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鵬
摘 要 文章從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角度出發,在介紹互聯網思維,分析互聯網思維下思政教育特點的基礎之上,提出互聯網思維下從事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學生為主體、注重激發學生的自我教育,同時教育過程中要注重教育的合作性、平等性、互動性與合作性的原則。基于教育原則提出在未來的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明確高校思政工作者和大學生的角色定位;發揮新媒體的優勢,建立便捷的溝通平臺;利用互聯網技術,準確把握學生思想動態;基于互聯網教育應用,創新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育形式。希望為學生思政教育工作創新提供借鑒。
關鍵詞 互聯網思維 思想政治教育 新媒體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6.03.030
Abstract This article starts from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erspective, the introduction of Internet thinking, analysis of Internet-based thinking political education under the above characteristics, proposed in th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internet thinking for a student-centered, focusing stimulate students' self-education while educational process should focus on the principles of cooperation, equality, interaction and cooperative education. Play the advantages of the new media, establishing convenient communication platform;; use of Internet technology, to accurately grasp the students' ideological dynamic; the principles put forward in the future education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o be clea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Role-based workers and university students use Internet-based education innov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the form of education. We hope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novation.
Key words internet think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new media
1 互聯網思維概述
互聯網作為科學技術發展過程中的一項偉大發明,在其誕生、發展到如今迅速地滲透到人類社會各個領域的過程中產生的互聯網思維對人們的生活方式有著極大的影響。所謂的互聯網思維即充分利用互聯網的方法、規則和精神進行工作、學習、思考、生活的新思維方式。①隨著互聯網廣泛應用于各個領域,它逐漸成為影響和塑造人們思想意識的一種思維特質,其強調平等參與和去中心化等等,根本上是一種“以人為本”的思維。
大學生在互聯網高速發展的背景中逐漸成長,是利用互聯網最為活躍的群體之一,也是受互聯網影響最大的群體。在這樣的背景下,當代大學生普遍接受而且形成了互聯網思維,他們會利用互聯網解決生活、學習問題,適應網絡學習方式。因此,分析、總結互聯網思維特點,充分合理地發揮互聯網思維的優勢,將其運用到高等學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2 互聯網思維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特點
(1)去中心化成為核心,注重教育的平等性。互聯網發展以科學技術為支撐,其所產生的互聯網的方法、規則和精神即互聯網思維,它是以技術為支撐的社會思維。在互聯網面前人人平等是由互聯網無中心、離散結構所決定的。互聯網參與者彼此平等,有利于平等交流互動。
傳統的高等教育認為在教育過程中處于主體地位的是教育者而非受教育者,隨著社會不斷發展,適應信息時代的教育教學理論出現,建構主義、人本主義教育理論開始被高等教育教學實踐接受,高等教育教學管理逐漸確立“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強調教育教學過程中的師生平等性。
(2)體現以學生為主體,注重教育的互動性。社會學認為,“互動”是指使對象之間相互作用而使彼此發生積極改變的過程。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互動即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受教育者之間相互作用而使彼此發生積極改變。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個雙向互動的過程,尤其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互動,在教育過程中既要注重發揮教育活動雙方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同時也要注重教育活動雙方的互動。互聯網時代思想政治教育要由單向灌輸式轉向雙向互動,自單一封閉式轉向多元開放化。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要充分利用互聯網思維與平臺與學生平等對話形成雙向互動,掌握在校大學生群體的心理特點和習慣,以喜聞樂見的形式開展工作,創新育人模式。
(3)以教育內容為導向,注重教育的靈活性。互聯網的開放性決定了互聯網信息的共享,加速了教育信息資源的共享。大學生多通過互聯網獲取資源,而非傳統教材。互聯網環境及技術的發展要求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也要借鑒互聯網思維的開放特點拓寬育人思路。通過多樣化的手段將互聯網思維的開放特點引入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將更多的教育資源聚集起來形成合力協同教育。③大學生思想狀況復雜多變,不同階段的學生、不同學歷層次、不同學生群體會有不同的思想表現,思想表現的不同就需要不同的教育內容來開展針對性的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要明確教育對象,在確定教育任務與教育內容基礎之上,以教育內容為導向,采取靈活的教育方式。
(4)激發自我教育意識,注重教育的合作性。互聯網本身的特點決定了合作性是互聯網思維的特點。一方面,互聯網是以各種網絡協議為基礎而形成的網絡;另一方面,互聯網技術與傳統信息傳播途徑交融,形成了新型傳播環境。互聯網的交互性、多方參與性等特點和傳播路徑多元化進一步放大,一個話題會在短時間內經眾人參與而持續擴散,進一步凸顯互聯網思維的合作性。在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要以學生為主體,更要圍繞大學生的興趣愛好、行為特點等,通過新媒體提供思想政治教育相關內容,學生在學習內容的同時,可以表達自己的觀點,在互動合作中獲得成長。
3 互聯網思維下思政工作的現狀
互聯網以其極強的滲透性對大學生思想教育產生了極大的沖擊,首先,信息管理和輿論控制的難度加大,人們可以自由地在互聯網中獲取信息,信息獲取依賴性減弱,因此,受教育者會選擇性地接收甚至質疑教育內容,弱化了教育的導向功能。其次,大學生僅僅按照自身體驗來判斷網上交往行為是否合理,這種約束力比不上現實法律、道德規范的約束力。網絡虛擬化使大學生的身份辨別更加困難,人性中的陰暗面缺乏法律、道德規范的約束會帶來不同程度的越界。最后,互聯網宣揚多樣的思想道德觀念,如果大學生在網上不能辨別先進思想道德,必然會導致道德失范。
受哲學科學中人本主義理論以及互聯網思維的影響,高等學校在教育教學管理中普遍確立了“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明確要求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要注重發揮學生的積極主動性,要注重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在日常的學生工作中注重學生全面發展,實行人性化管理。為應對互聯網對教育帶來的沖擊,高校管理者將互聯網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并且取得了成績。一方面基于互聯網“開放、平等”等特點,把互聯網應用于高校宣傳工作,通過各種新媒體平臺發布信息推送給學生,起到影響大學生思想的作用。另一方面基于互聯網技術,創新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例如開設思想政治理論學習微課程等。
4 互聯網思維下思政教育創新模式探析
4.1 明確高校思政工作者和大學生的角色定位
在互聯網信息傳播環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要符合學生特征,在教育過程中,教師要幫助大學生樹立主體地位,樹立起自主學習、協作學習的理念,有意識地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使大學生主動踐行大學生道德準則。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認識到自己的主導與引領地位,明確引導大學生形成正確價值觀的任務。④在教育過程中,幫助大學生辨識價值觀,引導其行為符合道德規范。其次,教育者在教育過程中要根據大學生思想、行為變化針對性地開展工作。
根據互聯網思維“平等性”的特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要改變傳統教育方式中學生被動接受的狀況,要結合學生心理及社會發展的現實情況,為學生形成自由平等的朋輩網絡社群創造條件,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平等民主氛圍。使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受教育者之間在平等交流、協商對話中,潛移默化地影響受教育者。
4.2 發揮新媒體的優勢,建立便捷的溝通平臺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與大學生在思想上有有效的溝通交流,教育過程中的教育者、教育內容是否具有“親和力”極大地影響著教育效果,因此師生間溝通交流平臺的搭建就顯得非常重要。
通過新媒體平臺與學生溝通,利用碎片化時間,能夠營造愉悅輕松的談話環境,給予大學生暢所欲言的空間,教育工作者更容易了解學生思想狀態。⑤具體的教育過程中,要貼近學生、貼近實際,拉近與學生在思想感情上的距離,擺脫傳統的說教式教育困境,加強師生間的互動。例如,可借助新媒體平臺,針對學生關注的熱點問題及時推送教育內容,達到有效引導的效果。
4.3 利用互聯網技術,準確把握學生思想行為動向
目前基于大數據的數據挖掘技術已在商業方面得到廣泛應用,通過對已有的數據進行處理、分析,獲知隱藏在數據背后的規律,指導商業規劃與宣傳。例如基于用戶瀏覽習慣的個性化推薦服務廣泛應用于商業購物網站;基于學生對不同學習內容關注程度的不同,向學生個性化推薦拓展學習內容。因此,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也應該順勢而為,把高級信息技術應用到平時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目前高等學校都在不斷加快信息化進程,各種的教育教學信息系統不斷完善,學生瀏覽網頁內容的相關信息,如頻次、時間、關注度等,這些數據反映著學生的行為動向,可以通過數據分析技術把隱藏在這些數據之后的規律挖掘出來,用于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者把握學生的行為動向,分析學生的思想狀況,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指導。
4.4 基于互聯網教育應用,創新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形式
相比較其他領域,信息技術尤其是高級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還不夠深入,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規劃》中指出,教育改革要與信息化相結合,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對教育領域的變革作用,以信息技術深入推進教育改革。隨著教育信息化的不斷推進,大規模在線開放課程、微課等課程形式出現,這類課程區別與傳統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程,例如大規模在線開放課程集中優勢教育資源匯集在一起,與移動網絡相結合實現學習者的泛在學習;而微課以視頻為載體,由教師系統講述某一知識點,呈現給學生。當代在校大學生伴隨著互聯網的發展而成長,相較于其他群體而言,網絡自主學習、協作化學習方式更易接受,因此思政工作中,一方面可以通過互聯網獲取貼近學生、貼近生活且具有現實教育意義的信息,精心組織呈現給學生。另一方面,順應互聯網時代網絡化、碎片化學習的趨勢,建設優秀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程資源,使用混合式學習方法提高理論課程的教學效果,有效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理論素養。
注釋
① 阮俊華.互聯網思維與育人機制創新[J].青年教育,2015(3).
② 陳娟.網絡時代思政輔導員的角色定位及工作創新[J].吉林教育,2015(2).
③ 李書民.新媒體環境下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時效性的措施[J].教育與職業,2015(4).
④ 黃海濱.大學生融入式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探索與路徑選擇[J].教育與職業,2015(1).
⑤ 張愛華.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路徑研究[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