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賽娟
〔摘 要〕民辦高校學生職業意識培養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尤其是具有很強創造性和實踐性的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對學生進行職業意識培養,關系到他們綜合素質和設計能力的體現及未來的工作發展,在這個競爭激烈的時代,民辦高校的學生能具備較強的職業意識無疑將給自身增加競爭的籌碼,提升在設計行業的競爭能力。
〔關鍵詞〕職業意識 教學研究 環境藝術設計 民辦高校
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時代的帶來,我國民辦高校逐步興起,在培養綜合型人才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已經成為高等院校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新生力量。環境藝術設計這類熱門專業在民辦高校中也競相開設,但近年來各高校畢業生總量急劇增加,使得大學生就業成為繼國有企業職工下崗、農村勞動力進城就業兩大問題之后的又一個新的關注焦點。許多民辦院校學生之所以找不到合適的工作,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沒有樹立好正確的職業意識。
以職業意識培養為導向的課程教學研究最早提出者是美國教育家帕森斯和英國的舒伯。我國普通高校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對大學生職業意識的培養,目前只有高職高專院校對此有一定的重視。我國民辦高校的環境藝術設計專業起步較晚,職業意識培養尚不盡如人意,難以滿足學生成材為當地社會發展、為裝飾及景觀設計行業服務的需要,學生畢業后很難馬上融入社會從事相應的設計工作。雖然已有部分學者對學生職業意識的培養進行研究,但民辦高校教師中對學生職業意識的研究還缺乏一定的系統性。面對此種情形,筆者針對以職業意識為導向的民辦高校環境設計專業課程教學進行研究,希望有助于學生形成較為合理的就業觀念。
一、職業意識的概念及國內外研究現狀
職業意識是職業道德、職業操守、職業行為等職業要素的總和,是人在職業問題上的心理活動,是在職業定向與選擇過程中對自己現狀的認識和對未來職業的期待和愿望,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大學生的擇業態度和擇業方式。我國民辦高校大多是新建的本科院校,建校辦學時間較短,以服務地方,為地方培養人才為主,注重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環境藝術設計行業非常注重從業人員的職業素養,對員工職業意識的要求也較高,而民辦高校作為相關企業人才輸出的基地,就應當注重培養學生的職業意識和綜合能力。
我國的教育歷來受儒家教育思想的影響,強調學以致用,我們所強調的學生職業意識的培養,也在于教學為學生成材和就業服務。近年來,大學生職業意識研究得到國內外專家學者和有識之士的重視,諸多專家學者對大學生職業意識研究進行了有益的探索。總體而言,主要是從教育和就業兩個角度來研究,且多建立在高職院校學生職業意識的研究基礎上,僅有少數理論工作者對普通高校大學生“職業意識”方面給予了關注。而目前針對我國民辦高校大學生建立以職業意識為導向的環境藝術設計課程教學研究還是一片空白,造成了環境藝術設計課程教學研究深度不夠、有價值的研究不多等問題。
國外對職業意識的研究則較為深入,例如德國的普遍性職業教育、瑞典的職業指導課程和日本的職業生涯教育等提供了各自不同的實施模式。在環境藝術設計課程教學中全方位開展以企業工程項目實訓為主的教學也是一種職業意識培養形式,即通過自主學習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提供多科學習的機會,以提高學生的工作技能,培養學生的職業意識,幫助學生順利就業。
二、以職業意識培養為導向的教學研究的意義
2015年10月19日,教育部發布的《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15-2018年)》強調,要將職業技能和職業精神相融合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提出要“充分發揮校園文化對職業精神養成的獨特作用,推進優秀產業文化進教育、企業文化進校園、職業文化進課堂”[1]。從國家對大學生職業意識的重視程度來看,主要通過產學研結合,改革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
以職業意識培養為導向的民辦高校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教學研究有著重要的意義:第一可以明確學生的學習目的;第二可以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第三可以讓學生的學習效果更接地氣。以職業意識培養為導向在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教學中的應用,可以靈活地將專業知識與工作任務直接聯系,以實際工作項目為載體進行教學設計和組織,使教學實際化、具體化。總的來說,在環境藝術設計課程中以職業意識培養為導向將有利于培養專業能力“接地氣”、技術水平“有底氣”和綜合素質“有人氣”的應用型人才,滿足社會對人才的需求。
三、以職業意識培養為導向的民辦高校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教學方法
目前,在我國民辦高校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教學配套中,師資的教學經驗和社會影響力及教學硬件資源等諸多方面無法與其他高校相比,如果教學環節中還是套用常規的教學模式,在就業市場日益嚴峻的今天,我們的畢業生就無法與其他同類二本院校畢業生同臺競技,很難有自己的生存空間。以職業意識培養為導向,改革教學方法,將為民辦高校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學生就業提供堅實的平臺,實現“彎道超車”。
1.將職業意識融入課程教學,實施案例式和項目化教學
首先應構建以職業意識培養為導向的環境藝術設計教學體系,突出職業能力的培養,適度整合環境藝術設計的課程,按照“實際、實用、實踐、必需、夠用”的原則開設符合市場需求的課程課時,使整個課程更加科學合理。在具體的課堂訓練中,一方面是進行案例式的基礎知識傳授和技能訓練,另一方面可以適當引進社會具體項目。讓學生分組選擇真實的環境設計項目,完成與客戶交流、現場勘查、問題提出、施工方案可行性論證等過程,培養學生的職業意識和職業能力。讓學生在具體項目設計和實施過程中學會交往與包容,競爭與合作,以樹立較強的職業意識。培養學生設計、施工與工藝等方面的能力,提高民辦高校環境設計專業學生面對市場的能力。
2.加強實施校企合作,開展工作室教學
加強校企合作的工作室模式,由教學單位、設計公司負責人共同參與制定具有較強市場針對性的教學計劃和教學內容。改革教師一言堂的現象,可以采取由學校教師講授理論、由實習實訓基地的公司技術人員講授實踐操作技巧相結合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課堂學習期間對各種環境設計裝修材料的性能、工藝和施工要求進行全面系統的學習。在環境設計課程實訓中以項目為載體,將真實工作項目引入課堂,按照“公司化”實行管理制度和運行方案。打破以往課程實訓完后僅由教師自己打分,而由企業、客戶共同參與評價,以設計方案能否為市場應用作為評價標準。
3.培養學生適應環境藝術設計崗位需要的綜合能力
探索出一條更為科學、理性而務實的人才發展之路,完善以職業意識培養為導向的環境藝術設計課程教學系統。環境藝術設計專業職業崗位調查的數據顯示,崗位需求的能力主要分為素質要求、技能要求和知識要求三個方面。這就要求在教學中一方面要注重學生素質能力的培養,提升學生良好的職業道德和思想品質,培養學生的守時觀念,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心,良好的溝通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健康的體魄及心理承受能力;一方面要強化技能要求,培養學生較強的空間組織與計劃能力,熟練掌握手繪效果圖表現,各類軟件輔助設計及設計材料和施工預算能力;另一方面要鞏固基礎知識和設計原理,根據不同的項目特征拓展設計思路和概念。通過各種途徑對學生的閱歷范圍進行擴充,以此來拓寬學生的視野,這樣對于學生就業或自主創業的前期經驗積累也具有重要意義。
結語
民辦高校學生職業意識培養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這關系到學生綜合素質和設計能力的體現及未來的工作發展,在這個競爭激烈的時代,民辦高校的學生能具備較強的職業意識無疑將給自身增加競爭的籌碼,提升在設計行業的競爭能力。做為民辦高校的教師,我們也應為學生職業意識的引導做出努力。
(責任編輯:尹雨)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15―2018年)[EB/OL].中國高職高專教育網.
[2]劉春苗. 民辦高校藝術設計專業的培養模式創新[J].現代裝飾(理論),2014,10:221-222.
[3]武靜. 民辦高校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實踐教學探析——借鑒包豪斯教育體系[J].新校園(上旬),2015,07:105+118.
[4]盧亮. 淺談民辦高校藝術設計專業學生就業能力的培養[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4,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