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夢璐
摘 要:作為音樂專業的學生,每個人都經歷過對諸如中國傳統音樂基礎知識等音樂理論知識的背誦,但由于知識點零散且繁瑣不便記憶,傳統音樂很容易成為“費心盡力不討好”的學科之一,常常內容混淆、背完易忘,煉獄般的折磨著學生們脆弱的腦細胞。而與此同時,作為講授中國傳統音樂的教師,對學生渾渾噩噩的聽課態度同樣頭痛不已,枯燥無味的傳統授課方式很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課堂的參與程度往往是教師備課中的重要內容。針對中國傳統音樂基礎知識教學和自學的困難,本文將中國傳統音樂基礎知識內容編成簡短詩歌,使零散的知識點得以整合成一個不大不小的整體,既減縮了部分繁瑣內容,又便于在系統性、整體性的高度上學習。筆者將之命名為“詩歌記憶法”。
關鍵詞:詩歌;中國傳統音樂
中圖分類號:J6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21-0102-01
一、素材來源
“詩歌記憶法”中知識點素材來源于《中國傳統音樂基礎知識100問》(姚藝君、李月紅等,人民音樂出版社)和《中國傳統音樂簡明教程》(袁靜芳等,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的漢族民間歌曲部分。作為高校傳統音樂教輔讀物,二者的內容均具有一定的權威性,且簡潔明了、分類清晰。
二、詩歌編輯范例
(一)勞動號子
勞動號子是一種漢族民間歌曲,最早產生并應用于勞動,用于協調與指揮勞作活動。大體可分為:船漁號子、工程號子、農事號子、作坊號子、搬運號子、排筏號子等。勞動號子多為鏗鏘有力或速度較快的節奏模式,但也有如《黃河船夫》等較為平緩的號子類型。本小詩抽取每種號子名稱的一到兩個字,按照順應語言發音特征的形式排列成上句,并在下半句以黃河船夫為例,將快、慢兩種不同速度特征的號子填補完全。小詩十分簡短,但概括范圍大,既對多數號子的名稱進行了歸納,使學習者不至于遺漏某些內容,又提示了學習者其他少數號子類型的存在。
(二)山歌
山歌是漢族民間歌曲的另一個代表類型,主要分布在高原、丘陵、山區等地,是人們在山間勞動時或為相互聯絡、或為抒發情感所演唱的歌曲,多為即興形式。主要分為陜北的信天游;山西的開花調;青海的花兒;江南的大歌和小歌;四川的晨歌;清麗脫俗有明清遺風的云貴山歌;閩贛地區的客家山歌;湖南湖北的蒿草鑼鼓等。其中北方山歌往往是兩句體形式,開頭相同或相似,在結尾部分作出區分;而南方四句體更多,在樂句中多見垛句、趕句等句式。本詩歌前半段列舉了多種山歌類型及其所屬地區,為了便于記憶和理解,盡量將相近地區的山歌編輯在同句或相鄰詩句中;后半段描述了南北山歌的不同形式,以便學習者更好的區分南北不同地區的山歌類型。
(三)花兒
青?;▋褐饕袖夯▋?、河湟花兒和寧夏回族花兒。洮岷花兒是流行于洮州和岷縣一帶的花兒,分為“北路花兒”和“南路花兒”,“北路”多為蓮花山令,“南路”則是鍘刀令。河湟地區的花兒也叫“少年”,演唱者為當地的漢、藏、土、回、撒拉、蒙古、保安、東鄉等八個民族居民,曲目種類繁多。寧夏的花兒叫“山花兒”或“干花兒”,是青海花兒流傳的一個分支,山花兒吸收了信天游、爬山調及當地民間曲調等多種曲調,廣泛傳唱于回族人家。本詩歌分為三段,每段講述一種花兒的地域及特點。其中基于詩句前四字后三字的字數傳統,將洮岷花兒的分類寫作“北南”一詞而非更常用的“南北”,使之與下半句的具體種類相對應,避免學習者混淆其間的關系。
(四)客家山歌
客家山歌中,廣東省東北部的興梅山歌,屬于規整的四句體,每句七個字,擅長使用各種明喻、暗喻和雙關語等形式,生動形象;梅縣山歌流傳于梅州市大浦縣一帶,所用音樂皆為同一種曲調,歌手在此基礎上即興編詞,并設有專門比賽;舊時廣東人離開故土下南洋謀生稱作“過番”,以此為主題的客家山歌稱作“過番歌”,歌詞曲調悲涼凄冷,令人心生不忍;興國山歌流傳于江西興國地區,用襯詞“哎呀嘞”作為每樂句開頭,結尾句前用“同志哥”等進行呼應,代表曲目是《打支山歌過橫排》。
本詩歌列舉了各地各類客家山歌各自不同的特點,其中興國山歌中,上句“哎呀嘞”與下句“同志哥”相互對應,暗示出興國山歌開頭“哎呀嘞”結尾“同志哥”的歌曲結構特征。
三、結語
由于傳統音樂學科知識點繁雜零散,傳統學習方法單調枯燥且效果有限,實際經驗表明,教師和學生都迫切需要更新穎、更多樣化的學習方式。“詩歌記憶法”,將中國傳統音樂基礎知識編輯成詩歌進行自主學習或輔助教學,將會成為學習該學科卓有成效的手段,從而達到教學相長的雙贏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