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峰
中圖分類號:G807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009-9328(2016)07-040-01
摘 要 隨著素質教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對于高職體育教學的改革,如何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和“健康第一”思想,就成為了高等職業學院體育教學改革的特色與創新研究的重點。本文就圍繞這一主題重點從高等職業學院體育教學改革問題和體育教學改革的特色與創新兩個方面展開論述,旨在加強體育教學的改革,促進高等職業學院體育教學質量的進一步提升。
關鍵詞 高等職業 體育教學 問題 創新和研究
為積極適應高職學生發展需求,為高職學生營造出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在高職院校體育教學的改革過程中,應該樹立起“以人為本”教育理念和“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促使高職體院學生在學習活動中提高體育文化欣賞所具備的能力,以及掌握運動健身的一些具體的基本方法,為高職學生樹立起終身體育意識。
一、高等職業學院體育教學改革問題
(一)學生需求和教學資源的矛盾
在一些體育項目中,學生人數特別集中,在教學中只能夠做臨時性地調整。再因為場地的限制,有許多體育項目不能夠開設。
(二)在體育教學過程中不能夠有效實現分層教學
由于學生自身的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導致中職學生存在差異性。在教學中要面向全體學生,就不得不考慮到采用層次教學法教學,以保證各個層次的學生都學有所得。但是在實際的中職教育過程中,很那對學生進行層次的劃定,進而分層教學在中職體育教學過程中不能夠很好滴實施。
(三)教師的師資素質不高
在實際高職體育教育做好,學生由于受到休閑、娛樂、健身運動的影響,高職學生的學習興趣已經出現了一些轉變,他們對于時尚運動和體育舞蹈特別熱衷,而在這些方面的項目的開發上,師資素質缺乏,還不能夠滿足需求的需要。
(四)高職學生的自我健身意識不夠強
學生的自我健身意識還有待積極提提高。造成這種狀況的因素有兩個方面:其一,高職學生的學習任務很重,他們沒有空閑的時間。其二,高職院校對于學生的終身體育觀念的樹立沒有真正落實到學生的觀念里。
(五)課程不能夠充分安排
在高職院校的體育改革中,部分的院校對教學計劃實施了一些調整,一周安排一個單元的學習。此外,都是在網站網頁中沒有對公共體育課程進行有效地公開,故而學生對于體育項目不好選擇。高職院校對學生的自主選擇的改革,就目前而言具有良好的動向,只是力度依然不夠。導致高職體育課程不能夠充分安排。故而有待作進一步的改進。
二、改革的特色與創新
(一)建立健全管理系統
要實現高等職業學院體育教學改革的特色與創新,首先應該建立健全體育教學管理系統。如對于學生體質測評、上課考勤,以及學生成績的管理和課外活動考核等應該建立起信息化管理,目的在于積極提高高等職業學院體育教學的管理水平,促進工作效率的提高。另外,還應該根據學生的不同水平以及課程的開設情況,科學地制定教學計劃和教學內容,以及制定考試評定的標準。
(二)科學地完善體育課程內容
在體育課程內容的設置過程中,一方面應該滿足學生的競技水平,另一方面還應該滿足學生對體育學習的深層次興趣。對高職學生的培養,既要達到對高職體育學生的職業體能的培養目標,又要達到對高職體育學生職業技能的培養目標。可以合理地開設高職體育技能運動和職業體能的一些具體的課程,如:①定向運動,②足球,③巫術,④排球,⑤籃球,⑥健美操,⑦田徑等訓練課程。在積極地完善體育課程內容后,在教學中應該突出職業的技能和體能的訓練。
(三)對體育競賽制度積極完善
在高職院校中,傳統的競賽制度一般都是以最小的班級單元為代表進行競賽。建立這樣的競賽制度,有其有利一面也有不利一面。有利的是可以促進最小的班級單元積極參加比賽,進而形成良好的競爭局面。不利的一面,是因為各個參賽的隊伍水平懸殊過大,不利于體育技能的競爭。在競賽中精彩程度和激烈程度都會下降,會削弱各個參賽代表隊參加競爭的興趣。
(四)實行體育課程學習自主性選擇
在高職體育教育中,積極地實行體育課程學習自主性選擇,有助于對教師實現客觀公正的評價。這是因為,學生在開放式的自主體育課程的學習過程中,學生會有更多的機會學習公共體育課,而也就有跟多的機會接觸到各個高職體育指導教師。對教師就有了更多更全面的了解,在評價教師過程中也就更加客觀、真實、準確。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高職體育教育中,要做好體育教學改革,首先明確高等職業學院體育教學改革中的問題所在,然后建立健全管理系統、科學地完善體育課程內容、對體育競賽制度積極完善、實行體育課程學習自主性選擇。只有這樣,才能夠促進高職體育教育改革深入地開展,促進高職體育教育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章華,吳龍.高等職業學院體育教學改革的特色與創新研究[J].安順學院學報.2008,04:49-51.
[2] 鄭志丹,許月云,吳繼民.高等職業院校體育教學的改革與創新[J].福建體育科技.2005,01:59-60,64.
[3] 劉鴻志.高等職業技術學院體育教學改革探析[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5,08:155.