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忠
【摘 要】作為初中階段一門重要的學科,生物主要是對生命、生物繁殖及成長等方面展開探究。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對生命的發展予以高度重視,教導學生珍惜、尊重并享受生命。本文從挖掘教材內容中的生命信息、合理設計教學內容以及定期舉辦有關生命的講座幾個方面出發,就如何在初中生物教學中實施遞進式生命教育展開探究,以期讓學生樹立起熱愛生命的價值觀,并形成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
【關鍵詞】初中生物教學;遞進式生命教育;實踐分析
初中生物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除了要向學生傳授理論知識外,還應充分意識到初中生正處于成長的關鍵時期,還未能對生命這一概念產生成熟的理解與認識,因而需加強對學生的培養,使其形成正確的生命觀。而為實現這一教學目標,教師便可開展遞進式的生命教育,嚴格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讓學生從生物學習中深刻感受到生命的意義。
一、在初中生物教學中開展遞進式生命教育應遵循的原則
在初中生物教學中開展生命教育的根本目的便是向學生傳授有關生命方面的知識,對其生命成長進行正確引導。因此,為符合學生的發展需求,使之成長為一個完善的人,那么在遞進式生命教育過程中應嚴格遵循以下原則:
1.有序性的原則
初中生物學科知識體系存在一定的邏輯順序,學生的認識發展也有相應的心理順序,因此,在開展生物教學時,應嚴格按照上述順序來設置教學活動。具體來說,在不同的年級,需以教學內容及學生認識發展水平為依據,制定不同的生命教育目標及內容,并逐步將教育的層次提高。
2.循序漸進的原則
初中生物生命教育內容包括生命起源、安全衛生、心理健康等,無法在短期內完成這些內容。此外,在初中所有年級的生物教材中,均涉及到了同一個生命教育目標,因此,教師需根據一定的次序及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從容易到困難,從淺入深,循序漸進完成教育目標。
3.量力性的原則
任何教學活動的開展都應與學生的發展水平相符合,在開展生物學科生命教育時,也應做到因時而異與因人而異。教育的內容及方法應當遵循量力性原則,在學生能夠掌握及接受的范圍內,并且依照學生身心實際發展水平及時代發展需求進行適當調整,從而確保生命教育不局限于完成目標,不流于表面,而是成為尊重學生個性發展的教育。
二、在初中生物教學中開展遞進式生命教育的有效策略
1.對教材內容予以重視,深入挖掘其中蘊含的生命信息
在開展遞進式生命教育時,生物教師的首要任務便是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內容,并有機結合教材與生命教育的主題,在讓學生產生親切感的基礎上,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在初中生物教材中,不論是森林宇宙還是細胞分子,生物圈或是人類圈,植物生長或是人體的成長,均蘊含了生命信息。因此,在實際學習過程中,學生會逐漸感受到自然的偉大以及生命的奇妙。教師在講課時,便可對多媒體等現代化技術進行合理應用,借助生動形象的視頻或圖片將學生關于生命教育的興趣充分激發出來,從而深刻感受因生命而產生的感動。
例如,在開展“生物圈”這一章節的教學時,教師便可將草原中各生物之間的食物鏈情況詳細講解給學生聽:羊吃草,狼吃羊,而狼死后,尸體又會腐爛變成草的養分,從而使其對大自然孕育生命的延續性有一個全面的理解。當教師將這個生物鏈的循環過程展示給學生看時,有的學生就會認為狼吃羊是一件殘忍的事,此時,教師便可就草原的發展過程進行講解,將草原能夠維持不斷生長的重要原因便是狼通過吃羊,從而抑制羊的數量闡述給學生聽,如果在一個草原上沒有狼,那么羊就會因為缺少天敵而肆意繁殖及生長,并將草全部吃掉,這樣一來,牧民就會失去賴以生存的物質。由此可知,自然界中的每一種生命都有自己存在的價值,我們應當以敬畏的心態來面對所有的生命。就好比我們遇到的形形色色的人一樣,每個人的存在都有其價值,并號召學生同樣需要以平等的心態來面對他們,從而引導學生逐漸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及生命觀。
2.合理設計教學內容,充分體現生命的內涵
在生物教學過程中,為使學生對生命產生更加深刻的體會及感受,教師可引導學生以感恩的心態來感受周圍的事物。為實現這一目標,教師就需要合理設計并優化教學內容,有機結合教材內容與實際生活,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實踐活動,從而深刻體會到生命的價值與意義。
例如,教師在開展“植物種子的萌芽”這一小節的教學時,教師可讓學生種下自己習慣的植物種子,并對種子每天的生長狀態進行仔細觀察,讓學生自己參與到植物的發芽、第一片葉子的出現、植物抽枝,以及最后的開花、結果等生命的形成及生長過程中來,從而對生命的奇跡產生切身體會。在觀察植物種子發芽及生長過程中,學生有時會覺得植物快死了,但最后卻又奇跡般的活下來,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對生命的頑強便產生了直觀的感受。此外,有的學生養的植物并未能順利活下來,他們感受到的則是生命的脆弱。對于這部分學生,教師則可引導他們形成熱愛生命,珍惜生命的意識,明白在實際生活中,雖然會出現不少的意外,但我們應當堅信,只有具備愛護并尊重生命的意識,才能做到化險為夷,并熱心幫助那些正處于危險中的生命。總而言之,生物教師在開展教學過程中,應引導學生來對生命的奧秘展開探究,讓他們直觀感受到生命的偉大與脆弱,這樣一來,不但可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水平,同時還能使其形成“珍惜自己生命,愛護別人生命”的正確價值觀。
3.定期舉辦有關生命教育的講座,促進學生感悟的提升
考慮到學生的知識幾乎都來自于學校及教師,知識面比較狹窄,有時還會感到彷徨與迷茫。在此種形勢下,學校及教師就應當與其他學校保護良好的聯系,邀請校外教師來本校定期舉辦以生命教育為主題的講座,讓學生在聽講座的過程中,對生命產生更為深刻的體會。由于講座老師在演講時,會強烈抒發自己的感情,學生在現場氛圍的感染下,會主動參與進來。分析初中生的心理特點可知,他們比較多愁善感,容易受到外界影響,因而他們在聽講座時,容易被感動。在結束主題講座后,生物教師應當加大生命教育的力度,并在課堂上進行深化,最終使學生樹立其穩定且正確的生命觀。
例如,在開展“拒絕毒品”這一章節的教學時,教師可邀請緝毒警察或校外的專家來本校開展以“熱愛生命,拒絕毒品”為主題的講座,將毒品相關知識詳細講解給學生聽,使其深刻感受到毒品給社會帶來的危害。專家通過以圖片及視頻的形式,將青少年吸毒的實際案例,以及因吸毒而對身體、家庭乃至社會造成的傷害直觀展現在學生面前,從而激發學生對毒品的自發抵觸意識。除此之外,當學生意識到毒品的危害后,便會向身邊的人傳遞這一理念,號召大家潔身自好,遠離毒品,關愛自己及他人的生命,并逐步形成健康積極的生活及學習心態。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初中生物教師應加強在課程教學中應用遞進式的生命教育策略,通過對生命展開學習,從而使學生形成愛護、珍惜自己生命的同時,對別人的生命也予以珍惜及尊重。只有這樣,學生才會樹立起正確的生命觀與價值觀,并以積極向上的態度來感染周圍的人,讓自己與他人均獲得健康的成長。
參考文獻:
[1]高建北.初中生物教學中遞進式生命教育實踐探索[J].新課程,2016,8(01):58.
[2]張媛荷.初中生物教學中遞進式生命教育實踐探索[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2015,12(08):14.
[3]梁維鴻.初中生物課中開展生命教育的實踐探索[J].教育導刊,2011,7(06):60-61.
[4]張志青.初中生物教學中的遞進式生命教育方法探析[J].科普童話·新課堂,2015,8(11):15.
[5]徐麗.初中生物教學中遞進式生命教育實踐探索[J].新課程導學,2015,7(2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