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玲 丁琦
摘要:原生態音樂是我國各民族所特有的音樂形式,它積淀了少數民族漫長歷史發展中的文化淵源,在這里我們探討如何將原生態音樂有機的融入于初中音樂教學活動中,這對我們傳承悠久的民族文化,弘揚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義。
關鍵詞:原生態音樂 初中 音樂教學
我國不僅有著悠久的文明歷史,還有著豐富的民族文化,而各民族的文化的產生又是在各自不同的歷史發展條件下所形成的,同時也就形成了各民族所特有的音樂文化,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原生態音樂。這種原生態音樂是包含了本民族文化、精神、歷史等各方面信息的藝術形式,將這種音樂藝術帶入到初中的音樂教學課堂中,會讓音樂教學內容更為豐富,還會為中國傳統民族的音樂文化的傳承帶來了新的傳播途徑。
一、原生態音樂
我們所說的原生態音樂是特指沒有經過學院派的藝術加工,在自然歷史環境中自然形成的一種獨特的音樂風格和音樂形式,它具有原始性和民族性的特點。原生態音樂的產生是在民族的發展歷史中所形成,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原生態音樂就像一部史書,將古老的文化、傳統都融入于音樂之中,融入于唱詞,一代代的傳承下來,讓我們在欣賞音樂的過程中感受和領略著這個民族厚重的歷史,感受著自然的滄桑與變化。
原生態的音樂特點可歸納為民族性與原創性,人類文化的差異性很大程度上說就是本民族的特性決定的,這種特性是也就造就了這個民族所特有的文化和音樂,我們這里所講的民族性就是構建原生態音樂的基石,它是原生態音樂的源泉,是一種具有歷史性和自然性的延續。這種原生態音樂是以某一種方式,或口口相傳,或文字記載等方式一代一代的傳承下來,這些具有本民族氣息的原生態音樂主要是用于民族節日、民族祭祀,亦或是婚喪嫁娶等活動中,通過人們的傳唱、模仿中傳承而來,甚至有些民族還將民族精神寫入音樂之中,將其像圣歌一樣的進行傳唱,用音樂的方式來傳遞著民族的氣節。民族會在歷史的長河中受到一些外來文明的入侵,其音樂也會表現為或徹底將其隔絕在外,或吸收一部分,將其融入其中,使這種民族的原生態音樂形式還是基本保持了其獨特的藝術特性。另一方面,原創性也是原生態音樂的一個重要特性,這種原創性與他的民族發展是分不開的。由于各民族生活的地域不同,語言不同等原因,人民會將自己的原始生活狀態以一種歌唱的方式表達出來,而這種音樂就具有了融入了生活情感的、其他民族所不具有的一種音樂風格。慢慢地,民族原生態音樂會繼續這種藝術的創作,在生活的不斷變化中,在對萬物的認知中,將這種飽含了先輩們無限智慧和思想的藝術、具有原創性的音樂繼承和發揚下去。也正是原生態音樂基于這兩大特點才能在這個豐富的音樂世界中,占據了一席之地,也正是因為他的民族性與原創性,才更增加了民族原生態音樂的神秘美感。
二、原生態音樂在初中音樂教學中的應用出現的問題及解決
當現今的教育中,我們不難發現,初中音樂教學實踐中,原生態音樂的學習及應用主要由三大群體構成,分別為教師群體、學生群體以及社會群體,這三大群體是互補、繼承的關系,缺一不可。但在我們現在的音樂教學過程中,也常常存在著一些問題,我們要針對問題找到正確的解決方向,才會讓我們的原生態音樂教學走向正軌,提高學生的原生態音樂的認知水平。
(一)教師群體是初中音樂原生態音樂教學實踐中起引導作用
教師群體是初中音樂原生態音樂教學實踐中起引導作用,是指以教師在音樂教學環節中對學生進行引導學習,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真切的感受到原生態音樂演唱中的韻味和表現,從而體會到原生態音樂的美感。但在我們的現今教學中存在有兩大問題:第一,有些教師基本功不過關,會讓學生對原生態音樂的誤解。例如,在教學過程中的范唱、范奏不準確,讓學生們不能夠直接感受到音樂韻律,這樣就有可能會導致學生們不明白原生態的韻律與其他音樂韻律有什么樣的區別;另外,還有會出現教師備課不用心,不清楚這種原生態音樂產生的歷史背景、地域等一些基本情況,在教學過程中講不清楚,就會讓學生無從了解其原生態音樂產生的過程,更無法通過這種音樂的學習產生民族情感,這樣也就失去了原生態音樂教學的意義了。第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采用的教學手段較為單一,不重視教學方法的生動靈活,會讓學生們對學習產生厭煩心理,即使再好聽的音樂也無法讓學生們集中自己的精神,讓一節具有美感的原生態音樂課變得死氣沉沉。所以在教學前還是教學中,都需要教師作好積極的準備,正如郭聲健教授所說:“要提高藝術欣賞的教學實效,在教學方法上就不能采用滿堂灌的方法,而要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要積極引導學生參與評價活動,在評價活動中,提高其欣賞與判斷的能力。”讓學生能夠在積極、愉快的課堂氛圍中感受到美妙的原生態音樂的古老而又神秘的韻律,感受每個民族在歷史的發展中發揮出的絢爛的民族精華,這樣才能夠有效的讓原生態音樂課在音樂教學中體現它的價值。
(二)學生群體是初中音樂原生態音樂教學實踐中起承接作用
在整個的音樂教學活動中,學生群體起到了一個受教主導作用,同時他們也有著承接的作用。初中學生的心理是從懵懂趨向成熟的一個過程,這個階段也是情感變化最大的一個階段,在一節精彩的原生態音樂的教學活動中,他們是最能從中感受到民族自豪的人群。所以我們要抓住這一點,形成良好的師生關系,在融洽的氛圍中完成教學活動,正如教育心理學家李大鈞認為:“如果教師與學生之間能形成友好依賴的關系,學生就可能更愿意和教師相處,接受教師的教誨,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教學活動中,除了在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之外,教學效果的好壞還取決于學生所受教育的程度和生活環境,如果在一個受過好的教育,并有著幸福的生長環境,如果再接受過一些音樂方面的學習,那在學習原生態音樂的過程中,不僅能很好的演唱原生態音樂,還能更好的體會民族風情,從而更能加強音樂的表現力,當然我們不能要求所有的學生都有這樣的資質,但讓學生們通過聯想和豐富的教學手段,讓他們感受到音樂的美妙,這樣也可能達到我們的基本教學目的。初中生階段是人生中邏輯思維提升期,我們可以通過直接的感受和間接的聯想,讓他們通過音樂學習民族文化和發展,這也是對他們進行有效的思辨進程,通過原生態音樂的學習,對音樂欣賞認知所提升,促進他們對事物的看法要有自己的觀點,提高學生對事物的認知能力。
在筆者看來,在初中的音樂教學中融入原生態音樂,是有助于學生更全面的欣賞和了解音樂世界,對了解民族文化也有著非常大的幫助。如果在有條件的情況下,當一位民間的藝人帶著民族傳統樂器,走進音樂課堂時,拉起那遠古的旋律,和著悠揚的聲音,讓我們的初中生們感受到真正的藝術就在我們自己的身邊,就發生在我們的歷史中。在我們的初中音樂教學中將寶貴的民族原生態音樂融入其中,是對弘揚中國傳統音樂文化起到了積極推進作用的,它通過學生感受音樂、表現音樂來體驗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體會他們的民族精神,這對我們有著56個少數民族的國家而言,具有增強民族凝聚力的作用,一個國家的強大不是依靠一個人的力量,而是一個集體的智慧,一個民族的精神才可以完成的,而學習和繼承原生態音樂正是民族精神的傳承。而在完成一個原生態音樂或歌舞的過程中,多數都是需要很多人的共同完成,通過每個人的努力,完成的原生態歌舞,使同學們更加團結,增強了同學們的集體榮譽感,強化了同學們的民族統一意識。總之,我們在音樂教學中的原生態音樂教學環節中,真正讓學生們感受到音樂藝術的魅力,領悟不同的人文情懷,了解不同的民族精神。
參考文獻:
[1]郭聲健.藝術教育論[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12.
[2]張大鈞.教育心理學[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9.
作者簡介:
[1]徐玲:渤海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