閔妤
摘 要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指出:“在新的時代條件下,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的職責和使命是:高舉旗幟、引領導向,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團結人民、鼓舞士氣,成風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謬誤、明辨是非,聯接中外、溝通世界?!边@48個字是新時代新聞輿論工作的“航標”。面對新媒體崛起和復雜的國內國際環境,傳統媒體如何在新的傳播語境中堅持鞏固壯大主流思想輿論,有效增強核心競爭力,贏得新聞工作的主動權和話語權?文章結合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精神,談談對這一問題的理解和看法。
關鍵詞 新時代;輿論;航標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6)07-0122-01
1 大勢:胸懷大局 順勢而為
“黨的新聞輿論工作是黨的一項重要工作,是治國理政、定國安邦的大事,要適應國內外形勢發展,從黨的工作全局出發把握定位,堅持黨的領導,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尊重新聞傳播規律,創新方法手段,切實提高黨的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雹?/p>
如今,傳統媒體的未來如何?各方眾說紛紜。有人認為,報紙注定會消亡,手機、網絡的閱讀手段將會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徹底取代紙質媒體這一載體。也有人認為,傳統媒體是不可取代的,一方面,它有穩固而忠實的老年讀者群;另一方面,它是輿論宣傳不可缺少的境地,也是文化傳播不可或缺的載體。傳統媒體,只要適時地進行新媒體的融合,“多條腿”走路,就會有它的生存空間。那么,如何看待傳統媒體當下的境況和前景?
一方面,傳統媒體遭遇巨大挑戰。從內容的角度來說,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和應用,網絡、手機客戶端、微信公眾號、官方微博等網絡媒體和自媒體等傳播平臺應運而生,傳播的渠道已經非常廣闊,受眾可以通過多種方式獲知新聞和信息,傳統的報紙早已不能做到信息壟斷、一家獨大。例如:在青島,青島市公安局、環保局、教育局、市中級人民法院、市檢察院等很多政府部門,都有自己的微信公眾號和微博,重大的政策、信息,他們會第一時間通過微信公眾號和微博向公眾傳播,有的甚至采用新鮮的“一圖讀懂”模式來解讀政策。而公眾若想從報紙上獲得這些信息,則需要等待一天,才能吃上“隔夜飯”。
更重要的是,這些新的傳播平臺對于公眾來說,他們甚至可以享受到“免費午餐”,不需要花錢買報紙,他們只需要為流量買單,而在有WiFi的環境下,甚至連流量費都不需要掏。因為,必然會有很多受眾放棄報紙而選擇新的傳播平臺,尤其是年輕人。
從經營的角度來看,市場是一定的,而傳播渠道多了,和傳統媒體爭搶廣告份額的平臺也就多了,傳統媒體得到的“蛋糕”越來越小。拿青島萬象城開業來說,以往大商場開業,都會在報紙上鋪天蓋地地宣傳,而2015年萬象城的開業前期,沒在紙媒投放任何廣告,全部通過自媒體的方式進行宣傳,僅在開業當天在青島的幾家報紙上“意思意思”,做了零星的宣傳。但結果是,萬象城開業“萬人空巷”,現場非常火爆,交警備下人馬進行交通疏導,這就是自媒體的力量。
另一方面,傳統媒體的優勢尚存,在當下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首先,傳統媒體在內容生產的專業化水平更高。這幾年新媒體喜歡說的“人人都是記者”其實是個偽命題,新聞是個專業性很強的工作,一個好的新聞記者,需要多年的培養和歷練。寫一個新聞稿容易,但寫一個好的新聞稿,沒兩把刷子是不行的。傳統媒體經過這么多年,培養鍛煉了一批優秀的新聞人才,他們在新聞傳播中的地位是不能取代的。此外,在當下的傳播環境中,人人都有麥克風,提高了信息的交互性、自主性,但也帶來了信息碎片化、表達情緒化等問題。海量的信息里,也摻雜著許多泡沫和非理性的聲音。所以,如今很多報紙開了新聞版或新聞專欄,名為“網聞求證”,就是針對網絡上流傳的熱點,派記者進行核實采訪。其結果很多是否定的。對受眾來說,更具可信度的主流媒體仍是引領社會輿論的強勁引擎,起到“一錘定音”的效果。
2 創新:認識新飛躍 打開新局面
“要提高業務能力,勤學習、多鍛煉,努力成為全媒型、專家型人才。要轉作風改文風,俯下身、沉下心,察實情、說實話、動真情,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作品。”①
在新的傳播語境下,傳統媒體的創新除了新聞內容的升級換代,無法回避傳播載體、手段的創新,還有更進一步的“互聯網思維”的創新。最近幾年,多數傳統紙媒都已經著手布局新媒體。有的在編輯部里成立新媒體事業部,有的則抽調人員組成專門的新媒體,和母報形成互動。
目前傳統紙媒涉足的新媒體形態,有多種形式。
第一,是服務型的,這類新媒體的工作是利用微信、微博等方式,為報紙的內容傳播服務,比如,報紙新聞采寫完排版之后,由專人進行制作,制作成H5的形式,在微信朋友圈里轉發,擴大報紙文章的影響力。
第二,是獨立型的,新媒體的人員結構、經營都是獨立的。開發自己的軟件,打造自己的團隊,通過新媒體的傳播方式進行新聞傳播。但這類新媒體大都也會和母報進行融合和互動,新媒體通過互動,彌補在新聞采編人才上的不足,而傳統媒體通過互動,彌補技術和互聯網思維上的不足。
創新之路,可以說是個永恒的主題,是傳統媒體發展的持續動力。盡管不易,但在傳播語境發生深刻變化的今天,不日新者必日退,不變革無以成事。這就要求我們向“勢”而轉,以改革創新的精神,變壓力為動力,變挑戰為機遇,姿態向下、抬頭看路,推動我們的新聞事業再上一個新臺階。
注釋
①選自《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