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紅蕾
摘要:隨著國內外“微時代”的到來,微課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本文主要采用內容分析法,以第一屆“中國微課大賽”里的音樂微課作品為研究對象,將其分類為“唱歌”微課、“樂理”微課、“欣賞”微課等類別,對其進行客觀地描述與分析,從中獲得一定的啟示和思考,為音樂微課在我國的發展提供一些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中小學 音樂 微課
微課(Micro-lecture)最早起源于20世紀90年代面對面教學形式的“60秒課程”和“一分鐘演講”。到了21世紀初,才出現了真正大規模的以“可汗學院”為代表的“微視頻”教學形式。2008 年,美國的戴維·彭羅斯正式提出微課的概念。2010年,廣東佛山市教育局的胡鐵生首次將“微課”概念引入國內,并在2013年對其進行補充,即:“它是以微型教學視頻為主要載體,針對某個學科知識點或教學環節而設計開發的一種情景化、支持多種學習方式的在線視頻課程資源。”隨著佛山市教育局對微課的大力支持和推廣,一時間,國內出現了“微課熱”現象。
2012年9月到次年6月,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辦了第四屆全國中小學“教學中的互聯網應用”優秀教學案例評選活動暨第一屆中國微課大賽,這是我國目前規模最大的微課比賽之一。音樂微課作為其中的一個參賽學科,代表了它目前在我國的一個初步發展狀況。因此,筆者對這次參賽的音樂微課進行具體的分析研究,并在此基礎上作出思考和總結。
一、研究對象和方法
(一)研究對象
第一屆“中國微課大賽”的參賽作品共有23100份,涉及我國的30個省、市、自治區,參賽學科包括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化學、歷史、音樂、信息技術等各個門類,授課年級主要為小學一年級至高中三年級。
本文的研究對象為參賽的400多份音樂微課,約占所有參賽作品的百分之二。文章將音樂微課進行分類整理,并選取具有代表性的微課進行客觀、系統地描述與分析。
(二)研究方法
當前,我國的音樂微課正處在一個初步探索的階段,需要對其進行更深一層的研究和分析。因此,本文主要采用內容分析法,對信息內容加以歸類,并根據其類別特點進行分析與總結。
二、音樂微課作品分析
此次參賽的音樂微課作品種類頗豐,涉及聲樂、器樂、識譜、編創、律動、音樂軟件等各個領域,授課年級從幼兒園一直到高中,其中還有中小學音樂教師專業化發展方面的微課。音樂微課的視頻時長通常都在10分鐘左右,個別短的有2分鐘的,長的也有十幾分鐘的。筆者將參賽的音樂微課進行了分類,主要包括:“唱歌”微課、“樂理”微課、“欣賞”微課等。
(一)“唱歌”微課
唱歌課通常是中小學音樂課堂教學的“主力軍”,在基礎音樂教育階段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唱歌”微課同樣是這次參賽的音樂微課里最多的課型之一。下面以獲得大賽三等獎的山東濰坊海化開發區實驗小學張淑芹老師的《小雨沙沙》為例:
《小雨沙沙》是一年級下冊中的一節唱歌課,這節微課張老師用了9分31秒。視頻的開始,隨著動感的音樂,出現了本節課的題目、使用的教材版本和授課者的信息;之后,正式開始上課,展現的是平時張老師給學生上課的畫面,學生們跟隨老師彈奏的《粉刷匠》,一邊唱一邊做身體律動;張老師隨后請同學們閉上眼睛,猜聽到的是什么聲音,學生們分別說出了是“下雨聲”、“鳥叫聲”和“水的聲音”,老師繼續引導學生說自然界的其他聲音,并以小胖娃和小胖妞的故事導入了本節課;播放《小雨沙沙》,學生跟著音樂的節奏拍手;老師讓學生根據歌詞說種子發芽的過程,同時張老師使用沙錘打節奏;接下來,老師帶領學生表演和演唱《小雨沙沙》,并請同學上來表演;微課結束。
本節微課更像是我們平時音樂課堂教學的錄像,只是時間上大大縮短了。整節課的教學相對比較完整,有豐富的身體律動和表演,同時老師跟學生也有很多互動。
(二)“樂理”微課
“樂理”微課在參賽的音樂微課作品中也占了很大一部分,主要包括識讀樂譜、感受音樂的各種要素(力度、速度、節拍、節奏、音色等)等。下面以山東濰坊市臨朐縣城關街道紙坊中學張璇老師的《認識五線譜》為例:
這節微課選自七年級下冊的音樂教材,時長9分6秒。整節微課,張老師主要以圖片形式展現,用幕后講解的方式上課。其主要從五個方面進行講解:1.什么是五線譜;2.五線譜的構成;3.認識音符;4.音符的正確寫法;5.高音譜號和低音譜號。最后,張老師還給大家介紹了一些識譜小技巧、《五線譜歌》和音樂跳棋游戲等。
本節微課,張老師完整而細致地為大家呈現了五線譜的學習方法,其上課形式與“可汗學院”的較為接近。尤其是張璇老師標準的普通話,受到人們的一致好評,可見作為老師,標準規范的教學語言是很重要的。在教學中,張老師將音樂的知識性與趣味性相結合,取得了很好的課堂效果。
(三)“欣賞”微課
2011版音樂課標指出,感受與欣賞是音樂學習活動的基礎,是培養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有效途徑。在本次大賽中,“欣賞”類型的音樂微課也有很多,如山東濰坊市臨朐縣龍崗初級中學孟慶香老師的《音樂欣賞》微課:
這節微課時長3分49秒,其授課形式既不同于唱歌課《小雨沙沙》,又不同于張老師的《認識五線譜》,它是在后者教學形式的基礎上,將授課者講課視頻以小窗口形式放于整個微課窗口的右下方。這節課,孟老師主要帶領大家欣賞《月光下的鳳尾竹》和《黃驃馬》,目的是讓學生辨別樂器和音色。首先,初次聆聽,讓學生辨別吹管樂器與拉弦樂器,繼而了解馬頭琴與葫蘆絲的特點;再次聆聽,加深學生對這兩種樂器音色的記憶;最后,讓學生根據所學內容,進行即興創作。
本節微課,孟老師主要是介紹整個上課的具體流程,除授課形式與前兩個課例不同以外,還增加了“課前作業”——學生自己動手查閱傣族和蒙古族的生活、地理等特點,以及“課堂練習”——民族、相關樂器、相關樂曲的連線,內容豐富多彩。
(四)其他音樂微課
除以上三種音樂微課類型之外,還有關于器樂、課程設計、音樂軟件、音樂律動、音樂教師專業化發展等方面的微課。如:
“器樂”微課:《打擊樂器小合奏練習》、《西洋管弦樂器》等。
“綜合”微課:器樂綜合課《小烏鴉愛媽媽》等。
“課程設計”微課:《<小傘花>導入過程解讀與設計》(三等獎)等。
“音樂軟件”微課:《利用音樂軟件進行節奏編創教學》(一等獎)等。
“音樂律動”微課:《奧爾夫律動舞蹈》等。
……
三、對于音樂微課的啟示與思考
音樂微課在這次大賽中的數量比例雖然較小,但是從參賽作品多樣的種類可以看出,我國中小學音樂教師對于新生事物“微課”還是充滿了極大的熱情,積極參與其中,不斷學習,尋求創新,這對于中小學音樂教師的專業化發展是很有益處的。
當然,由于我國的音樂微課還處于初級發展階段,難免存在許多不足的地方,如:除了音樂微課的數量少,其質量也有待提高;內容不夠精,形式不夠規范;缺乏與學生的真實互動及效果展示;等等。
總的來說,音樂微課的出現是這個時代所賦予的特色,如何更好地將它運用于我們的學習及教學中,是我們未來一段時間需要解決的問題。微課的發展與完善,將有利于優秀學習資源的共享、交流,以及音樂教師的專業化發展。
參考文獻:
[1]許可.我國中小學微課發展現狀分析[D].南昌:江西師范大學,2014年.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