的生活細節正是有實效的道德教育展開的“生長點”。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逐步培養學生不放過生活細節的觀察生活的習慣。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對生活觀察的學習習慣,還要讓學生學會從多角度觀察生活。如教學人教版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第一課《我們的生活需要誰》本節課以學生通過體驗和觀察的方式,匯報自己一天的活動,觀察誰在為我們服務,體會生活需要各行各業的人們為我們帶來方便和幫助為切入點,初步認識各行各業勞動者在人們生活中的意義,激發學生尊重并感謝勞動者的情感。由于從事服務行業的人與學生生活最密切,也是學生最容易直接感受和觀察到的對象,因此教學中,我采取以直接服務于學生實際生活的勞動者、以他們的真實工作狀況為切入和教學活動始終,調動學生的直觀感受和體驗,體會從事服務行業勞動者的苦與樂,來逐漸感受各行各業勞動者的重要性,從而引導他們在實際生活中尊重別人,長大成為別人生活需要的人,為今后進一步認識并尊重其他行業的勞動者而奠定基礎。課堂教學中把“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習做人”,使學生認識到各行各業在我們生活中的作用,從而尊重、感激勞動者,形成良好的行為品質。這樣的交流展開后,豐富了學生的觀察角度,引導學生從身邊的生活細節展開觀察,對生活的影響的感受也隨之加深了。更為重要的是,在這樣的課堂教學中,學生良好的對生活觀察的學習習慣得到了養成。教學三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二課《校外探路》時為了讓學生能夠認真觀察正確辯認方向,了解路線圖的作用,從實際生活中能獲得相關體驗,在學習本課前,讓學生觀察學校周圍標志性建筑,并在課堂上出示這些照片圖片,讓學生猜猜是什么地方,相互考考對方。之后分組組成“校外探路小隊”,首先討論從自己家到學校的“探路”過程,然后再試著畫一畫,在畫圖的同時討論路線圖的作用和畫的方法,并將討論的結果寫在書上。
二、培養學生與他人合作的學習習慣
品德與社會課是為了促進學生社會性發展,這種發展必須在與他人的交往中得以實現。交往離不開合作,這就需要學生養成與他人合作的良好的學習習慣。品德與社會課程是綜合的活動型課程,在課堂教學中學生的活動成為主體,否則學生個體是無法逐一落實的,只有實現合作的學習才能更好地適應課堂形態的轉變。有研究表明,“合作取向”的學習優于“個人取向”的學習和“競爭取向”的學習。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提供豐富的有利于開展合作學習的學習空間,培養學生養成與他人合作的習慣。培養學生與他人合作的習慣要鼓勵學生學習與他人交往。獨生子女往往表現出交往能力的缺乏,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我要更多地提供條件幫助學生建立“有困難,找人幫”的群體意識,讓學生體驗合作的價值。引導學生樂于交往,進而善于交往。
培養學生與他人合作的習慣還要學會一些基本的方法。比如學習小組的合理建構;合作學習小組長的產生通過競選、輪值、獎勵、分專題等形式產生,讓人人都有機會;合作學習的基本形式:逐個操練、爭相發言、共同討論、互幫互學、小組競賽……學生一旦掌握了一些合作學習的基本方法后,他們的合作學習就能有效地展開,反過來又能進一步提高他們合作學習的技能,有助于合作學習習慣的養成。
如教學三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一課《不一樣的你我他》,讓學生分小組探討生活中人們的“不一樣”時,一個小組圍繞學生自己的發現展開了熱烈的討論,原來學習小組中一位同學說了這樣一件事情:他和媽媽去買鞋,他想要白色的旅游鞋,可媽媽偏看上了一雙涼鞋。小組同學們紛紛談出了自己的看法幫助這位同學,有的說:我們的腳長得快,涼鞋便宜,小了就扔了也不可惜;有的說:媽媽可能是怕我們臭腳;還有的說,大人就是不理解小孩,其實我們也有我們的想法……最后,這位同學在大家的啟發下,開始理解媽媽的“不一樣”的想法了,并嘗試著與媽媽就買鞋的事情交流交流。其實,不管結果如何,孩子在生活中成長了。
三、培養學生積極參與的學習習慣
參與本身就是一種態度,品德與社會課就是要培養學生對生活的積極的參與態度和參與社會的能力,成為有良好行為習慣的人。課堂教學中我們越來越多的需要學生參與,在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培養活動進行得是否圓滿,更為重要的是,教師要培養學生良好的參與習慣的養成。
美國科學教育專家蘭本達曾經說過,學習是學習者自身內部發生的過程,他越是卷入得深──他越是有動力──也就越能積極的和這一過程合作。她認為“卷入”是參與學習活動的起點。在教學中,我們常常感到學生的參與不僅是活動形式上的參與,更多的要體現在思維的參與上,那樣才是較為深刻的“卷入”。
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的參與,就要與學生展開“對話”。這里的對話不是教師替代學生思考,更不是教師把自己的思考強加于學生,而是交流,引導學生多問、多想、多感受。讓學生在活動中不斷地質疑與反思,體驗與感悟,進而獲得真實的感受。這樣學生參與的習慣將會伴隨著活動的始終。
如在教學三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第三課《分享的快樂》時,我在教學中特別注重孩子全員參與、民主參與、自我教育、互相教育,為了最大限度地調動孩子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本節課上,我對學生的每一點進步,每一次精彩發言,每一件有創意的作品都給予充分地肯定。課堂上,不時地用“你真懂事”,“你們的想法真有創意”,等語言鼓勵學生,發揮評價的激勵功能,使每個孩子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獲得成功體驗,樹立學習的信心。因為激勵每個兒童的發展是《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評價建議中的三個評價目的之一。
參考文獻:
[1]《陶行知教育文集》,胡曉風金成林張行可吳琴南著,四川教育出版社.
[2]《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201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